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陳映真
回憶陳映真
《中華雜誌》老夥伴、老朋友陳映真已於2016年11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陳映真的過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待,對兩岸而言,一個身體裡流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血液,而且長期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甚至可以說是「台灣的知識良心」這樣的人物過世,我總覺得陳映真的「走」首先是台灣的損失,也是兩岸中國社會與文壇的損失,而且也「走」得早了一點,因此我心裡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哀傷與不捨。
我這篇回憶陳映真的文章標題用「海峽兩岸第一人」,是借用新儒家徐復觀在胡秋原家裡聊天談到陳映真時稱譽陳在寫作思想深度上是「海峽兩岸第一人」 。
我認識陳映真是在《中華雜誌》創辦人、也是我的授業恩師胡秋原先生位於新店中央新村5街11號住宅一次家庭餐會上,具體時間記不太清楚了,但應是70年代。胡先生在客廳為我介紹陳映真夫婦,那時「中國統一聯盟」還未成立,陳映真也還未擔任統盟主席,我一面和陳映真握著手,一面說「你是人道主義名作家,我對你久仰,徐復觀教授稱你為『海峽兩岸第一人』,今天在胡老師家見到你,看到你的談吐,聽到你的見識,果然名不虛傳,十分欽佩。」他非常客氣,一直握著我的手連聲說「不敢,慚愧,徐先生過譽」。那次胡府家庭餐會結束時大家還合照攝影留念,那天在場的除了胡秋公、胡師母、陳映真夫婦、我夫婦外,還記得有鄭學稼、錢江潮、王曉波、繆寄虎、孟德聲、尉天驄、毛鑄倫、曾祥鐸、蔡添進、福蜀濤等一、二十個《中華雜誌》同仁,這是一次有意義的聚會,以後我和陳映真見面的機會不多,大都是在胡秋公、胡師母生日宴會上,每次都聊得很愉快,但卻常在《中華雜誌》上拜讀到他的文章。
我是文學門外漢,喜歡哲學與理論,少年時看點中國傳統古典文藝小說,青年時看過魯迅、巴金的作品,當看到陳映真的文藝小說作品,我覺得有魯迅的味道,談的是台灣下層社會階級因階級的壓迫、社會的剝削、政治的霸凌與人性的扭曲而出現人的異化與命運乖張,以及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反思。陳映真的文學作品貫穿著他的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做為一個作家,甚至是一個大作家,陳映真當之無愧,但我願用「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來看待陳映真,因為他的作品不是漫浪主義的文學描述與文詞堆砌,而是以文學創作去思考整個民族的苦難、國家的前途、台灣的未來與兩岸的困局。
談到陳映真青年時代的思想,還是胡師母與我閒聊時告訴我的,她說陳映真讀大學時就喜歡閱讀社會主義與左翼作家書籍,那是「反共時代」,嚴禁閱讀「匪書」,他讀馬列與魯迅的東西,被人告密,軍法審判,一關10年。那時是「白色恐怖」時代,「一切為反共」,他和許多不幸者都是「反共時代」的政治受難者,於今思之,可以理解,也非常同情。其實,誠如鄭學稼老師生前有一次對我說:「如果一個人年輕時不喜歡馬克思主義,那是沒有思想」。陳映真青年期喜歡閱讀社會主義書籍,自然是個有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後來他用思想及生命去建構他的文藝小說,一如索忍尼辛用思想與生命寫他的《古拉格群島》。
1985年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1988年「中國統一聯盟」成立,他任第一屆主席時,我早已離開台灣前往美國留學。1983年我已由紐約州立大學畢業轉往內布拉斯加大學(UNL)上研究院,好像是4、5月份,有一天好友劉宜欣教授(UNO)打電話給我說,「你的朋友陳映真由愛荷華來奧馬哈(Omaha)參訪,他聽說你在UNL,想要去看你」。我接到電話非常興奮,在電話中回應,「非常高興知道陳映真來到奧馬哈,奧馬哈離林肯(Lincoln)超過一百公里,我今天沒課,請你轉告映真兄,我開車來看他,比他搭灰狗來看我要方便」。說完話,我便收拾一下課業,離開研究室,開著老爺車出發前往奧馬哈。沿著40號高速公路向東開,一個多小時後到達奧馬哈,我在巴士站見到陳映真,我們熱烈地握手並擁抱,然後劉宜欣引路前往一家美國人開的小餐館,由劉教授請客,我們點了三份鐵板燒加炒飯,然後就聊了起來。陳映真雖風塵僕僕,但精神與丰采依舊,一開始就告訴我說,他是應聶華苓的邀請來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坊》(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University of Iowa,簡稱IWP/UI)的。他說這次聶華苓邀請20、30位第三世界著名作家來訪,包括台灣、香港、及中國大陸。我問,台灣來了幾位?陳說只有他一位,並且補充說,「聶華苓早就邀請,可惜當年我在獄中,10年後我出獄,聶又邀請,台灣國民黨執政當局不准出境,直到今年才有機會離台來美參加IWP」。
