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的陳映真」這個篇名在腦海裡蘊釀已久,沒想到擱到了與陳映真送別之時才落實。
從陳映真2006年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講學期間中風算起,整整臥病了10年,也整整沉默了10年。這段日子,流言蜚語四起,有他過去在意識型態上的敵人片面宣稱已經和他「和解」了,也有台灣文學研究界的「大老」宣稱他被中國共產黨「軟禁」在北京。在他過世的消息傳到兩岸三地後,各種惡毒的傳言更是不絕於耳,台港媒體說他「客死他鄉」、「未能落葉歸根」,一位作家發文說「實際上他已經成為統戰的人質了」。
而這10年,恰恰是我思想變動最為劇烈的階段,從過去一個「忠黨愛國」、言必稱大陸為「共匪」的政治早熟者,開始反省、追索被政治與歷史迷霧所遮蔽的台灣左眼。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等於是否定了自己過去所有的認識。還記得痛苦的開端,是讀大學後的某一天回到高中母校,一位老師關心起我的近況,隨後從他座位旁的書架上拿出1991年第一版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要我回去好好的閱讀。
現在回想起來,陳映真為《幌馬車之歌》所寫的序文《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應該是我讀到他的第一篇文章,「陳映真」這個名字也開始成為我的重點關注。後來我如飢似渴地到處搜羅他的作品,除了已經輯結成套的15卷本《陳映真作品集》與六卷本《陳映真小說集》(外加一卷《陳映真散文集》),我特別留意他分散在兩岸三地不同刊物上的雜文、評論文,以及他為不同作者所寫的序文。這些文章儘管主題不同,但內在的邏輯與脈絡卻是嚴謹而貫通的,促使世界觀正在變動中的我,不斷思考著自日據時代以來台灣人民的反抗、白色恐怖肅清對於當下的意義,同時也慢慢地體會怎麼通過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理解我們所處時代與環境的政經結構,當然還包括了外來的宰制力量,是如何制約著中國兩岸的前途與發展。
我從來沒有見過陳映真本人,但在思想轉折與成形的過程中,卻又無時無刻不感覺到陳映真以他敏銳而清晰的洞察力,在一旁不斷地推著我往前進。2012年《幌馬車之歌》在法律出版社出了大陸版,拿到書的第一時間,我驚訝地發現陳映真所寫的序被拿掉了,書腰上反而多了梁文道與張鐵志等人掛名推薦。後來通過管道向出版社詢問此事,編輯的回覆:「因為大陸讀者對陳映真並不熟悉,所以……」。我並無意給編輯找碴,也沒有資格與立場,這個提問大概反映了陳映真對我所產生的與日俱增的影響力。那位編輯的說法,也恰恰體現了兩岸之間思想的微妙變化,共用著某種拒斥歷史與反省的價值觀。
一個人所發揮的影響力,不僅僅來自於思想的巨大拉力,應該還包括了情感的積累與張力。我雖然沒有見過陳映真,但是一個又一個在陳映真摯友、「毒蘋果」詩人施善繼先生家裡暢聊的夜晚,話題除了作家、咖啡、同志與友人之外,施大哥總有意無意地提起他們一家與陳映真一家的來往,稀鬆平常的生活點滴,料理、藏書與唱片。看到他面露的表情,我知道他又想念起了遠行的「陳大哥」。我們每次都在施大哥家裡蹭到午夜時分,但他總越來越起勁,彷彿他口中的「陳大哥」就坐在我們身邊。從他的言談中,也能感覺到他深深地企盼著有一天「陳大哥」還會回到中和,並按下他們家的電鈴。我想,我也是這樣在期待著。
2016年4月陳明忠先生回憶錄《無悔》新書發表會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會場上見到了久違的趙遐秋老師。在同行友人的引見下,終於第一次見到陳映真的夫人陳麗娜女士,我緊張到忘記開口問陳映真的近況,也忘了要求與她合照。印象深刻的是,陳夫人氣色很不錯,我在心裡也估量著陳映真一切安好。
大部分人對陳映真的認識來自於小說。有的人認同他的文學卻反對他的政治;有的人熱愛他的文學卻避談他的政治。而我則與此相反,先廣泛地閱讀了他的政論文章,接著才連續讀了小說。如此的接近陳映真,絕非刻意安排,而可能是順著思想轉折軌跡的自然前進吧。
