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決不當頭」到「領頭全球」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一、從「決不當頭」到不得不領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陸內部出現動盪,外部有蘇聯、東歐的瓦解,在此形勢下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28字,作為中共處理當時對外關係的指導方針,然而1992年4月鄧又解釋說:「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幹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346頁)這就是被簡化為「韜光養晦」的中共外交路線;事實上,這是大家把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對立起來,然而共產黨人看問題,理解問題,一向是辯證地看,因此,從「韜光養晦」的策略來看,習近平對當年鄧小平的外交策略是忠實的繼承,換成鄧小平站在今天中國的位子,恐怕也是這麼做,這麼說。

當然這不意味著習近平完全沒有修正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其實習真正的調整部分,不是「韜光養晦」,而是「決不當頭」。鄧小平在1990年12月強調指出:「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同上註)足見「決不當頭」是鄧小平當年真正的交待;如今看來當年鄧小平的說法,應該有三層意思,第一層「不當頭」的「頭」是指不當「社會主義國家」的「頭」;第二層意思是不當第三世界國家的「頭」,第三層意思是不稱霸。從中文來看,「頭」是地位的象徵,「霸」是指作「頭」者的表現,作「頭」的方式;其實作不作「頭」,有時不完全是自己可以決定,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大國,但是稱不稱「霸」,則是自己可以決定。

習近平掌權時,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不斷地成長,與美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差距不斷縮小,由於中國的經濟要發展,要走出去,自然而然「安全」的關切也大大擴張,這也倒逼中國的綜合實力必須快速而大幅提高,以維護其經濟利益,其結果當然使得中國從大國蛻變為名副其實的強國;所以如今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然是動見觀瞻,其他國家會主動上門的時代,中國必須,同時也逐步有實力主動關切,而正值此時,美國又碰上川普這個「逆全球化」,迷信國家利益主義者當權,因此,美國確實表現出戰略收縮。這樣中國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也為了全世界的利益,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就不得不當起這個已經推不掉的「頭」。

從鄧小平當年的「決不當頭」,「中國也永遠不當頭」來看,如今已經作不到了,唯一可以自我警惕的是「中國永遠不稱霸」。然而「不稱霸」有兩個層面,一是主觀上自己謹言慎行,不強加於人;另一方面是客觀上他者的印象和感覺,前者中國可以主動說明、解釋或行動表現,然而在民族、宗教、文化、國家的大小差距、身分認同等等差異之下,他者的感受往往不同,加上西方的某些「強國必霸」的慣性思維,在在都影響到中國「不稱霸」的解讀。

二、全球化的「頭」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從2013年提出後,回響甚大,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100個國家1,500人參與討論,足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從全球化的角度看,「一帶一路」提出了與西方資本主義相當不同的全球化的新價值觀:此一價值觀具體包括了「謀發展、共用觀、共同體」,習近平從中國的經驗出發,多次在外交場合強調「發展」,2015年他在聯合國大會上的首次演講中稱「面對重重挑戰和道道難關,我們必須攥緊『發展』這把鑰匙。唯有發展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的嚮往。」(習近平聯合國大會演講全文,http://china.cnr.cn/gdgg/20150927/t20150927_519987141.shtml,2015-09-27)

中國把發展視為解決國際間矛盾、衝突的良方,而今世界的矛盾、衝突集中在中國周邊國家、中東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內和國家間,中國的「一帶一路」正是為了解決發展困境的一種倡議,國際間共謀發展的方法是以「共用」為核心的「共議、共建、共用」的路徑,這裡所謂的「共用」,其表現的形式是「共議、共建、共用」,例如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不論是「中巴經濟走廊」,還是中歐班列,中國在斯里蘭卡建設的港口、馬來西亞的皇京港口、緬甸的皎漂港等等,無一不是透過雙方平等協商,自願達成的協議,這不僅是一般的國與國的協商,而是以構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來共議,所以是有援助性質的「共議、共建」。

