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前景分析

黃清賢
(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


前 言

台灣將在2018年11月24日進行大規模的九項地方選舉,包括六個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里長、山地原住民區長、原住民區民代表,以及三個省轄市與13個縣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這是繼2014年後的第二次九合一選舉。

選舉時程是8月16日發布選舉公告,8月27日至31日受理候選人的登記申請,8月31日政黨推薦的候選人政黨撤回其推薦截止,10月16日前審定候選人名單、通知抽籤,10月19日候選人抽籤決定號次,11月8日公告直轄市長選舉候選人名單,11月13日公告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名單;11月24日投票、開票,11月30日公告當選人名單,12月14日前發給當選證書。

這場選舉雖是地方選舉,但涉及6都16縣市的百里侯之爭,因此不只是地方版圖的重新洗牌,而是關乎各政黨的勢力消長,甚至是政黨領導人的權位之爭,以及2020年總統、立委大選的布局,對於台灣政治乃至於兩岸關係都有重大影響。

選舉情勢發展

台北市是全台首善之區,其選舉情勢發展不但影響本身,還會延及附近縣市,甚至透過媒體傳播,輻射全台灣,這種效果從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結果可看出。

目前國民黨是由問鼎五次,直至此次才成為候選人的前立委丁守中,透過全民調出線。雖然他一向不受黨中央青睞,也有人質疑其年齡偏高,甚至有黨內大老不喜歡他,但由於其一再挑戰的毅力被民間肯定,以及藍營基本盤在台北市的優勢,國民黨是有可能因非國民黨勢力的分裂,在北市奪回政權。

民進黨部分,直至現在都無法推出有勝算的候選人,縱使是一再爭取的立委姚文智,前副總統呂秀蓮、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也表態參選,但黨中央仍不放棄和無黨籍的現任市長柯文哲合作。只是柯文哲的所謂白色力量,在兩岸政策的擺盪上十分辛苦,順了姑情,逆了嫂意;如果柯無法如上次有效整合非國民黨勢力,則連任之路將艱辛萬分。

新北市經現任市長朱立倫的鋪排,副市長侯友宜的努力下,國民黨想透過提名人侯友宜保住這一席是相對容易的。雖然民進黨請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重披戰袍,遏制黨內派系的紛擾,增加勝選機率,但老面孔是否能有效吸引選民目光,就像丁守中在台北市面臨的質疑,需要運用其他更多的有利要素爭取勝選。

台中市的國民黨候選人,立委盧秀燕也是老面孔,既能透過全民調險勝相對年輕的江啟臣,顯見其長期耕耘還是有效果的。相對於民進黨現任市長林佳龍在台中政績毀譽參半,盧秀燕並非沒有機會勝選。但由於林佳龍也是從無公職時就長期耕耘台中,同時擁有現任優勢,加上民進黨中央一定傾全力保住大台中, 以免兵敗如山倒的衝擊2020年總統大選,因此國民黨想拿到台中執政權,勢必要一番苦戰。

另外三都的市長選情,相對於民進黨現任市長鄭文燦在桃園市的賣力經營、提名人黃偉哲在台南市、陳其邁在高雄市的綠營基本盤優勢,國民黨迄今無法提出足以抗衡的人選,所以縱使民進黨內有提名小風暴,保住此三席的機會應無懸念。

至於三個省轄市和13個縣的縣市長部分,國民黨除了現有的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彰化縣、台東縣、連江縣等六縣執政外,目前在宜蘭縣、彰化縣、嘉義市、澎湖縣等四縣市領先,若再加上花蓮縣由黨友改為黨籍提名人可能獲勝,則將有11縣市由國民黨執政。

政黨策略評估

雖然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只是地方選舉,但因其含括所有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決定地方版圖變化,而且在國民黨、民進黨的黨內各方勢力,覬覦2020年總統大位與立委席次時,2018年選舉皆有輸不得的壓力,因此這場選舉不僅是一場執政成績的期中選舉,也是未來總統與立委大選的前哨戰。

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慘敗,失去總統大位,立委席次也只剩下35席,現在還因一位黨籍立委官司纏身而只剩34席,連申請大法官釋憲的資格都沒有,所以2018年選舉對國民黨能否振衰起敝,特別具有指標性意義。

尤其是面臨不當黨產條例、轉型正義條例對國民黨採取幾乎違憲違法的處分,國民黨連黨工薪水與自由運作權利都無以為繼時,如何在組織、資源面對空前窘境,還能打一場漂亮選戰,實實在在考驗著國民黨是否能挺進2020年的大選。

事實上,國民黨除了現任縣市長優先提名外,其餘幾乎都採全民調,黨中央似乎放任由表面公平的民調決定人選。姑且不論全民調存在抽樣、策略性答覆等誤差,以及基隆民調結果出現大烏龍之外,黨中央未積極的有效協調,造成勝選機率極大的嘉義市分裂,新竹縣情勢仍混亂等,使得政黨支持度無明顯增加。

相對於民進黨中央大力介入各地提名的作法,國民黨中央實需更積極的走到地方,尋求有效的選戰策略與提名溝通,而不只是在辦公室內苦思選舉與募款方法;畢竟選民想看到的是一個有使命、組織、人才的國民黨,一個能與執政黨相抗衡、有力監督、健全政黨政治、爭取人民福祉的在野黨。

當然,民進黨雖有執政優勢,但是執政包袱亦隨之而來,中央執政的經濟不佳,兩岸、外交、軍事危機重重,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婚姻平權等議題引發民怨,加上非核家園與空污、缺電的兩難等議題,已經影響地方選情,都是民進黨在此次選舉必須面臨的困境。

加上台北市長選舉究竟禮不禮讓柯文哲,禮讓雖可有較大機率不讓國民黨奪回北市,保有2020年總統大選的灘頭堡,可是柯動輒批判民進黨,尤其兩岸路線與民進黨歧異,更會讓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反感;但若不禮讓,民進黨不但北市百里侯無望,提名人更可能落到第三名而被邊緣化,對於不禮讓柯的反彈效果還會外溢到別縣市,這些皆可看到民進黨的選戰策略焦慮。

結 論

台灣的2018年選舉只是地方選舉,但這是一個大型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尤其是在2016年總統、立委大選,民進黨在行政、立法全面執政後的首次大規模選舉,關係著民進黨是否會繼續鞏固政治勢力版圖,被全面打壓的國民黨是否能全面扭轉困境的轉折點。

進而言之,影響台灣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趨勢的兩岸關係,也會隨著此次選舉的結果,讓民進黨、國民黨、共產黨調整相關政策與作法,所以2018年九合一選舉不只是地方選舉,也是在脫不了美國因素而治絲益棼的兩岸關係中,扮演起重要轉折點的選舉。

但不論是台灣內部、兩岸關係,抑或是東亞區域情勢,如果政府無法有效建構人民美好生活的環境,就會被人民所唾棄;換言之,真的寄希望於人民,提出人民想要的政策並有能力具體落實,則人民就會全力支持,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也會顯示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