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海軍協議的政治圖謀

姜新立
(佛光大學教授)


印度與新加坡2017年11月29日共同簽署一項印新海軍合作「協議」,表面上是為了「尊重國際水域的航行和確保海上貿易自由」,實質內容包括以後印度軍艦將可以定期使用新加坡位於南海的樟宜海軍基地,並可獲得燃油補給等後勤服務;新加坡軍方則可使用印度海軍的軍事和物流設施。「協議」還稱,印新兩軍會定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此增進兩軍在安達曼(Andaman)海域的海上安全合作。

新加坡印度聯手遏制中國

其實,新印海軍協議的現實意義在於這是對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11月完成他的第一次亞洲之行後所提出的「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區域」戰略之呼應。對印度而言,這是印度首次與馬六甲海峽以東的國家簽署的軍事協議,當然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對於一面倒向美國且為其亞洲「親密盟友」,並為「東協」國家成員之一的新加坡來說,突然伸手與南亞的印度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的「政治舉動」,政治意涵更大,明顯地,印新海軍協議的簽訂影響了東亞與南亞政治局勢的變化,今後圍繞「南海問題」的博弈恐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想想「南海問題」尚未落幕,中印邊境錫金段軍事衝突退燒未盡,印度方面又在海上對中國實施威懾舉動,一方面擴充位於馬六甲海峽西端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軍力,另一方面與掐住馬六甲海峽咽喉的新加坡進一步簽署「海軍合作協議」,從地緣政治學與美國的「印—太大戰略」上思考,讓人不能不想到新加坡與印度的最新「海軍協議」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圖謀」。

這個「政治圖謀」的深層原因是印度「東進」的戰略訴求與新加坡的「大國平衡」政治戰略不謀而合。對新加坡而言,此一「協議」的簽署是它的「大國平衡」策略之實踐;對印度來說是它自身「東向行動」之發展。但在「中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現實與邏輯下,中國有80%的石油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口,中國的遠洋貿易量有70%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往西亞、歐洲、非洲,可見馬六甲海峽在經濟戰略上對中國的重要。位於馬六甲海峽東端且掐住該海峽咽喉的新加坡今天居然與印度簽下海軍軍事協議,可見印度與新加坡的「政治圖謀」至為明顯,那就是配合川普的「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戰略,新加坡與印度在軍事上聯手在馬六甲海峽建構另一類型的「遏制中國」。

新印海軍軍事合作聯手抗衡中國的政治圖謀能否得逞,值得評估;新加坡印度海軍協議既已簽署,並且化為政治現實,對新印兩國得失如何,也值得分析;更重要的是,美國遏制與圍堵中國的亞太戰略防線由日本一直延伸到南亞,這種緊繃狀態會否加大中美兩國的政治軍事矛盾,「圍堵中國」的政治大戰略能否成功,這是本文觀察的重點。

印度東進的一個步驟

在簽署海軍協議時,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說,「安達曼海與馬六甲海峽是主要航線,也是沿線國家的經濟命脈」,「我們支持有更多的印度戰艦前往新加坡,幫助維持航道安全」,今後也「希望在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海有更多的合作與活動,以維持區內局勢」。馬六甲海峽及安達曼海對海上航路的經濟貿易,其重要性從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便舉世皆知,不須黃永宏重複,黃是用經濟理由淹蓋其政治圖謀。印度國防部長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則說:「『協議』顯示印度將致力於與新加坡等國的合作,密切參與亞太和印度洋事務」,以「應對跨國安全威脅」問題。西塔拉曼還提議,除了進一步建立印新兩軍制度化互動外,還希望以此為範例,「推動印度和安達曼海沿線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多邊接觸」。黃永宏聽到西塔拉曼「提議」後當場回應,「新加坡熱烈歡迎這項提議,並且作為(2018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我們會協助促成」。西塔拉曼直接說出印度的政治圖謀,根本問題不在海峽航線「經濟安全」,最終目的是印度今天要「直接參與亞太及印度洋事務」。《印度時報》(2017年11月30日)更是明白指稱,「印新海軍協議與印度整體上的『東進』政策相符,以此來深化與新加坡、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協國家的軍事關係,以對抗中國」。可見「印新海軍協議」雖是印度「東進」的一個步驟,但它是印度繼續「東進」步伐的重要推力。印度希望通過新加坡以點帶面實現更多的東協國家深化與印度的軍事合作關係,而新加坡防長黃永宏居然「熱烈歡迎」印度防長的「提議」,並且要在今年的以東協輪值主席國身分「協助促成」。印度如此明顯的政治圖謀——意圖在南亞以合縱連橫方式與東協國家結成一個共同「對抗/遏制中國」的「軍事統一戰線」,新加坡居然今年要「帶頭促成」,這就不是單純的「大國平衡」策略問題,而是自己加入印度這個大國共同「對抗/遏制」另一個大國中國。

