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和兩岸政治(下)

王曉波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韓戰後,美國的對台政策確立為「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其最高戰略目標為蘇聯,而形成美蘇的冷戰體制。

韓戰結束後,美國為尋求避免與中共衝突,1955年8月1日,開始了中美大使級會談,共136次,歷時15年,對台灣問題未能獲得任何共識。其間1959年,美國還提出《康隆報告》,主張「兩個中國」。

艾奇遜的「長期觀點」,被不幸而言中。1959年,中蘇共開始齟齬,經過「九評蘇修」,1969年爆發「珍寶島事件」,兵戎相見,蘇聯百萬雄兵壓境。毛澤東提出反霸統一戰線,「以共制蘇」的歷史時刻來到。

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密訪北京,1972年美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會見毛澤東,並與周恩來發表了一份在台灣問題上各說各話的《上海公報》。中方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另一方面,「美國認知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這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美國的紅線會移來移去

美國除了只是「認知」外,又是「關心」,又是「最終目標」,又是「逐步減少」,這當是季辛吉得意的「一個中國,但非現在」。「一個中國」保全了台灣光復時就「早已歸還祖國」的台灣領土主權,這也是韓戰後中美會談中中共所堅持者。但美國也要到了「但非現在」,到今天為止,中國的統一還是「但非現在」。

美國終於接受對台斷交、廢約、撤軍三條件,而有1979年的中美建交。但美國同時又通過了一個《台灣關係法》的國內法,保留了美國對台灣安全與人權的「關心」,以便介入兩岸統一和軍售台灣。

1995年,柯林頓總統竟違背承諾,批准李登輝總統到康乃爾大學演講,鼓吹台灣為主權獨立國。而引起中共兩次(95、96各一次)對台飛彈演習,雖然李登輝仍高票當選總統。但中共宣稱對台飛彈演習「證明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有能力、有決心保衛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從此李登輝從美國人口中的「民主先生」,變成了「麻煩製造者」。

2000年,小布希當選總統,美國新保守派當權,企圖在中國崛起前,利用台獨向中國開戰,而把中國打下去,但「九一一」後,美國主力轉向反恐,新保守派才失勢。斯時,陳水扁亦當選總統,而大事推動台獨,從「一邊一國」、「公投入憲」、「廢統論」,但到了「入聯公投」,美國卻不斷修理他,並在過境美國給他難看。於是他召開記者會大罵二小時,並大爆其料,根據《聯合報》(2007-08-27)的報導為:

「他曾跟美國人講,若把台灣送給中國,這樣武器就不必買了,也不用選總統,一了百了,AIT就改成台灣領事館,他反問美國『這樣你要不要?』美國人連忙說『不要,不要』。他推動入聯公投就是不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的情緒,你(美國)多少也要聽一點。』對於公投入聯問題,陳水扁還說,大家劃一條紅線,台灣人享受的民主是到這樣而已,要畫紅線也沒關係,紅線還常常移來移去。剛開始說這條紅線以下沒有問題,結果紅線重畫,沒問題變成有問題,台灣居然是享受在紅線下畫來畫去有限的民主,做一個台灣人是不是很悲哀呢?」

曾任美國國防部長和國務卿的鮑爾也說:「台獨即意味著要流美國青年的血。」這意味著鮑爾判斷,一旦台獨,中共必然出兵,美國又不能拋棄台灣,而被捲入台海戰爭。美國不願以戰爭促成台獨,又不願放棄台灣的戰略地位,所以,只有「一個中國,但非現在」越久越好。

美國的幾道新紅線

另外,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獨制蔣」的「蔣」沒了;1991年蘇聯瓦解,「以共制蘇」的「蘇」沒了,只剩下「以獨制共」,以中共來說,「獨」就是戰,美國又不願戰。所以,我們發現「九一一」之後,美國的對台政策又有了調整,是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其要旨在「不和」。

中共說「只要不台獨,什麼都可以談」,一談不就和了嗎?兩岸和解了,美國如何「以台制中」?柯林頓反對兩岸和平協議,就是反對兩岸和解,而確保美國能「以台制中」。所以,美國所期待的台灣政府,當是一個不台獨的台獨政權。馬英九以「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而被美國智庫學者指為讓美國對中國的C形包圍出現了「戰略缺口」。

中評社(2017-06-26)報導:「『馬英九當了台灣的領導人之後,曾經提出來要派四位軍人來大陸談兩岸的軍事互信問題,我們也準備了四個軍人,準備到台灣去。但是美國就劃了五條紅線,阻止了這次交流,這就使得兩岸關係一直到今天都是半死不活。』中國國防大學的戰略研究教授朱成虎少將昨日在第六屆世界和平論壇上回答中評社記者提問時說。朱成虎表示,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人早就劃了幾條紅線:第一、兩岸不能建立軍事互信;第二、兩岸在南海問題上不能聯合起來對付其他的聲索國;第三、兩岸在釣魚島問題上不能聯合起來對付日本;第四、兩岸不能就軍事技術進行交流;第五、兩岸退役將領的交流不能機制化。這五條紅線嚴重阻礙了兩岸的交流。