2004年秋林懷民《雲門舞集》公演《陳映真.風景》前,陳映真為之寫下「文學為的是使喪志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嚴;使悲傷的人得著安慰;使沮喪的人恢復勇氣……」,我認為這段話背後的精神與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相通的,也就是文學要「為人民服務」。陳映真自己相當清楚,寫小說對於他的作用與意義絕對不是「為文學而文學」的虛無飄渺。2004年他在接受香港《文學世紀》的訪談時即明言:「寫小說目的很簡單,就是宣傳,宣傳一整代足以譴責眼前犬儒主義世界的一代人。小說的藝術性就是為我的思想服務。我公開承認我是一個意念先行的作家,我公開承認我是一個文學藝術的功利主義者,我公開認為文學是思想意識型態的宣傳,我並不以此為恥,問題是你寫得好不好」。
文學/小說是陳映真介入現實、雄辯其思想立場的方法,而不是目的。就如同施善繼所說:「只選擇閱讀陳映真的小說,避拒他的文論,只有管窺難照全豹。可以唯讀魯迅的小說,而不碰觸他心力交瘁的巨量雜文?」(《毒蘋果札記:冷箭》,2011年7月9日)文學容易讓人親近,但接受文字卻拒絕思想,如何夸談對作家的喜愛,又或只能矯情地說出「他的作品價值不應以政治歸屬和私人生活來評斷」之類的話,反而更加證明了陳映真的思想、政治與立場是不可能繞過去的大山。
我是文學門外漢,沒辦法套用高深的文學理論解讀陳映真的作品,更無力字字句句加以推敲。但是在閱讀陳映真小說過程中,所感受到他對於市井小民的深切關懷,以及對於跨國公司的有力控訴,都是難以忘懷的,啟發了讀者的階級視野。曾聽王曉波老師提過,1980年代中後期,有一次他與陳映真等人在他家頂樓討論了一整天,基於當時中國大陸的發展路線以及海外的情勢,台灣的社會運動應該要「左先於統」還是要「統先於左」,也就是應著重強調哪個目標來號召群眾,才能壯大成事。後來在林書揚與陳明忠等前輩的主張下,並舉「統」與「左」兩面大旗,也就有了工黨/勞動黨與中國統一聯盟的成立。(筆者註:這一段感謝王曉波老師與毛鑄倫老師的補充、指正。)將陳映真的政論與小說結合起來,其實就能明白「統」與「左」對於作為中國有機組成部分的台灣來說,必然是一致而互補的,解決民族統一以及台灣社會矛盾的問題,是在一組具有共生關係的命題,也就是林書揚先生所言:「民族與階級的雙重解放」。這是包括陳映真在內的這條「統左/左統」路線,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與思考所總結出來的政治抉擇。
對我而言的陳映真,無法以「作家」、「小說家」或「文學家」等頭銜為其概括,他就像他的同志一樣是一位義無反顧、理直氣壯的實踐者。他關心台灣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與「老同學」參與了台北六張犁棄葬區的發掘,並寫下報導文學作品《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以及劇本《春祭》。他關心台灣的工人,2002年台灣華隆紡織女工邱惠珍,為了抵抗官方與資方的聯手打壓,服農藥自殺,倒在工廠門口之前,陳映真聞訊後憤怒地寫下生前唯一一首詩作《工人邱惠珍》:「讓妳的死鞭打我們吧,斥責我們吧,教育我們吧,好叫我們變得更堅強、成材」。他關心第三世界的弱小民族,翻譯了聶魯達的詩作《獻給黨》:「您使我看見人世的光明,也看見人類幸福的可能。您使我堅不可摧,因為與您同在,我雖死猶生」。他關心同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東亞兄弟,翻譯了韓國牧師文益煥的詩作《我得到平壤去一趟了》:「也許我們要在馬路上翻筋斗;在平壤街上擁抱著打滾,把壓迫者強加於我們的神話,不同意識型態與社會制度的各種偶像,統統砸個稀爛!」他關心回歸前後的香港同胞,在台灣出版了杜葉錫恩(Elsie Tu)的《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並為之寫了長序《傾聽充滿正氣和洞見的聲音》:「在舊殖民地時代中與殖民勢力合作的買辦菁英,則在極端反共意識型態統治一切的時代,不僅得以延命,而且與新殖民主義外國主子和其國內的代理人相溫存而輝煌騰達」;香港回歸祖國那一年,他策劃了「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滄桑」照片展,與曾健民先生對談《從台灣看香港歷史》;回歸之後,他親歷「七.一遊行」,寫下《在香港看「七.一」遊行》,義正辭嚴地指出:「人們必須對民主主義從新定義──強調社會正義,經濟的民主和弱小者在社會壓迫下爭取自由,從而把『民主』、『自由』、『人權』的口號和旗幟,從偽善的『自由主義』資產階級手中奪回到廣大民眾的手中」。他更關心動盪之下海峽對岸的祖國親人,1989年以他一貫的關懷在《人間》雜誌發表《悲傷中的悲傷》與《等待總結的血漬》;2001年他組織了一組文章,題曰:《因為是祖國的緣故……》,體現了他對於變遷中的中國大陸發展方向的思索。