新加坡是個城市小國,為了生存活命搞「大國平衡」策略完全可以理解,但搞到幫著印度挑戰中國,其政治居心就可議了。印度是南亞大國,老早在安達曼群島設有三軍指揮司令部,牢牢握住馬六甲海峽西端出口,現在與新加坡達成海軍協議後,印度海軍將能定期訪問/停泊新加坡海軍基地。印度已經掌控了印度洋,「印新海軍協議」對印度而言,其政治軍事影響力將拓展至馬六甲海峽東端。

印度的「東進」政策是莫迪上台後的國家重要發展戰略邏輯,尤其是「南海問題」出現後,為了「遏制中國」,印度一直在深化與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協國家的軍事合作關係,印度在「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下於2016年5月既為越南海軍提供軍用物質和訓練,2016年3月也曾與印尼舉行聯合軍演。今天在美國的支持與默許下,印度的軍事之手不但伸到了馬六甲海峽,實際上它已將軍事力量拓展到南海和亞太地區,這種軍事圖謀與舉動就不是以「維護海上經濟安全問題」可加解釋;相反,印度的「東進」完全是配合美國的亞太戰略,將印度洋防線與亞太防線連成一氣,目的在「遏制/對抗中國」。李光耀在《論中國與世界》一書中預測21世紀中國將成為亞洲/世界第一大國,對待這樣的大國崛起,美國這個大國可以有「修昔底德陷阱」情緒,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型的小國不應/也不可有這個情緒。古云「以小事大以智」,在這樣的「制中」、「圍中」、「抗中」帝國主義式的大邏輯下,新加坡的李顯龍居然甘做「馬前卒」,可見其政治智慧不如他老子李光耀。

「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

冷戰時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與東方共產世界對峙,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還有道理可說。後冷戰時代世界的政治邏輯是以「和解」代替「對抗」。「改革開放」後中國雖和平崛起,但鄧小平一再表示中國將「韜光養晦」,並「永不稱霸」。今天中國由「大國」正往「強國」邁進中,但習近平在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對全世界卻表明,「新時代」的中國將「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並再次強調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以「和平發展」為準則,倡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並「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為此,李克強在第20屆東協—中國(10+1)高峰會(2017年11月13日)上表示:中國絕大多數貿易往來通過南海,中國最希望南海保持和平穩定,因此中方致力維持南海和平穩定的目標不會改變,中方期待與東協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建設性態度,除繼續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外,願與東協積極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並希望這個「準則」能成為南海和平「穩定器」。李克強甚至還強調,中方建議制訂「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將「2+7合作框架」升級為「3+X合作框架」,在在說明中國既不稱霸也不搞擴張,完全是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發展全球夥伴關係,促進和平與共同發展,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擴大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與合作,對周邊國家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因此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如果這樣美國還要以「中國威脅論」對待中國,從而以「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戰略防線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制」,這不但違背羅爾斯的「正義論」,而且本身就是「霸權」與「帝國主義」的表現。

熟讀列寧《帝國主義論》的習近平早已洞悉美國「回返亞洲」的戰略圖謀,他提出「一帶一路」就是對美國「圍堵/遏制/對抗」中國的「亞太大戰略」的辯證「否定」與迂迴「突破」。川普亞洲之行後再行構建「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區域戰略,旨在對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形成「反包圍」。美國從韓戰起便與中共交手,雖歷經越戰,但美國似乎「經驗總結」不夠,閱讀季辛吉《論中國》,便知川普將枉費心力。

請看中國構築「泛亞鐵路」的戰略構思,它分為左、中、右三條線路,基本涵蓋中南半島,如果完成,由中國昆明直通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在經濟上帶給中南半島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效應無可限量。但從戰略上,《華爾街日報》卻稱,「泛亞鐵路是中國的『馬歇爾計畫』」,甚至代表美國霸權利益的某些西方觀察家「擔憂」中國會借助「泛亞鐵路」控制馬六甲海峽以排擠美國勢力。其實這種「擔憂」過慮,習近平已經說過「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而且中美在亞太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雙方應在亞太地區開展積極合作,讓越來越多地區國家加入中美兩國的共同朋友圈,一起為促進亞太和平、穩定、繁榮做出貢獻,而不是因怕中國崛起而「擔憂」被「排擠」,從而建構「遏制」中國的聯合戰線。

「印新軍事協議」有害無益

美國圍堵/遏制中國之所以枉費心機,從中國戰略上的「反圍堵」/「反遏制」便可知曉。由「中泰鐵路」今年5月動工可看出端倪。除了興建「中泰鐵路」,如果中國再替泰國建成「克拉地峽運河」,加上在「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助力下「泛亞鐵路」構築完成,一旦東南亞有變局,屆時中國可以避開馬六甲海峽海上通道,一日內可經鐵路運兵至新加坡。這樣看來,川普以「印太戰略」摯肘中國之圖謀恐怕要破功,而「印新海軍協議」想要在馬六甲海峽「遏制」中國也將白費心力。總之,「印新海軍協議」出現的印、新「軍事對接」不但將造成未來南亞形勢新的變局,而且間接地因此而增強中美之間的對抗,對亞洲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共榮來說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