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的角力與兩岸關係之觀察

社論


今年10月20日起,習近平訪問英國四天,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意義重大。

受到英方極高規格接待

此次習近平專程訪英,特別強化英國的重要性。在英期間,除數度與卡麥隆首相會晤,受到英方接待規格之高,可謂空前。

2012年卡麥隆首相接見達賴,觸怒北京,加上與法德等歐洲大國相比,中英之間的貿易與投資額度偏低,因而英國有意急起直追,當然歐洲經濟成長普遍放緩也是重要原因。加上英國可能在2017年退出歐盟,因而其在歐盟的影響力下降,這也是英國特別需要與大陸合作的另一大誘因。

今年3月,英國突破美國封鎖加入亞投行創始會員國,致使歐洲德法義等國得以順利提出申請,而上述歐洲國家都已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今年6月,58個創始會員國更順利通過章程,亞投行將在今年底正式開始運行。

英國在亞投行的成立過程中,確實做出相當的貢獻,否則美國的封鎖難以突破,若無歐洲大國的參與,亞投行的分量將受到限制。所以北京也認定了英國此次的貢獻,當然英國也有自己的盤算。

翻開絲綢之路的地圖即可理解,英國在東南亞以及南亞地區殖民地最多,歐洲其他國家中法國只有中南半島,而德國根本沒有任何殖民地,而以往在殖民地的經驗,就代表對這些國家的理解程度,自然可在亞投行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勝出。

英國的基礎建設老舊,中方的高鐵受到英方高度重視。另外,英國同意購入中國的核電站,更強化了雙邊的關係。

近來英國政府鼓勵學習法律與財經,理工科教育滯後,至2020年,英國工程師將不到61萬名,在未來核能的發展方面人才不足。相對的,大陸每年有130萬工程學的學生畢業,其中包括65萬大學生,因此中英兩國在這一部分可以互補,發展空間甚大。

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此次雙方發布聯合公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面向21世紀」與「全球」兩個用語,特別強調共同面向未來,「全球」更與以往的戰略夥伴關係不同,是超越狹義的雙邊關係,將全球事務列入考量,如在區域事務中密切合作,而中英建立國際維和合作機制,就是最佳實例。

二戰以來,英國與美國就建立了一種英美特殊關係,而美國又是全球的強權,此「全球」一語,自然意謂著英國也有意與中國建立一種特殊關係。此外,由於近年來美國到處掀起戰端,英國跟在美國之後的利益不但有限,甚至可能受害。相對的,大陸卻可以給英國帶來相當的利益,如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與美國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何樂不為?

此次訪問期間,中英共達成59項共識,其中包括政府間商業與非商業協議,尤其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就互連互通展開可行性研究,同時支持儘早完成中歐投資協定,並早日開展中歐自由貿易區聯合可行性研究,還有同意就防止擴散、打擊有組織性犯罪與網路犯罪等安全問題加強合作。

習近平表示支持一個統一與強大的歐盟,暗示英國最好不要退出歐盟。當然英方對一帶一路的大計畫也有高度興趣,中方還期待英方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予以支持,尤其是特別提款權(SDR)方面。由於英鎊也是SDR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的支持對大陸而言極具意義。

文化方面,中英將舉行文化年的活動,共同拍攝孔子紀錄片,世界上第一千所孔子學院將在英國揭幕,大陸遊客赴英簽證有效期也將延長至兩年。人權問題在聯合宣言中未提。當英國外交大臣被媒體問到中國人權的問題時,他以此符合英國的利益回應。

目前,中美間歧見甚多,爭議仍大。中德關係雖也有國際面向,但德國極為專注歐洲事務,在國際方面不如英國活躍。當前的中英關係若能持續發展,其合作與和諧程度會超越中美與中德關係。

美艦示威與馬習會

習近平訪英返國後,中共即召開五中全會,集中討論農業現代化等問題之際,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拉森號,進入南海大陸填海的島礁12海里內。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羅斯福號接著於11月5日進入南海,挑釁意味極濃。就在此當兒,馬習會成功地舉行。

今年11月3日下午非正式傳出馬習會的消息,震驚海內外,在如此倉促安排下,馬英九與習近平於7日在新加坡見面,消息的公布到成行只有三天,可說是去年11月在北京APEC馬習會告吹後的一個升級版,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意義極為重要,但也有相當的局限。

