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訪華後的中韓關係

李明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教授)


一、前 言

南韓總統文在寅2017年12月13日訪問北京,停留四天,這是文在寅擔任總統後第一次訪華。對文在寅來說,中國之行非常新鮮,但也並不輕鬆。不但中韓民眾聚精會神地關注文在寅的訪華之行,美、日等南韓的「盟邦」,也仔細觀察文在寅於訪華期間的一舉一動,與美、日、韓的結盟關係相較,看中、韓關係新的走向,會否稀釋他們之間的傳統關係。

文在寅就任後,2017年6月29日訪白宮會見了川普,主談焦點集中在增強雙方的防衛合作以抵禦北韓的威脅,並且再度要求北韓放棄核武與發射飛彈等冒險主義政策。文在寅的訪華,是在中韓關係遭遇南韓在境內裝置薩德飛彈系統干擾、雙方關係惡化之後,因此文寅訪華的重點,在修補與北京的雙邊關係。

從文在寅訪華的時機可見,繼2017年7月底北韓宣告成功發射洲際彈道飛彈、9月3日又宣告引爆另一輪氫彈試驗,11月29日再度成功發射長程導彈,朝鮮半島局勢比他訪美時更加緊張,南韓更需要維持和周邊國家的良好關係,以因應北韓的進一步挑釁,南韓和中國的互動,越發顯現其廣受注視。

二、文在寅訪華時機並不尋常

文在寅以訪問北京為他外交之旅的第二站,其重要性明顯,但時間卻選在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正在南京主持「南京大屠殺」80週年紀念,自然不會在北京迎接文在寅,而文在寅也不會在紀念會的當天親赴南京參加紀念儀式。

雖然雙方領導人的會晤都經過縝密的安排,但從這些微妙的細節看,可窺知文在寅此次訪華,並未受到中方高規格的接待,按照美國的意思,2016年南韓決定在境內裝置薩德飛彈系統造成的雙方緊張關係,仍未完全恢復正常。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在寅未去南京,是否仍站在美國與日本的立場,不願在「南京大屠殺」議題上附合中國。看來文在寅曾左思右想,卻也左右為難。

2017年12月11日,就在出訪中國的前兩天,文在寅在首爾接見了央視記者的專訪,他表示南韓是為了防禦北韓,才不得已引進薩德系統,並且說南韓將格外注意,不把薩德使用於防禦北韓核武與飛彈以外的地方,不會損害中方的利益。文在寅說,針對薩德,中韓雙方各有立場,因此特別要進行「換位思考」。他指出,10月31日雙方就已進行了溝通,11月14日在越南峴港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領袖峰會上,雙方領導人也有進一步「開啟兩國合作新時代」的認知。不過,文在寅單方面的喊話,是否就能增進互信、盡釋前嫌,具體改善薩德以來的中、韓關係,恐無法過於樂觀。

對於中國人而言,「南京大屠殺」是最刻骨銘心的歷史傷痛,今年12月13日是日軍在南京所犯濤天罪行的80週年,也是大陸的國家公祭日。文在寅僅在當天於北京參加了旅華韓僑懇談會,他在會中說到「對於中國人經歷的這一歷史創傷,我們韓國人也感同身受」,次日則在和習近平會談時再次提起「向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表示哀悼、向中國人民表示慰問」的話。針對此,大陸一些網民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文在寅說得很動情,但話中也有話,話外更有玄機。網民認為,文在寅瞻前顧後,夾在大國之間,必須謹小慎微,注意各種平衡,因此也是「難為他了」。

文在寅在中國的重頭戲,是他15日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演講中文在寅指出此行「能成為兩國基於互信深化友好關係的起點」。他重提中韓兩國應「換位思考」,推動雙方關係進一步發展。文在寅倒是提到一個開創性的說法,指出雙方「是合作共贏的生命共同體」,兩國有必要深化戰略合作,韓方希望將其「新北方」、「新南方」政策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掛鉤。在會見李克強時,文在寅再度強調願意將兩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推向雙贏」。並希望中方積極支持中韓關係發展,儘快使一度受挫的兩國企業和經濟交流合作重返正軌。

