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種族的訴求在馬國大選中失靈

對馬來西亞政黨輪替和邁向新局發展之觀察與分析

宋鎮照(國立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洪鼎倫(國立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一、前言:翻轉1957年以來的政治版圖

馬來西亞2018年5月9日舉行第14屆的國會選舉,這是馬國1957年獨立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日子,首次出現「政黨輪替」、「政治變天」。在野的「希望聯盟」(簡稱「希盟」)在222席的國會議員席次中獲得過半的113席(包括人民公正黨的49席、民主行動黨的42席、土著團結黨的12席和國家誠信黨的10席),拉下執政長達61年的「國陣聯盟」(簡稱「國陣」)。國陣在這一次選舉僅贏得79席,而「和諧陣線」獲得18席。

馬來西亞究竟是「挺貪腐」或「挺威權」?財政收入是要以民眾生活為重或是國家發展為主?中國一帶一路對馬來西亞國家經濟與一般民眾生活是利或弊?馬來人特權為先或是追求民族間的平等?都成為這次選舉的重要議題,並以不同的話語來包裝,透過雙方陣營候選人將其理念向人民闡述,交由人民選擇。

不管如何,大多數的人民相信馬來西亞需要「改變」,但這次選舉過後,未來政經局勢是否會真的就如同人民所希望的往正面發展?值得觀察。雖然這次的選舉在野黨成功地拿下執政權,然而在選舉期間所開出的政治承諾與選舉政見,如對於消費稅提高民眾生活成本、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能否促進馬來西亞國內經濟成長與國民就業,對國內企業是否有正向的發展,以及這次的選舉結果是否就真的會對馬來西亞的民族融合跨出一大步,都是希盟執政黨上台後必須面對的議題。

甚至在馬國地方選舉上的國陣勢力不僅未完全褪去,還取得地方上的優勢,對中央政府權力來說,仍可以發揮從地方包圍中央的壓力,這些新情勢的發展機會和挑戰,似有待年邁的馬哈迪和希望聯盟政權去面對與處置。尤其是馬哈迪與安華之間的再度政治合體,彼此之間的20年恩怨情仇是否一筆勾消,對於「馬」「華」的善意結合與政治心結化解,不是只為政治利益目的而合,同時是否為馬國未來在政治上開創新格局,在經濟上開創新機,仍將是馬國人民高度的期待。

二、「一馬(1MDB)弊案」

2018年4月7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Najib bin Abdul Razak)宣布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根據馬來西亞的憲法,解散國會後必須在60天內重新選舉。然而,本期的國會議員任期應該到6月24日為止,為何在還有兩個多月的任期下,納吉會急於提早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納吉的主要考量可能有三:一是政府近來在經濟成長和創造工作機會方面有良好的成績,有利於選情。二是避免夜長夢多,利用執政的優勢與資源,可以預先對這次選舉進行一連串可能的政治計算、拉攏、選區重劃,讓納吉做孤注一擲的政治賭注。三是國陣積極宣示若能贏得大選,將實施更有包容性和全面性的變革措施,將馬來西亞帶向中高所得的國家。

真正讓納吉總理陷入政治困境和聲譽破產,而醞釀人民反腐反納吉領導的聲浪高漲,主要來自一馬公司弊案的揭露。2015年7月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由納吉總理擔任主席的「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1MDB),可能將一筆高達七億美元的公款匯入自己私人帳戶後,掀起馬國國內外媒體開始大幅追蹤及報導相關的貪腐事件。但遭納吉否認,反而宣布要起訴相關媒體,甚至透過馬來西亞內政部打壓馬來西亞媒體The Edge旗下的兩份刊物:《The Edge周刊》及《The Edge財經日報》。兩刊物因刊登納吉總理涉嫌挪用一馬發展公司公款的報導,破壞馬來西亞公共秩序,遭停止出版許可證三個月。