「一帶一路」建設目的,在於拓展彼此的經濟合作空間、深化區域間的和諧整合、推進彼此互聯互通,以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來緩解地區衝突,促進安全與發展並行。希望最終建設的成果首先是該地國的人民可以因此獲利,當然中國也是獲利國,大家也都可以得利「發展的紅利」此一「紅利」不僅僅是經濟的、物質的,更是安全的、生活的保障。

國際經濟的利益結合如「利益共同體」,當然可以避免戰爭有利和平,而和平的國際環境又可以辯證地協助國家的發展,但是中國人認為兩人之間、兩國之間,總是以利合、以利分,而真正的和平,長遠的發展只以「利益」為基礎是不堅固的,所以中共提出「命運共同體」,並不是中國人首創的概念,如60、70年代提出的「地球村」,也有類似的意念,但是經過了這數十年人類頻繁的交流,中國更理解人類間是命運與共的「有機體」,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習近平說「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也正因為如此,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中國的一廂情願,而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大家覺悟到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則人類的和平就是有保障的,就是積極的,而且可以是永久的。「一帶一路」的建設正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物質基礎。

三、社會主義的「頭」

1.背景

相比於全球化的「頭」,社會主義的「頭」就有些不同,如果說前者是黃袍加身,不得不為;則後者就是行有餘力,主動負責。社會主義思潮、制度自上世紀末的「蘇東波」失敗、瓦解以後,大大退潮;當年的中國共產黨也被認定不可能堅持多久,不過鄧小平就說「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20%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同《鄧小平年譜(1975-1997)》註)

從1990年迄今近30年,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終於走出自己的模式,作出令人稱羨的成果;有人說是「中國救了社會主義」。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似乎要為「社會主義」正名,所不同的是當年為國際主義的社會主義,現在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社會主義的這個「頭」,也自然不同於當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頭」。不是為了赤化全球的「頭」,而是為社會主義正名的「頭」。也就是選擇經由「社會主義道路促進國家現代化」的正確性。這裡一方面為現今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打氣,附帶的也回答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國、共」間意識型態的鬥爭,中國共產黨幾乎以「完勝」的姿態,終結了中國國民黨存在的歷史意義(在毛蔣時代,國民黨是技不如人;到鄧蔣時代,國民黨是力不如人;到江、胡時代,國民黨是器不如人;到習近平時代,國民黨是理不如人);確定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無可替代性。

以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且超越了三民主義,如今中國共產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毫無疑問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代言人,社會主義沒有退潮,社會主義依然是中國人民正確的選擇,也會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正確選擇,這樣中國自然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頭」此其一。

二是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走出這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他有什麼能耐可以領導中國這麼大,這麼複雜、多元,這麼貧窮、落後的國家,短短70年完成現代化的轉型,推翻西方國家引以為傲,自詡為普世價值的「華盛頓共識」的現代化之路呢?中國共產黨是按列寧式的政黨理論組織起來的政黨,與西方的政黨完全不同,這個政黨被稱為「沒有穿制服的軍隊」,一向以「鐵的紀律」知名於世,大家對中國共產黨充滿了好奇,特別是蘇共會垮,而中共似乎越來越茁壯,究竟秘密何在?中國共產黨也必須帶「頭」作答。

三是當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打開中國的國門,但並沒有打開中國共產黨的大門,如今習近平的深化改革,似乎有意打開「黨」的大門,要求中國共產黨本身也要開放,以便迎接全球化時代新的挑戰。

在上述的背景下,中共的第一次向世界開放就在2014年。

2.中共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

「十九大」後,「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舉行。大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政黨的責任」為主題,而會議時間延長了一天,會議邀請的代表性增加到120多個國家的政黨,近30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共600多名中外代表與會。規格也提升了,習近平親自參加並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新華網,2017年12月01日,http://news.cctv.com/2017/12/01/ARTIInYngLRHnO97fuZPmMEx171201.shtml),新任常委王滬寧主持的歡迎晚宴、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致閉幕辭。政治局委員還有丁薛祥、楊曉渡、陳希、黃坤明、蔡奇等與會。按中聯部副部長郭業洲在會前的介紹中,說明了辦會的目的和意義在於:

一是希望與世界各國政黨共商共議、平等交流,為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發展難題和共同挑戰,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更多的動力和智慧。

二是希望與各國政黨相互借鑑治黨治國經驗,共同提高執政和參政能力。我們黨是開放包容的,既向世界介紹我們的經驗做法,也向世界學習。

三是為各國各類政黨相互溝通,深入交流提供契機,推動各政黨在涉及人類前途命運等重大戰略問題上形成更多的共識。(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政黨外交新格局已經形成,新華網,2017-10-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1/c_129724182.htm)

3.詮釋

第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來看,中國共產黨對自己的選擇很有信心,到了現在甚至應該說是十分自豪,在國際上也頗令人好奇和認同,因此,對中國而言擴大國際影響力,最好的方法是別人願意自動上門來學,習近平說「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同前新華網,2017年12月01日註)但是沒有說「不傳授」,如今中國共產黨多次召開對話會,從第一次對話開始,中國共產黨的主題就十分清楚,首先是執政黨的角色,之後是中共如何能長期執政,其三是中共對全球治理的思路,這一次是中國的全球方案,同時在規格又升格為「高層對話會」,因為中共十九大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就意味著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將煥發出更強大生機活力,中共也將在世界上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而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對話,是為了用自己的平台,講好自己的故事,觀察家將之概括為『社會主義的非革命性輸出』,而「此次中共與世界政黨對話會,是社會主義中國治理模式對外輸出的落地之舉」(輸出中國治理模式 習近平發力政黨外交, http://news.dwnews.com/china/news/2017-11-29/60026681.html,2017-11-29),則此後「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將成為進入新時代之後,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

第二從「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政治對話平台」的想法來看,中共在全球經濟對話平台中,其影響力依然遠遠不能和第二大經濟體相對襯,至於國際間政治和安全的對話平台中,中國的話語權更小,對中國而言,這是不公平的,然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國霸權主義宰制下,想要避開修昔底德陷阱,比較可行之道是另起爐灶,絲路基金、亞投行,都讓中國認識到,只要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和吸引力,此一做法可行,而且是成功的,因此,「全球的政黨對話」便是中國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吸引力,在國際政治上,另闢蹊徑,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的作為,未來也有可能向「世界政黨高峰對話會」轉變,成為國際間全球治理和安全治理的重要平台之一。

第三在上述的努力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共承擔社會主義道路的「頭」,是自願而且有自覺地擔任,只是這個「頭」不再是冷戰時代與西方陣營對抗的「頭」,而是面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的渴求,提供了其他選項的「頭」,是一個典範,是一條道路,是一種軟實力的展現,是一種新的國際公共財的提供,中共公開它,而且願意提供援助。當然在此一過程中,中國的影響力必然獲得提升,對中國而言這是多贏的策略。

四、結 論

俗語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這話反映在中國的變化,特別貼切,在上個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大國,是一個依賴西方經濟的大國,因此,在國際上,並不受尊重,甚至發生「銀河號事件」、「南斯拉夫炸館事件」,到了本世紀初也有「南海EP-3撞機事件」,如今美國參加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加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撫今追昔,完全不可前日而語,主因無它,是中國共產黨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鄧小平當年的對中國共產黨的警語,在時空背景下,可以說使得中國成功渡過了困難,不僅是正確無比,而且充滿辯證的智慧。

今天習近平時代的中國經過江、胡等領導人延續的努力下,已經進入新的時代,在新時代裡,中國不可能「決不當頭」,而是必須當「頭」的時代,所以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新征程中,其重要的使命在中國內部是如何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目標,在國際上,如何當好這個不稱霸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