李克強則回以,中方與韓方相向而行,進一步增進互信,推動「敏感問題」妥善解決,使兩國關係沿著正確軌道再出發。李克強說的「敏感問題」,正是薩德系統的未來發展,言下之意,主動權在南韓,中方將視韓方的抉擇訂定未來的中韓關係。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見文在寅時也說,加強中韓友好合作符合兩國人民利益,有利地區和平穩定,不過他話鋒一轉,說希望韓方繼續「妥善處理」薩德問題,確保兩國關係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文在寅是南韓建國以來第一位往訪重慶市的韓國總統。他增加這一站,對韓方而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他16日在重慶訪問時參觀了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支持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並向其所稱的韓國國父金九銅像獻花致敬。文在寅同一天下午也參觀了幾個韓國企業和汽車廠,之後結束中國行程返韓。重慶市為中國西南政治經濟重鎮,也是一帶一路的堡壘,文在寅以實際行動支持南韓廠商站穩在中國的市場,寄望為南韓增進商機。

三、中韓關係的和與爭

中國與朝鮮半島近鄰,朝鮮半島戰略位置居亞洲的核心,中國國家利益常受朝鮮半島安危的影響,1950年開始,歷經三年的韓戰就是個例子。當時按照中共甫建立政權的國力而言,是不利於參戰的。惟毛澤東力排眾議,主張參戰,百萬中國部隊開往朝鮮戰場,數以十萬計的中國官兵血灑當地,和美國打成平手,解救了金日成政權,爭得來之不易的國際地位。中共由於參加韓戰,被聯合國安理會譴責為侵略者,徹底打壞與南韓的關係,被國際社會孤立20年之久,直至1971年進入聯合國。這是中國在朝鮮半島所付出的代價。

1992年中韓「建交」,南韓以和中華民國斷交為條件,並將前清時期就留在首爾明洞的中華民國大使館交給北京。

南韓以為和北京建交,便可獲得大陸龐大的市場,是一等一的好事。事實上也是這樣,南韓從中國賺取了不少的外匯,也成功地佔領了中國大塊的市場。南韓大企業且投下鉅資,攻城掠地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國。雙邊貿易額逐年高速成長,韓方享有巨額的順差,換言之,中方負擔鉅額的逆差。

這樣的趨勢,證明中國與南韓之間的經濟互賴越發緊密,超越了過去的政治宿怨,是數十年前無法想像的。

隨著冷戰結束,經濟因素的重要性提升,加上南韓與中共的經濟依賴程度增強,這些因素與北韓越來越危險的冒險主義政策形成巨大的反差。北韓屢次違反核不擴散協議,而遭受聯合國的制裁。在美國、南韓的支持下,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不得不支持國際公約,對北韓加以反制,過去的中國、北韓「血盟關係」終於有了鬆動,使中國、北韓關係越走越遠,中國、南韓交往越來越密切。

總的來說,中國與南韓有著共同的利益,除了文在寅一直強調的經濟上的合作雙贏之外,在朝鮮半島上的安全利益也趨於一致,中韓雙方都反對朝鮮半島再生變亂。王毅不止一次地指出,北京不允許中國門前「生亂生變爆發戰爭」,這與文在寅「朝鮮半島決不可以爆發第二次韓戰」的說法異曲同工。

文在寅屬於南韓的「進步」勢力,不願與美國走得太近而影響自身利益,因為南韓深知,其經濟發展必須更仰賴快速崛起的中國。這是文在寅與其前任朴槿惠不同之處,後者是將所有雞蛋放在美國一個籃子裡,兩韓關係絕無可能進展。文在寅起初讓美國不是很放心,北京對他反而期望甚高,認為他會跟朴槿惠代表的保守派對美政策完全不同。

話說回來,文在寅仍然是在美國的巨大影響下運營外交政策,正因為南韓的地緣政治不得不然。2009年北韓在進行核子試爆後離開「六方會談」談判桌,至今八年餘,在核武與飛彈發展進步神速,不但威脅南韓、日本,甚至已經威脅了美國。在去年7月初,朴槿惠政府便與美國共同發佈將在星州設置薩德系統以因應北韓的挑釁。因此,美國利用北韓武力的壯大,裝置薩德為勢所必然,不過也讓中共深感威脅。南韓也知此舉將觸怒北京,南韓有難處,不過也正考驗首爾領導人的智慧。

南韓與中國關係最佳的時機,大致在2015年中期,當時朴槿惠還代表南韓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大典。天安門廣場關兵台上,朴槿惠站在習近平的旁邊,看來躊躇滿志,曾幾何時,朴槿惠卻已身陷囹圄。

