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度風雲人物,同時也是最具爭議性的政治素人唐納.川普,將於2017年1月20日就任全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第58任總統。在選舉期間川普提出許多與美國現行宏觀經濟和對外經貿大相悖離的言論,引發國際輿論的熱烈討論,究竟那些是選舉語言?那些是未來的政策?各方的解讀不同。但是無可諱言的,這些目前被稱之為「川普經濟學」的政策規劃,儘管將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可能面臨一些限制或阻礙,但是在未來四年內,這些政策和措施不只影響美國經濟,更將對全球經濟帶來不容忽視的衝擊。作為全球主要新興經濟體並正陷於景氣低迷的台灣經濟自然無法倖免,其可能的影響值得加以密切關注。
一、「川普經濟學」的主要動向和內涵
從川普選前和選後的經濟政策論述,「川普經濟學」的主要方向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製造業再興和擴大就業,放寬對金融活動和能源開採的管制,取消房地產稅、降低富人稅,以及增加本國軍費,而受美國保護的國家必須支付國防費用等。
有論者認為,川普以擴大美國基礎建設投資,重建美國製造業的宏觀調整政策,類似1980年代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的經濟政策,但是這兩段時期美國和國際經濟景氣的背景卻明顯的不同。
1970年代後期在遭逢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國際經濟出現停滯膨脹的現象,主要過往依賴刺激需求,創造有效需求的凱因斯理論無法提振經濟,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因此雷根政府採取供給學派為基礎的經濟調控政策,透過減稅,放寬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及擴大財政赤字的宏觀調控,帶領美國走出高通膨、高失業率的經濟衰退,營造美國有史以來最久的經濟擴張期,這一套政策後來被稱為「雷根經濟學」。
但是在過去30餘年來,國際經濟格局已截然不同,在雷根政府推行供給面的經濟調控政策之時,西方先進國家雖仍主導世界經濟走勢,但自196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以來,布列登森林貨幣體系瓦解,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面臨調整;1970年代後期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歐美國家景氣低迷,急欲為本國經濟找尋發展的動源,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展,低廉的勞動和龐大的市場,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的格局,包括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等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逐漸崛起,在世界經濟中扮日漸重要的角色。而競選期間被川普點名奪走許多美國人工作機會的中國大陸,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正積極試圖參與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
二、製造業重整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
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依目前的規劃是要藉擴大基礎建設,並以降低稅收及相關政策讓美國企業重回美國生產。
擴大基礎建設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是希望在今後10年的期間中,支付大約5,000億美元投注於整修城市、重建公路、橋樑、隧道、機場、學校、醫院等基礎建設,初步估計可創造大約1,000萬的就業機會。
但是最引人關注的是製造業重整或重建政策,亦即吸引企業回美國投資。事實上,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歐巴馬也提出美國製造業重建計劃,以期能調整金融領域過於寬鬆的現象,不過歐巴馬把美國製造業重建著重於與亞洲國家的產業分工上,而川普顯然試圖藉降低稅率,包括企業所得稅由35%調降至15%以吸引全球企業投資美國,同時也將對把海外利潤匯回美國的企業給予租稅優惠,以吸引跨國企業回美國投資。
此一策略能否產生應有的成效正面臨市場經濟驅動的壓力。蓋因跨國企業之所以赴海外投資,主要的驅動力量乃基於產業和生產因素比較優勢的考量。畢竟這些跨國企業若回美國投資,生產成本將倍增,跨國企業的意願不高。不過如果像蘋果iPhone其中一大部分改回美國生產,將使長期代工組裝的鴻海與和碩面臨相當壓力。此一形勢未來的發展將牽動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間的產業鏈互動關係。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此項政策使美國股市創新高,將來的發展若導致資金流動美國,勢將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等新興經濟體造成相當的衝擊,可能引發新的金融危機。
三、貿易保護主義和經貿衝突將加劇
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川普重要競選訴求,當選後更宣稱美國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且還計劃重新與加拿大和墨西哥談判1994年就簽署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甚至揚言要退出WTO。在貿易議題上,更引人注意的是川普認定中國大陸是匯率操縱國,上任後將對從大陸進口的產品課徵45%關稅。很顯然的,反全球化和反區域化將是川普對外經貿策略的重要政策思維,同時對中國大陸採取較強硬的經貿立場已箭在弦上。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潮流,區域經濟整合也成為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其目的是為加強區域間的經貿合作提升經濟競爭力。而歐巴馬主導的TPP更是針對中國大陸而來,以抑制大陸經濟影響力的擴張。川普對此一區域經濟整合組織的排斥,勢將使大陸更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台灣在加入TPP將面臨新的變局,再加上兩岸政治關係陷於僵局,更無法加入RCEP,以致在亞太區域整合趨勢中將更加被邊緣化。
中美經貿糾紛一直是兩國關係中的重要議題。從1990年代初期以來,美國便將大陸列入知識產權「重點觀察國家」名單、匯率操縱國、管制高科技產品出口、對大陸產品採取反補貼或反傾銷控訴;儘管大陸採取增加對美國採購,減少貿易順差,呼籲美國解禁高科技產品對大陸的出口、認真兌現保護知識產權承諾,以及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等,但是兩國的經貿糾紛並未有所緩和,而且絕對不可能止息。
川普上台後勢將加強對中國大陸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中美兩國貿易戰將使全球化停滯或逆轉,對近年來依賴全球化貿易擴展帶來經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將蒙上層層陰影,而台灣出口佔GDP比重高達65%,中美兩國又是台灣前兩大出口市場,台灣將面臨的巨大衝擊將是無可避免的。
四、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將面臨的挑戰
2016年「5.20」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蔡政府提出「5+2」創新產業發展。五大創新產業為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生技醫療、綠能科技和國防產業。二大新興產業則是循環經濟與結合創新科技的新農業。「5+2」方案計劃在未來投入400億元的科技預算推動相關計劃,期望以創新驅動台灣下一世代產業成長動能,促進台灣產業轉型升級。
在對外經貿發展策略上,則是以「新南向政策」與相關推動計劃,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期望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並擴展南向產品通路,延伸台灣的市場,擴展國際商機。
長期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在全球分工中,尋得適當的定位才能獲得發展的動能和機遇,因此「5+2」產業發展和新南向政策都不能忽略國際經貿格局的發展趨勢。因「5+2」產業發展絕不能只依賴台灣本身的技術和資源,也需要有國際間的智能合作,而更需要有國際市場的支撐。在新南向對外經貿發展策略上,由於21世紀以來亞太地區以中國大陸和東協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逐漸形成,台灣任何產業和對外經貿發展策略,絕對無法避開亞太的區域經濟整合。而川普上台後的諸多經貿政策的施行將重新調整國際經貿格局之際,台灣如果無法在中美兩大經濟體間尋得適當的著力點,蔡政府的經貿發展策略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社論
國際政治
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
川普其人其事
人權問題
蔡英文
追悼陳映真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