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家在做出決策或發言時,必定首先衡量其利益;當利益出現變化時,政策與相關發言必定出現變化;多明尼加與蔡政府斷交後,美國在台海事務的發言,與之前的變化,做一對比,所得出的結果,就是最好的例子。
去年(2017年)6月13日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美國務院發言人的表態說法是,「因為在未來的幾週內川普將和巴拿馬總統會晤,所以美國早已知悉此事」。但就台北言,問題在於美國雖早已知悉,但卻並未阻止(或是無能阻止)此事;此一情況或是顯示了美國的相關態度,或是顯示了美國相對中共的能力極限。
在台北挨了一記巴拿馬斷交的悶棍後,美國國務院對此事唯一的評論,居然只是要求,台海「相關各方進行積極對話,避免升高緊張情勢而造成不穩定的舉措」,其中完全看不出想幫蔡政府的意圖。
甚至在新聞簡報會上,記者以美國利益出發,兩度追問美國政府的態度後,國務院發言人直指核心定調說,「目前看來,此事屬台灣與巴拿馬政府間的內部事務」。
現在,今年5月1日多明尼加與台北斷交,美國務院的說法成了「這些改變現狀的行為,對區域穩定無益,也沒有幫助。兩岸穩定符合美國長遠利益,也相信兩岸雙方近年來的對話促進和平、穩定與發展。美國敦促中國大陸努力恢復具成效對話,以避免進一步提升緊張或破壞穩定」。如果還看不懂美國的態度,那就看看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3日的說法,「過去一年來兩岸關係發展較不正面,美國政府內外包括國會議員,都擔憂中國對台灣施壓加劇;近期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就是反映這方面的關切」。
這個說法不僅表達了本身偏幫的立場,從原先斷交是「兩國政府間的事」,一躍而成為「改變現狀」同時也把美國進一步介入台海的意圖,做了悄悄的卸責。
從去年6月到今年5月,兩岸之間如果說有什麼重大的爭議,最重者不過是賴清德的三度「台獨工作者」說。此一足以造成兩岸重大衝擊的事件,卻不見美國鄭重表態。反而是美國本身,從去年開始支持蔡英文政府的各種作法不斷出現,從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到台灣旅行法,到放出風聲說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可能於6月赴台,再到宣佈同意潛艦售台的行銷執照;無一不足以造成鼓勵賴清德等台獨人士繼續推進其台獨政策。
而除了美國本身的戰略思維外,真正貫穿這一年多來上述四件事,則是美國本身與中共的經貿紛爭;即在這一個美國與中共的重大經貿/發展路線的爭端中,美國連續打出了四張台灣牌,並沒有顧及這四張牌未來可能在台海引發重大衝突的後果。
在前後不到一年間,兩個國家與蔡政府的斷交,清楚暴露出美國的利益與立場的變化。◆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台日的政治互動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