不過,正是在2015年3月時,對於南韓是否接受美國「提議」設置薩德系統,南韓政府受到各方揣測之際,朴槿惠政府對外一概宣稱「美國對裝置薩德系統尚無要求」、「美國南韓雙方尚無磋商」,及「雙方尚無結論」等(人稱「前三不」以對照文在寅政府稍後對中國所保證的「新三不」)企圖掩人耳目。朴槿惠的誠信若此,也令人浩嘆,埋下了中韓兩國信任崩盤的伏筆。

2016年7月美韓雙方同時宣佈裝置薩德系統後,北京與首爾關係急轉直下。事件伊始,中國在7月對美國與南韓開始嚴厲抨擊,主要集中在薩德系統的功能遠遠超過防範北韓的需要,將以中國的安全利益作為犧牲,是「項莊舞劍、劍指中國」。中國大陸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多元多樣,雙邊政治經濟文化互動直接蒙受重大打擊和損失。樂天(Lotte)公司因為與南韓政府換地做為裝置薩德系統所在地,直接成為箭靶,百餘家樂天公司分店關閉。赴韓旅遊的中國觀光客大幅減少、中國人民抵制韓貨、中國政府施行「限韓令」禁止南韓文化及文藝界人士赴中國交流展演等。一個接一個的經濟制裁,造成南韓大企業在中國約22億美元的直接損失,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反韓國聲浪至今未熄。

文在寅在2017年7月即在世界經濟峰會第一次與習近平會晤,接著從10月31日雙方著手改善關係、11月在越南的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領袖峰會再度見面,直至此次在北京的第四次會面,盼能有助於改善雙邊關係。文在寅此行帶著龐大的商務人員、大企業代表,以及影星宋慧喬等人,浩浩蕩蕩。宋慧喬的參與,尤其讓外界好奇,是否中韓雙方互動能真正改善。

四、結 語

這次文在寅訪問中國,目的無非是希望兩國關係不但能解凍,使韓方裝置薩德系統後雙方的冷戰關係改觀,並能為未來中韓關係升溫,中國觀察家的看法是,雙方領導人會面時和諧的表象下,似乎還是暗潮洶湧。

北韓持續進行飛彈試射,對國際的安全威脅加大,朝鮮半島周圍緊張情勢加劇,中國接受文在寅來訪,一方面也不願拒人於千里之外,另方面也願給南韓機會修補關係,以免南韓毫無選擇,被迫更加接近美日。再者,適當改善雙方關係符合雙方利益,至少合作比完全撕破臉好。

目前雙方關係最棘手的議題正是薩德系統。南韓2017年10月31日對中國做的新「三不承諾」,意即「今後不再增購薩德系統」、「韓國不參加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以及「韓國與美日的軍事合作不會發展成為軍事同盟」,顯然是在中方壓力下的產物。這樣的承諾是否將因北韓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而改變,誰也不敢保證。此外,南韓不加入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承諾,是否將因日後南韓政黨輪替而成為昨日黃花?最後,南韓不加入美日軍事同盟,檢驗是否會出現困難?連韓國媒體也在問,這樣的「三不承諾」能維持多久?中韓兩國至今仍無法完全抹滅那份不信任感,也不全是美日兩國的「離間」所造成。

中韓兩國領導人看起來是相見歡了,習近平也稱文在寅訪問中國,是「重要契機」,指稱雙方在朝鮮半島和平上有廣大的共同利益,雙方也同意就2018年的平昌冬奧、2022年的北京冬奧彼此支持,增進合作。即使如此,兩國領導人並未簽署聯合聲明,這是1992年雙方建交25年以來的頭一遭;而南韓媒體更傳出不滿中國降低對文在寅的接待規格,責備文在寅此次中國行使韓國人臉上無光。

尤有進者,2017年12月14日,文在寅出席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中韓經貿合作交流會開幕儀式上,兩名隨行記者遭到15名中方保安警衛毆打,青瓦台還為此事立即向中方提出「嚴正抗議」。這是文在寅訪問中國的另一段意外插曲,中韓關係維持不易,一有衝突,立即放大,而雙方存在長期矛盾,破冰前行尤其困難。因此雙方未來關係仍充滿不確定因素,不以領導人的意志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