英國脫歐震撼: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上的含義

熊玠
(紐約大學在職終身教授)


導 論

醞釀已久的「不列顛聯合王國」(簡稱不列顛、或英國)脫離「歐盟」的公民投票,已於6月23日在舉世矚目之下舉行。儘管倫敦地區、蘇格蘭與北愛爾蘭的公民都贊成留在歐盟,但總體的英國人以52%對48%的票數決定了脫離歐盟的選擇。兩者之間票數相差僅120萬張(英國總人口為5,800萬)。但其震撼之大,可由兩件即時觸發的反響作為佐證。第一、英國首相卡梅倫,宣佈辭職;第二、英鎊與歐元即日雙雙下挫;一時也波及其他貨幣(包括人民幣)。唯有美金指數走強;其次就是黃金暴漲。歐盟的領導群體已在擔心其他27會員國之間是否會也有效尤跟進者。那代表英國脫離歐盟而產生的一個英文新字Brexit(即Britain與exit的濃縮)也不脛而走,成為了一個世界語。

各方對此事件的後果,已有很多意見與評論。本文為了避免重複已散見各大媒體與微博的種種討論與分析,僅想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觀點來略獻芻蕘,就教於讀者。

英國與歐洲若即若離的歷史延續迄今

英國人歷來認為自己的國家與歐洲關係異常特殊。在地理上雖是歐洲一部分,但英倫三島卻在歐洲大陸之外,故不致被捲入歐洲內部政治鬥爭;而它與歐洲大陸卻又近距到一個程度單憑其外交手腕(與實力)足可左右歐洲各國之間的權利均衡(balance of power),並以此來主宰歐洲大陸國際關係的秩序與動向。這樣的模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到二戰以前,可說鮮有例外。由今日回顧歷史,我們可說兩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對英國主導之歐洲國際秩序的挑戰。

就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英國對歐洲始終存有一種難以改變的心結(包含一種無法抑止的優越感作祟;和下意識認為領導歐洲非英國莫屬的情懷)。這註定了二戰後它與歐洲70年的恩怨情仇。譬如,今日歐盟前身的各項先驅組織,包括1957年成立的「歐洲共同體」(EEC)在內,英國都沒有參加。甚至在西歐六個核心國家組成EEC以後,英國還在1959年牽頭成立了一個含有歐洲外圈七個國家的「歐洲自由貿易組織」(EFTA),以資抗衡。而以後在1961年與1967年,英國兩度向歐洲共同體提出加入的意願,均被法國戴高樂總統否決而終。雖然1973年英國終於加入了歐共體,但由於認為入歐條件對英不夠優惠,故早在1975英國已舉行了第一次脫歐公投。1982年的《單一歐洲法案》,英國遲至1986才完成簽署。當2007年其他27會員國均簽了為鞏固歐盟組織而設的《里斯本條約》時,唯有英國拒簽。至此,對歐盟不滿的英國人數有增無已。2011年在保守黨施壓下,首相卡梅倫拒絕接受歐洲議會「強化預算」的規定。他在2013年提出脫歐公投,不過他那時的真正意圖,乃在以此對歐盟施壓,藉以達到為英國爭取到在歐盟「特殊地位」之目的。可是,縱使在2016年2月歐盟允許給予英國「特殊地位」,但英國人仍覺不滿。結果,公投假戲真做,終以52%對48%的票數引來了英國與歐盟「離婚」的下場(已如上述)。

簡述英國脫歐(Brexit)的後果

以上是由地緣政治眼光看英國與歐洲關係的歷史背景,期以瞭解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之前因後果與隱蔽的微妙因素。可是要分析脫歐後的後果(包括代價),則在地緣政治成分以外還須兼顧地緣經濟的成分。這是因為時至21世紀的今日,地緣經濟的分量日益重要。不可忽視。

