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吳習會後,馬英九透露任內不排除馬習會的信息,在中美關係「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氛圍下,馬能否達成其主觀願望,我們拭目以待,見本期社論。

趙念渝先生大作,告訴我們看透看懂美國因素,就明白不管在保衛南海或釣台,兩岸為什麼不能合作了。

不過正如本期連載完的林森森先生大作所云,如今中美擁有「相互確保摧毀」的核打擊威懾力量,形成了雙方的戰略平衡,從而具備了外在客觀因素核戰略的制約。也因此中美之間的矛盾無論如何尖銳,或也只能如李本京先生大作之題所云:矛盾→妥協→矛盾→妥協了。

南韓總統朴槿惠打破慣例,上任訪美後第二個出訪地為北京而非東京,從南韓利益出發,朴槿惠更找到與中共的共同點,提出紀念安重根在哈爾濱建紀念碑的構想,此舉牽動日本與美國神經,見李明與李中邦兩先生大作。

在島內,一個洪仲丘士官的意外死亡,主流媒體可以鋪天蓋地炒作,而事關兩岸共同語言的台灣同胞抗日用語「日據」「日治」之辨的新聞,寥寥幾則,為任何一個被日本殖民過的國家或地區所罕見,見本期夏桐與金人短評,以及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