除了媒體,當時的副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也不斷在公開場合呼籲,希望可以透明地調查這起涉及龐大數額的舞弊案,但納吉反而在2015年7月28日重組內閣,撤換四名正副部長外,也將副首相慕尤丁革職,這個決定讓馬來西亞國內輿論高度不滿,媒體正式掀起反納吉的政治抗爭。

此案件後續雖然由馬來西亞反貪污委員會、大馬皇家警察及國家銀行組成專案小組介入調查,但是當時的檢察總長阿都干尼(Abd Ghanibin Ahmad)卻「被辭職」,反貪污委員會主席阿布卡辛(Abu Kassim Mohamed)也「被放假」,使得馬來西亞人民對於納吉總理的強勢無理作風,產生極大的反彈。

美國、瑞士、新加坡及盧森堡等國的調查單位隨之持續調查一馬公司如何進行跨國的洗錢活動。2016年7月,美國司法部正式啟動訴訟,沒收美國境內一馬公司被挪用的10億美元資產,並在文件中透露,一馬公司有「馬來西亞一號官員」私密操控資金的流向。2017年8月,美國司法部對一馬公司洗錢案進一步提高至刑事調查,相關的弊案金額可能高達73億令吉(約18.5億美元)。

對於外國司法部門的調查及追討一馬公司的弊案,納吉總理一直沒有正面回應,只單純的透過政府部門,解釋說七億美元是由一名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王室人員的政治獻金,但為何會有這筆政治獻金,卻沒有統一的說法,反而在2018年4月,納吉為禁止馬來西亞人民持續討論一馬公司的醜聞,通過實施「假新聞法」,希望透過這個法案全面壓制發表負面報導和意見的人士。

納吉對醜聞的不回應,將其歸為政敵打壓,甚至利用政府資源洗清自己,這些舉動都讓馬來西亞有識之士產生反感,要求納吉下台的聲勢逐漸提升。因此,納吉在第13屆國會期間強力動員通過「選區重劃方案」及「假新聞法」等,這些有利國陣的法案推動後,他隨即解散國會,進行新一屆的國會選舉。當時公布的經濟指標及民意調查,都顯示有利於國陣持續執政宣布解散國會,希冀儘快重新選舉來贏得選舉。

三、三合一議題效應失效

國陣信心滿滿打的如意算盤,不外是透過「三合一」的選舉策略,在種族、經濟和中國一帶一路議題上,試圖取得選舉優勢。三合一的選舉效應並未發酵,納吉領導的國陣失去繼續執政的機會。

1.種族議題沒有持續發酵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國家,馬來人及東馬原住民(以下簡稱土著)佔人口約70%,華人佔23%,印度人約佔7%。雖然馬來人人口較多,但經濟主要是掌握在華人手中,在經濟上馬來人一直處於弱勢狀態;另一方面,政治上長期以來由馬來人掌握,常透過政治手段給予馬來人某些特權及福利,造成馬來人及華人某種程度的摩擦與對立。

這次選舉,其實雙方陣營都包含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政黨。如國陣聯盟由13個政黨組成,主要有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和「民政黨」、代表印度人的「國大黨」和代表東馬原住民的「土保黨」、「沙巴團結黨」及其他如「民主進步黨」、「砂拉越人民黨」、「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等;另一方面,希望聯盟主要由四個政黨組成,分別是混合種族政黨的「人民公正黨」、以華人為主的「民主行動黨」、從巫統分裂出的馬來人政黨「土著團結黨」和從伊斯蘭黨分裂出的馬來人政黨「國家誠信黨」。

原主要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近年來被馬來華人認為沒有為華人謀求該有的福利,反而逐漸變成國陣聯盟中巫統的應聲蟲。這可從2013年選舉中的「華人海嘯」看出端倪,當時華人從原本支持馬華公會的態度轉變到支持在野的「人民聯盟」,讓在野黨陣營取得過半得票率的因素之一。

在此次選舉中,希望聯盟主要訴求是建立「正常化的馬來西亞」,華人、印度人希望終結過去61年來對待他們不公平的種族政策,期待自己不再是「次等公民」,而是能像馬來人一樣擔任公務員、母語教育也可得到政府支持,進而能和馬來人一樣成為國家主人的一分子。因此,華人及印度人一樣維持與2013年大選的勢頭,不投給國陣聯盟。