在地緣經濟時代,一個政體的經濟安全(或茁壯)之重要性,甚至超過其國防安全或政治穩定。而所謂經濟安全的保證與顯示,主要在兩方面。其一,是金融上的堅挺;另一,則是控有全球化自由市場參預(access)的方便。

由於英國與歐盟各自在地緣經濟時代的分量,兩者脫離關係,其後果已不僅是影響(甚至貽害)英國與歐盟自身而已。已造成對全球經濟的震盪,而且它的後續影響,仍在發酵。對英國來講,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價值,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已貶值5-10%。由於脫歐後英國經濟的前途未卜,資本家裹足不前;很多工人已面臨失業的危險或威脅。歷來英國的外貿45%是銷售至歐盟市場。今既已脫離歐盟會籍,則不能享受唯有歐盟會員國始能享受到的低廉關稅優待。所以國際權威經濟學家異口同聲預測英國經濟將一蹶不振。最遲在2020年當見其厲害。

這樣的後果顯然不是當初投票贊成脫歐的人們所預期到的。難怪在公投揭曉以後,立刻有三百萬人簽名要求重新一次公投。同時在蘇格蘭與北愛爾蘭有人醞釀要舉行「脫英」的公投。

英國脫歐公投的五天後,德國首相默克爾在德國議會發表演說時警告稱,英國不要對未來與歐洲的關係心存幻想。脫歐之後的英國將不會獲得任何優惠待遇。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德國議會熱烈讚賞。我們對德國這種反應,不妨回顧我們上面分析的英國與歐洲兩世紀以來的糾結,一道參照來理解。上面說到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詮釋為對英國兩世紀以來遙控歐洲秩序的反彈。而今德國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此體系中的遊戲規則與會籍義務,很大成分反映了德國的意志。所以,英國的脫歐,也未嘗不可以解釋為英國要甩脫有德國影響之歐盟體系的心結所驅使。

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英國脫歐牽涉面涵蓋全球。限於篇幅,我們只能專注三個問題,加以扼要縷析。一是Brexit對美國之影響,另一與中國有關,即有無機會確保自身地緣經濟的安全。最後再以Brexit對台灣的影響為終結。

對美國的影響。先說這方面最偏激的意見。有論者認為英國脫歐,「最大的贏家」是美國。支持這樣看法的理由,是因為Brexit揭曉後儘管英鎊與歐元雙雙下挫,而美元指數卻不斷走強(已如上述)。所以,認為這比美國自己以美元加息炒作美國經濟復甦要「省力」得多。這種理論的假定是,對美國來說,類似英國脫歐危機的震盪會全面解決美國自身的經濟危機。顧名思義,這個想法大概是說,如此這樣不但美元指數上升,而且歐洲的游離資金會轉向美國的投資市場。個人認為,這種論述不先問華爾街2008年崩潰後美國經濟究竟是否能有偌大的吸引力,如僅憑一廂情願的揣測,其可靠性難以成立。

持此意見的論者,顯然只看到美元指數上升遂急忙做出美國是「最大贏家」的結論。如果我們把視線放得廣闊一點,首先我們應體會到英國脫歐的時間選擇對美國極為不利。在歐巴馬操作「亞洲再平衡」外交遊戲之同時,也正是美國因普京併吞了克里米亞(Crimia)以及插手東烏克蘭內政而極為憤怒之際,因此正在策劃如何用北約組織(NATO)來孤立與懲罰俄羅斯。再加美國和歐洲也正在設法完成雙方之間的貿易協定關係,即所謂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在華盛頓構想中,這是響應美國在亞洲推動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的配套組織。美國期以這兩個巨型組織構成一個兼跨歐亞兩洲之巨無霸聯盟來孤立與削弱中國(以及俄羅斯)。其次,英國歷來是美國最忠實的盟友,也是美國在歐盟最可靠的砥柱。孰料英國脫歐在此關鍵時刻發生,打散了美國原先通盤的雄策大略。