自從去年太陽花運動以來,兩岸的關係就陷入低潮,加上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的氣勢盪到谷底,至今都無法有效拉抬。此際馬習會是否可拉抬國民黨選情還是未知數,加上對議題操作能力,綠營明顯略勝一籌,藍營人士不敢有太高期待。

若當前情勢不變,民進黨雙過半(總統選票與立委席次)可能性甚高,明年2月1日新的立法委員上任,馬總統就難以迴避任命綠營人士擔任行政院長,不必等到520新總統上任,民進黨就幾近完全執政了。北京給予台北任何利多,都難免會被民進黨接收。

再從外在因素來看,目前南海議題確是拉近兩岸關係的一大誘因。由於國際仲裁法庭聲稱太平島是島礁,因而無法依此劃定領海,遭台北外交部的痛斥,在此議題上藍綠之間的差異也比較小,因而可以在台灣內部凝聚較高的共識。以往台北對南海問題都極為低調,如今高調抗議,是否給予北京一些兩岸合作的想像空間?

再從兩岸關係發展的角度看,66年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已經超越國共領導人會面的層次,因馬英九總統已不是國民黨主席,而這也可看出習近平在大陸內部實際掌權的程度。因為北京向來拒絕兩岸領導人在第三地會面,如今已成事實,那也可說是北京的一大讓步,而對大陸內部也可以發揮一些標竿作用。

若國民黨贏得2016的選舉,此次馬習會的效果與影響將會更大,比如兩岸的定位問題以及大陸對於中華民國認知的困境等,都將可能會更向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邁進。

此次馬習會對民共之間的關係有多少影響,目前還難以斷定。由於民共間缺乏互信,真變天後,兩岸擦槍走火的機率大增,聯合國的議題就可能是最佳的試金石。因為每年9、10月間,在紐約都會舉行聯合國大會,屆時很難想像執政的民進黨會放棄入聯的宣傳活動。

朱立倫訪美方面,美方一直強調一視同仁,繼蔡英文月前訪美之後,美方也數度表示歡迎國民黨的參選人來訪,這當然也是美方藉此顯示其對於台灣影響力的重要表現。

可牽制大陸的台灣符合美國利益

另外在中美競逐南海日益加劇之際,台灣自然成為中美兩大勢力爭相拉攏的對象。以目前美國對大陸在一些議題上針鋒相對的立場觀之,一個可以牽制大陸的台灣政府可能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整體而言,若從另一角度觀察,也有些區域和平發展的樂觀因素。11月上旬,北京大學就舉辦了第一屆「中華文化復興論壇」,共有兩岸四地學者250人參加,盛況空前。

儒家思想乃兩岸共同的文化基礎,近年來大陸推行儒家思想,可拉近兩岸的距離,並可藉此探討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以便增進理解,建立共識。

接著在11月中旬,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第六屆中國學研討會,共邀海內外學者300人參加,盛況空前。討論的議題還包括:中國道路、文化傳承、一帶一路與國際秩序等議題。由此可見,北京正加大力度,準備找出一些更能為兩岸以及國際上可以被接受的話語權與吸引力。

相對的,近來恐攻事件與戰爭報復頻傳,這多少與宗教及文化衝突有關。因此,更具體的作法在發揚中華文化,若北京能樹立一個獎項,如稱之為「中華文化獎」來具體發揚中華文化,那就更可以克盡其功。

此一獎項必須分門別類,如分為書畫、武術、哲學與宗教等四大類,然後號召海內外各階層人士響應,依對象不同,從小學生一直到大學教授,加上社會人士,然後設定議題,進行競賽,最後獎勵優勝者。

如在內地獎勵研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或是號召台灣的中學生進行書法賽,或在美國舉辦中華武術競賽等。

若此,北京將成為發揚中華文化的中心與燈塔,號召全世界共同研習中華文化,對促進世界大同略盡棉薄。

另外,習近平在土耳其召開的G20中提出多關照、少孤行;多改創、少依賴;多有序、少無序;以及強化世界正確理解中國的建議與意見,確實是當前世界亂象的警語與清流。

APEC接著在菲律賓揭幕,一些開發中國家對大陸所提一帶一路發展方案進一步表達了高度興趣,以便從中獲利。因此可以斷言,這些國際的會議,當可對於調解區域的緊張以及強化和諧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總之,在最近這段時間內發生的國際與兩岸間大事,令人目不暇給,最終還是要回歸台灣的選舉,期盼能有一些起色,才能借力使力,在國際與兩岸之間謀取台灣與兩岸最大的利益。【湯紹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