朱成虎對中評社表示,在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永遠是一個問題。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政策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美國絕對不會支持中國統一,因為統一之後的中國是一個更加難以對付的對手;第二、美國不願意在兩岸關係中被邊緣化,這一點大陸也非常明確;第三、台灣問題是美國掌握在手中能夠給大陸製造麻煩的一個軟肋。」

吳敦義在就任國民黨主席前夕接受《聯合報》(2017年8月10日)專訪,報導云:

「對於新政綱中應否保留簽署『和平協議』主張,吳敦義首度透露美方對台軍售也是考量因素。他強調,兩岸和平協議簽署並非只涉及兩岸而是多方,『牽涉到很重要的第三方、包括美國』,因為美方會考慮,一旦(簽署的)甲方或乙方若以和平協議都簽了,要求美方不賣或不能賣武器,『那牽動就非常非常大』,所以一定要非常審慎理性去考量。」

美國除了阻止馬英九、吳敦義的兩岸和平協議外,還同意民進黨的低調推動參加聯合國。據「中評社」(2017年9月13日)報導:

「(台灣)外交部今天的說法透露了蔡政府在推動加入聯合國任何動作事前都會與美方討論,這麼低調的作法,顯然是經由美方同意。美國在朝鮮情勢升溫的此時,也不願意挑釁中國大陸,約束台灣的行為,也是美方對中國大陸有所交代的作法。」聯合國會員必須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加入聯合國」,向來是宣示台獨的策略,李、扁時期都曾幹過,也都不能成功,到馬英九上台後才停止。去(2016)年蔡英文上台也沒推動,所以今年的推動,應該不是美國「約束合灣的行為」,而是美國在打台灣牌,要大陸對朝鮮加壓,要兩岸不和,但不能真台獨,所以必須「低調」。

蔡英文上台不接受「九二共識」,又撤回領土(台獨)公投的修正案。前者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不承認台灣光復、兩岸一中,就是不承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但沒有受到美國智庫學者的批評,而肯定其「維持現狀」者多有,以其不統不和也;而後者當為數十年來台獨之主張,竟然也沒有人反對,以其不獨不戰也。

蔡英文廢止「九二共識」,撤回領土公投,符合美國當前對台政策是實,是否有美國人的指示,我們不得而知,但以陳水扁和低調加入聯合國為例,美國當不會不給蔡英文指示。

川普上台後,美國對華政策會有什麼改變,尚不得而知,但要無條件的放棄160多年來「以台制中」的戰略,則難以令人想像。美國的對華政策,必然影響其對台政策。不論川普行事如何離譜,無論美國國力如何仍然獨霸天下,但主觀的意志仍改變不了客觀的事實和規律。

兩岸關係的客觀事實和規律,我們發現有兩條。一是國力論,一是海權論。

「一帶一路」將取代美國的海權論

自航海運動以來,台灣處於中國的海疆,遂成為中國勢力與外國勢力的角逐之地。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國力居世界之冠,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乃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甲午戰敗,馬關割台,乃外國勢力驅逐中國勢力。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韓戰爆發,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外國勢力介入中國,兩岸分裂至今。

這裡顯示著一條規律,中國強則台灣屬中國,中國弱則台灣離開中國。

今天,中國的軍事力量,已不必以大刀片拚向日本的機關槍;也不是在韓國戰場以人海拚向美軍的火海,現在雖還落後於美國,但已能和美國「恐怖平衡」了。美國的軍事已屈服不了中國。不僅軍事,時至今日中國已有足夠的能力和決心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完整。

今天中國已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快就要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還有是世界第一工業國、第一貿易國、第一消費國。在今(2017)年5月第一屆一帶一路全球峰會上,中國已儼然成為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領頭羊。

今天全世界的政治觀察家,莫不認為兩岸遲早必統一。根據民調,對台灣前途的預測,除了維持現狀和台灣獨立外,認為未來台灣會「被統一」的達49.7%。

美國對台政策是基礎於海權論的。航海之所在即經濟繁榮之所在,能控制東南亞海運的樞紐,即能控制東南亞的經濟;能控制中國沿海港口,即能控制中國的經濟。現在「一帶一路」除了海上絲路外,陸權重新抬頭,還有陸上絲路經濟帶,已有幾十條鐵路經過換軌直達歐洲各地,運費只有空運的一半,時間比海運要省兩週。計劃中還有三條高鐵橫貫歐亞大陸,將形成一個歐亞經濟共同體。新疆將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前沿。美國要以台灣控制中國沿海港口而控制中國經濟,即將落空。台灣亦失去其「以台制中」的戰略價值,屆時美國對台灣還會「關心」嗎?

這些客觀的事實和規律,川普必須面對,川普會怎麼反應,只有未來事實才能告訴我們。

參考書目
柯喬治:《被出賣的台灣》,伸根盜版本。
黃嘉謨:《美國與台灣—1874-1895》,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79年2版。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正中書局1970年5版。
資中筠何迪編:《美台關係40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1版。
陳碧笙:《台灣人民歷史》,人間出版社,1996年2刷。
王曉波:《兩岸關係論集》,海峽學術出版社,1997年初版。
王呈祥:《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初版。 王曉波編:《台灣命運機密檔案》,海峽學術出版社,2014年再版。屯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初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