再說為何美國不是「最大贏家」的另外一個理由,乃是Brexit後美國很難在歐洲找到一個頂代英國的替身。德國在二戰以後並未具備正規作戰部隊。加上因為德國有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前科,美國對之難免有所顧慮。絕對不如與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國家那樣能推心置腹。法國向來我行我素,難以駕馭。義大利則太弱且自顧不暇。荷蘭亦太小。何況有鑑於德、法、義三個大國樂見英國脫離,毫無挽留之意,美國與它們勢將難以合作無間。

歐盟中有22個國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英國脫歐之後,美國必須對歐洲做出更大的投入,以挽救並重組歐洲政經與軍事的現實。這樣做,很可能會干擾到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推進。有人估計「亞洲再平衡」與TPP進度可能會因此推遲至少10年。也是因為如此,還有別人認為俄國甚至中國是英國脫歐「最大的收益者」。

中國有無確保自己地緣經濟利益機會?

在英鎊與歐元雙雙下挫的同時,人民幣也開始貶值。因而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亦是英國脫歐的受害者。何況,中國外匯儲備中有八千億歐元的歐洲債券。歐元走弱,對中國不利可知。另外,英首相卡梅倫任內與中國商談的「滬倫通」計畫,因卡梅倫辭職也將成為未知數。習近平主席上次訪英時,曾與卡梅倫首相簽訂價值600億美元的交易,確認倫敦作為在國際上第一個發行人民幣公債的金融中心,凡此,倶受了英國脫歐對中國造成未知數的影響。

但是,對中國而言,也並不是全無有機可乘之選擇。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注意。

1.由於英國脫歐的震撼,勢將影響其他27個會員國不如以往緊密的考慮歐盟的集體利益、與偏向採取集體一致的行動。這對中國有利。因為中國與歐盟凡是涉及貨貿、服貿與金融市場談判時,不須面對以往嚴密組成的整個歐盟集體打交道;而可善用各個擊破的契機,增加中國討價還價的力量。

2.「國際貨幣基金」發行的「特別提款權利」(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暱稱「紙金」),其價值是由所謂「一籮筐」預定之硬幣來決定。這些預定的硬幣,包括美金、英鎊、歐元、日元;今年10月開始再加上人民幣。既然英鎊與歐元的價值下跌,長久以往將有利人民幣價值提升。也將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運。

3.在英國脫歐震撼之餘,全歐洲(包括英國境內)的游離資金,甚至其他地區原先想投資歐洲的游離資金,都須要尋找更為穩定而又有升值機會的境外市場作為其投資目標地。國際上經濟學家與金融專家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中國經濟正在由製造業挪向服務業轉型。如此之轉向,可以糾正十多年來中國對出口貿易的過分依賴;而同時能解決中國製造業性能與投資過剩以及國內消費的不足;也是為中國經濟開闢另一春的坦蕩大道。所以,這將是吸引歐洲資金來中國投資的一大亮點與難逢的機會。

雖然對中國而言,歐洲是遠在幾千里以外,可是由於英國脫歐的震撼,反而將歐洲與中國拉近許多。如此趨勢繼續發展,另外一個後果將是:美國試圖拉攏歐洲參加TTIP並以此配合TPP形成一個跨歐亞大陸巨無霸聯盟俾以孤立中國的企圖(見上),可能因此而不得逞。

Brexit對台灣的影響如何?雖然台灣與歐盟各會員國均沒有外交關係,但前此卻與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搭上相當密切(非正式)的關係。歐洲議會的議員是由會員國選舉出來參與歐盟作業細節的斟酌與決定。數年來,由於英國在歐洲議會的議員們為台灣作出代言的支持,導使歐盟與台灣間建立了適當的工作關係。雖然歐盟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不妨礙在2003年為台灣而有「歐洲經濟與貿易辦事處」(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的設立。另外,在2002年之前,歐盟議會也曾積極出面支持台灣加入WTO(世貿組織)。因此,在英國脫歐以後,台灣在歐洲議會將失去了一個如此殷切「代言」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