此次希盟獲得勝選的一個關鍵因素來自「馬哈迪效應」。國陣傳統的鐵票區是反對黨過去無法進入的地方,但因馬哈迪「土著團結黨」的加入,希盟可順利進入並開展競選拉票工作。競選期間,馬哈迪所到之處都能產生選舉旋風,吸引大量群眾支持。除了他個人的政治魅力遠超過納吉外,也是他分裂了原本巫統的傳統死忠選票,對那些不滿納吉領導,卻對希盟仍感猶豫的馬來人,會因馬哈迪而願轉移支持希盟,引發所謂「馬來海嘯」,成為打碎國陣繼續執政美夢的關鍵因素。

2.生活成本提高引發民眾不滿

這次大選中另一個重要議題是課徵消費稅、取消汽油補貼。2014年4月,當時執政黨課徵6%的消費稅,並對外說明課徵此稅的主要原因在補充財政,從上游原物料經中游製造商到下游零售業,都要依商品與服務課稅。據統計,從2015年至2017年底總共消費課稅收入高達1,120.18億令吉,稅收名為增加國內基礎建設、補貼貧窮人民,實為國陣用來圖利特定團體綁樁之用。

2014年12月納吉政府取消汽油補貼,以管理式浮動機制決定汽油售價,一方面是因政府開銷日益膨脹,無法再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因當時油價快速下跌,政府收入減少。2009年,政府逾40%收入來自石油稅收,2016年已降至14.6%,顯見石油稅收不再是馬國政府的稅收主要來源,而政府任意揮霍,極盡圖利國陣執政佈局之能事,難怪馬來人都不支持。

競選期間馬哈迪抨擊消費稅是增加馬來西亞人民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加上納吉政府取消汽油在內的各種補貼,使得中低收入人民的生活成本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物價上漲使得令吉幣值變薄,都讓馬來西亞民眾對納吉政府新經濟政策不滿。

希盟公布參選的「希望宣言」,其中百日十大新政就有廢除消費稅,並推出各項惠民福利措施,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同時穩定油價,推行援助特定群體的汽油津貼機制。馬哈迪果真在5月16日兌現其競選承諾,宣布自6月1日起取消6%的消費稅。

3.爭取中國一帶一路利基未發生加分效果

最後一個在競選期間被雙方陣營討論的議題是「中國一帶一路對於馬來西亞所帶來的影響」。馬華公會在這次選舉中大打「中國牌」,馬華的候選人甚至把「推動一帶一路」、「飲水思源」和「投國陣等於投中國」作為競選口號,甚至在選舉看板上出現習近平和總會長廖中萊的握手照片。近幾年中國是馬來西亞經濟成長的重要砥柱,馬華公會競選選區以華人為主,大打「中國牌」,希望能吸引華裔回流支持國陣,增加馬華公會在國陣內部的政治籌碼。

他們卻忽略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對政府與一般民眾利益其實不一致,馬國政府政策轉變到拉攏中國來改善馬國經濟體質之際,卻可能讓馬國中小企業陷入競爭困境,造成多數民眾對中國的不安和疑慮。馬華公會打中國這張牌,挑動了馬來人的政治敏感神經,因此會將整個不滿與疑慮的情緒回饋到國陣陣營。

四、馬來西亞新格局抑或新挑戰?