我們三人一面吃一面聊,陳映真問到我在UNL留學情況,我說我主修政治理論,包括規範政治理論、經驗政治理論與比較政治理論;除了上課,每天有看不完的書,寫不完的讀書報告,外加隨堂考以及期中、期末考,而且許多課是Seminar,研究生需在課室做口頭報告與討論,可以說忙得昏天黑地,今天沒有課,在研究室看書準備寫專題作業,得知你來奧馬哈,特地抽空開車來看你老兄。他為我的誠意似乎有所感動,連聲說謝謝,並說真高興在美國能見到面。
我知道陳映真在台灣時就關注第三世界、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他的小說也是以台灣為對象,並將台灣放在擺脫日本殖民主義,以後進入現代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出現的社會異化與人的異化現象,以及在文化上呈現的庸俗淺薄的西化思維與生活型態作為他寫作焦點與批判維度。於是我先告訴他,在比較政治學理論方面,我正在修「現代化」、「帝國主義」、「世界體系」、「依賴理論」、「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等專題,他聽後談興大增,隨即告訴我他在IWP與許多第三世界的作家交談文學、社會與政治問題,並生活在一起,親身體驗了第三世界作家們因世界體系「中心國」對其「邊陲國」的剝削榨取,在自己國家所出現的民族災難、社會破產、民窮財盡、以及國家逆退發展的困境。
他說雖然在IWP只有三個月,看到的也較為有限,但對第三世界作家所作觀察的心得與經驗,還是讓他覺得「收穫」甚多,例如,他告訴我他與第三世界作家一面喝咖啡一面談第三世界的命運時,在談論中他發現第三世界人民生活在如此悲慘困境中,卻在文學、電影、宗教、乃至思想上都呈現出蓬勃的發展,這讓他驚疑為甚麼台灣也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邊陲國」,在資本、市場、文化、技術上都被宰制與剝削的情況下,卻無法產生像非洲、拉丁美洲那樣的文學作品。
他說這次來到愛荷華,親自接觸第三世界作家,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們老早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台灣在西化、現代化過程中,從文化取向到心理認知早已按照「第一世界」,尤其是美國的視域去解釋世界並形塑自己,對自己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價值卻加以自棄與去勢。 我說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是一種「後殖民主義」現象,他說「就是這樣,完全同意」。
這樣看來,1983年對陳映真是個轉折點,原來只是理念上的認知與精神上的嚮往第三世界,直到去了愛荷華參加IWP,實際接觸第三世界,有了感性經驗,可以說他對第三世界的「實在」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這對他後期的思想與文學創作起了重要作用,這可從他2005年發表的《我的第三世界》一文得到佐證。這次奧馬哈飯局談了近兩個小時,離開時互道珍重,直到1990年我回到台灣後和陳映真才有再見面的機會。
2006年初,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的公開信》在《中國時報》發表,已遠走中國大陸的陳映真為文批評龍應台不了解中共,只看到中國大陸的缺點,無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發展與成效,我完全認同陳映真對龍應台的批評。其實陳、龍二人都是著名作家,但各自的著作對「問題意識」的表述與對東西方世界的解讀在思想與理論深度上有甚大的差異,這就是陳映真為何是「海峽兩岸第一人」的原因。
陳映真去到大陸後,本來可以走遍中國大陸,親自體驗與感受勞苦大眾的生活境況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甦起,也有機會走訪五嶽,鳥瞰神州,親吻中華文明的母親黃河,可惜2006年9月不幸中風,從此躺在北京的醫院病房裡,一躺10年,整個晚期陳映真的寫作計畫化為雲影,真是遺憾。
天不假年,哲人其萎,陳映真的辭世是兩岸的共同損失。台灣報刊用「陳映真病逝北京,憾未落葉歸根」(2016年11月23日《聯合報》A7版)為標題報導陳的辭世,其實他在北京往生並不需要「落葉歸根」,因為他自稱是「生於台灣的中國人」,「我以是一名中國作家而自豪」。
這位他父親探監時說「首先你是上帝的兒子,其次你是中國的兒子,最後你才是我的兒子」的陳映真,如今平安地躺在上帝的懷裡,安穩地睡在祖國母親的懷裡,永遠親吻著神州大地芬芳的泥土,這才是真正的「落葉歸根」。讓我抹去悲傷的眼淚,說一聲:映真兄,願你安息!◆
社論
國際政治
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
川普其人其事
人權問題
蔡英文
追悼陳映真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