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一生,情繫兩岸

李慶平
(前海基會副祕書長)


我的好友陳毓鈞教授,離世已近一年,夫人趙梅女士為紀念他一生的學術貢獻,將毓鈞過去數十年專注兩岸問題,及中美關係的研究文稿,精選其中一部分輯為一集,以資憑念,並邀我撰文以序。我義不容辭,因為我們有將近40年共同的歷史記憶,更有互相砥礪的革命感情。

1978年我在美京華盛頓初識陳毓鈞時,正是他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那時他的面若冠玉,談吐不凡,非常瀟灑帥脫,在此之前,他已獲輔仁大學法律系學士、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同輩中,自然有股領袖群倫的氣質。

1978年正是中華民國外交面臨非常嚴峻挑戰的時候,繼1970年退出聯合國以後,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簽署《上海公報》,中共在華盛頓成立聯絡辦事處,中華民國與美國的外交關係岌岌可危。

毓鈞是此時抵達華盛頓攻讀,正逢一個大時代的來臨,1978年12月15日,卡特總統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台灣來的留學生心情悲憤,陳毓鈞其時與在華府的留學生領袖巫和怡、張立平,曹壽民、王定士、聶台生、徐榮等及美東地區其他留學生領袖登高一呼,在1979年1月1日及1月29日,一口氣舉辦了兩場盛大遊行,反對美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展現了他的領導才幹。

毓鈞兄是1951年生於南投埔里望族,是正港台灣人,對台灣前途,有清楚的理念。1978年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在華府成立,他就熱心奔走號召,1980年被推舉為該聯誼會第二任秘書長,任勞任怨為在美國地區的台灣同鄉謀福利。

在華府攻讀博士期間,陳毓鈞與當時華府研究國際關係及政治的留學生趙春山、邱坤玄、張大同、黃介正、李明、劉必榮、法治斌等為志同道合的好友,後皆為國家貢獻心力。

1988年陳毓鈞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在這10年中,他不僅學術有成,另外還參與了《華府論壇》和《華府郵報》的編輯撰稿,表達他對台灣內部改革及時局演變的看法。

毓鈞是一位真性情的人,是非分明,不畏權勢,有話即說。1988年一拿到博士,他就回到台灣,在中國文化學院任教,繼續研究美國及中國大陸的問題。在經國先生主政的70年代末期,他就在報章發表有關美國自由主義即保守主義的研究心得,迭獲經國先生的重視。

李登輝主政後,政策丕變,他經常在報上發表直率批判,並參加《海峽評論》編委會,基於知識分子的良知,駁斥李登輝「戒急用忍」和「特殊兩國論」。等到陳水扁上台,他的批判更嚴厲,針對「烽火外交」、廢「四不一沒有」、「台獨公投」痛加駁斥。即使是馬英九上台,對他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及不願「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逐一駁詰,並嚴厲批評國民黨的政策是「只管自己所要的,卻不見對方所想所要。」

90年代初,毓鈞與趙春山、曹壽民到東北哈爾濱參加一個由社科院美國研究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認識了接待他們的美研所趙梅助理研究員,沒想到燃起愛情的火花。毓鈞與趙梅不久就結為連理,當時在兩岸的學術界,是一佳話,金童玉女,頗為友輩羨艷。

毓鈞後來在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任美國研究所所長、三民主義研究所代理所長、國防部三軍大學榮譽講座,並將教學研究推到彼岸,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擔任客座教授、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對兩岸關係研究及學術交流,起了先鋒的作用。

2001年陳毓鈞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成立「漢青兩岸基金會」,每年資助21名大陸學生從事中美關係及台灣研究,並在台灣與大陸經常舉辦有關兩岸及中美關係研討會,為兩岸和平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2010年毓鈞在北京突發心肌梗塞,昏迷三天,搶救過程中損壞了腎臟,必須每三天洗一次腎。在趙梅的悉心照顧下,他豁達面對病魔。2016年10月10日,王定士兄70大壽,他與趙梅皆參加了,有說有笑,聲音嘹亮。不意2017年1月15日即離世。3月份在台北公祭時,華府的好友們都來聚,送他最後一程。

趙梅現為科研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研究」學報執行主編。兒子陳安誠畢業於北京大學臨床學系,現為北大醫學部碩士研究生。毓鈞不捨其妻兒,但他和我說過,他們的努力,也讓他安心了。

我為什麼說毓鈞「瀟灑一生」,因為他敢說敢為,鐵肩擔道義,但也有所不為。為什麼說他「情繫兩岸」?詩人余光中最有名的詩是「鄉愁」,毓鈞已經昇華到「兩岸情深」 ,他畢生的著作研究,都在心繫兩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