不只勤於伏案筆耕,他同樣站在台灣街頭運動的最前線。徐復觀先生稱陳映真為「海峽兩岸第一人」;他也參加胡秋原先生的《中華雜誌》,為其撰稿,並且一同參與了中國統一聯盟的籌組,任首屆主席。在統一運動陷入低迷之際,1990年率領中國統一聯盟參訪團訪問北京,受當時總書記江澤民接見。
除了眾所周知的《人間》雜誌之外,他成立了人間出版社,在陳映真主持下,秉持四大出書宗旨:「1.理性認識台灣社會性質的社會科學叢書;2.整理被湮滅的台灣史料,還原台灣史真實面貌;3.正直進步的台灣先賢傳略集;4.揭破國家機器偽善面具的報告文學與創作」。發行了舉足輕重的《台灣政治經濟叢刊》、《台灣社會性質論叢刊》、《台灣史叢刊》、《台灣現當代進步人物叢刊》、《台灣新文學史論叢刊》、《美國體系研究》等系列,成為與台獨論戰最為有力的思想彈藥。早在與龍應台進行「文明與野蠻的辯證」之前,陳映真即與陳芳明有了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辯論,他致力於台灣社會性質的研究,與曾健民等同好成立「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並在2006年離開台灣以前,把他的孤獨與痛苦轉化為動力,全心全力投入《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的編輯。
這些都是小說以外的陳映真,是台灣社會不願面對且拒絕接受的陳映真,但卻是實實在在、擇善固執的陳映真。陳映真堅守信仰與立場的執拗(例如他拒絕將手稿交給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從而導致社會對他的誤解與不諒解。但是他所有的文字與行動,不就是完全破除說他「只統不左」或「未能瞭解島嶼人民普遍的獨立之情感」等惡意曲解最為有力的明證嗎?不正突顯了台灣、乃至於兩岸主流思想氛圍「不以荒謬為荒謬的荒謬」嗎?
陳映真曾如此寫道:「在這『冷戰──內戰』雙重體制的衰亡歷史中,如果沒有台灣內部有意識地在歷史學、社會科學、文藝和文化上對荒廢、黑暗、充滿歪扭、暴力、謊言與恐怖的台灣戰後史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清算,則冷戰與內戰的幽靈、美國扈從主義和次法西斯蒂的亡靈,就不會自動消失」。這段話濃縮了陳映真一生志業的奮鬥與努力,也提醒著他所熱愛的兩岸同胞,特別是被美國改造之後的台灣,一同奮力打破由於「雙戰結構」與「分斷體制」造成的「近親憎惡」悲劇,進而「將反思進一步發展為對當前中國社會實然的本質之科學的、具體而深刻的研究,探索祖國前去的方向,而蔚為一個新的思想和社會科學的運動,才能有效地斬斷美國意識型態支配複雜而頑強的機制」(陳映真:《台灣的美國化改造》),重新將台灣問題拉回中國問題的框架中,與此同時也重拾第三世界的視野與關懷。
陳映真過世的隔天,見到了施善繼大哥與夫人曾淑霞女士,她跟我說:「在各個地方,都有受陳映真影響的人」。我深以為然。我認為不必要給陳映真加上種種的前綴修飾,興許他也反對這樣的作法。
對我而言的陳映真,是一位令人感到幸福的前輩。他曾在一篇短文《關於陳映真》中如此評價、期許自己:「他是一個並不激越的愛國者。他愛他的國家,因為他知道:中國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一個又謙遜、又勇敢,決意為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幸福做出相當貢獻的國家。陳映真說,他平生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個平凡而胸襟坦闊、脊骨挺直的中國人。」這一段感動的告白,我想不只是陳映真,而是這條路線上的前輩與同志所有人良善的願望。也是我以他們的思考為線索,繼續地大步往前走的動力。 2016年11月29日增修◆
社論
國際政治
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
川普其人其事
人權問題
蔡英文
追悼陳映真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