5月10日晚上9點30分馬哈迪宣誓就職,政黨輪替後勢必掀起一波改革新局,同時面臨過去61年國陣執政的政治遺緒。輪替後的馬哈迪新政府必要解決許多發展爭議,如一馬弊案、行政不中立、經濟問題、種族問題、國家認同、中國因素及執政經驗不足等,馬來人尤其關心的是否會失去政治優勢與經濟利益。

前總理納吉的一馬弊案,新政府必須要給人民一個交代。馬來西亞移民局5月12日中午宣布將前首相納吉夫婦列入限制出境名單;5月16日,馬國警方前往納吉的住所進行長達六小時的搜索,預計5月22日將其傳喚到「反貪會總部」接受調查。

國陣聯盟3月28日以129票對80票通過《2018年第六次大馬半島選區重劃報告》,利用不公的選區劃分來操弄選民。這種透過選區劃分的手段,造成票票不等值的問題,在馬來西亞近幾次選舉當中不斷上演。

國陣聯盟的選票主要來自馬來裔與鄉村選民,這兩個族裔選民通常聚集在人口逐漸減少的選區。而在野黨的支持者以都市與少數族裔(如華裔、印度裔)為主,反而是屬於人口密集的選區。即要拿下一個國會議席,在野黨需要比執政聯盟獲得更多的票數,加上是單一席次,贏者全拿,便會發生上屆(2013年)大選的結果,國陣拿下47.4%選票,卻掌控了將近59.9%的國會席次,而當時在野的民聯獲得50.8%過半選票,而只能擁有40.1%的國會席次。這個一黨獨大產生的行政不中立問題,如果沒有進行修正,難保未來任何一個執政黨不會再利用這個制度來延續自己的政權。

經濟問題上,雖然此次的爭議主要在消費稅及取消石油補貼,讓不分種族的中低階層選民倒戈。如何補足財政缺口,將是新政府上台後必須面對的重要財政議題。

種族議題方面,此次選舉結果,不是馬來西亞各族已逐漸開放和相互接受,而是貪腐、經濟讓選民希望改變,種族的意識型態仍在發酵。馬哈迪任命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為財政部長,媒體不斷報導這是44年後再次由華人擔任財政部長,而林冠英懇切地回答說:「我是馬來西亞人」,這種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之多元種族融合的「國族概念」,勢必會成為新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

中國的一帶一路雖然看起來不是選舉的核心議題,但不可簡單分割國陣是「親中派」,希盟是「反中派」。兩個政黨的領袖都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只是看法或作法有所不同。納吉偏向引進外資(主要或唯一是中國)來發展整體國家的經濟;馬哈迪則認為中國的投資會搶佔馬來西亞國民的就業機會,會衝擊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對中國資金採取保守的態度。

另一方面,中國因素也挑動馬來人及華人的種族對立神經,1969年5.13排華事件以後,雙方宗教與族群建立的平衡關係,會因中國通過一帶一路進入馬來西亞後,馬國華人會與中國聯繫更密切,更讓馬來人懷疑華人的國家認同與立場,這會阻礙馬國的政治整合。

最後,希盟目前最被懷疑的地方在沒有執政經驗,馬哈迪的經驗因此被看重,雖然他已92歲,但擁有長達22年的執政經驗,是帶領馬來西亞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推手,這也是馬來西亞選民願投給希盟的原因之一,畢竟馬來人雖然討厭納吉的貪腐,但也無法將馬來西亞未來五年的經濟交給一片空白的希盟。

五、結語:期待開創馬來西亞新局

馬哈迪再度執政或許是馬來西亞民主轉型前的「重要過渡」,尤其「希盟」沒有執政經驗,需要馬哈迪來穩定局勢,安撫馬來民心,若未來順利交給安華並培養新生代,馬哈迪就能完成馬國民主轉型,不僅可以洗刷他以往威權主義的歷史定位,亦可為馬國真正開啟和帶領出兩線政黨政治的發展。

其次,此次的選舉已經深深的在馬來西亞國民腦海中種下「政權可以輪替」、「政府可以更換」的思維種子,未來可以更有效地以五年一度的選票與時時刻刻的監督來制衡政府的龐大權力,令執政者有所警惕。就算是一個執政一甲子的政黨,也可能隨時因為做得不好,不得民心而被趕下台。

政黨輪替已為馬來西亞帶來新局,趕下執政一甲子的國陣後,新政府是否會創造出新「馬來西亞」的政經發展模式,讓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區域發展的政治與經濟亮點,並開啟引領東南亞發展之風騷,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