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會血流成河嗎

孫若怡
(中國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封鎖波斯灣並對其進行經濟制裁,猶如打開了中東動盪的潘多拉盒,一場摧毀伊朗的大戰似乎也正在醞釀。

5月14日,隨著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正式遷往耶路撒冷,讓已對峙半年的巴、以,當天爆發激烈的邊界衝突,造成2014年加薩衝突以來,巴勒斯坦人單日死傷人數最多的一天。

中東局勢正進入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這裡是大國博弈的縮影,關係石油美元霸權的地位,一旦大戰開啟必將血流成河。

美、以亟思向伊朗動手

雖然敘利亞境內的槍砲聲仍然隆隆作響,但國際關注的焦點卻已轉移到了伊朗。

亟思向伊朗動手之因 當今伊斯蘭世界除沙烏地阿拉伯之外,伊朗是保有完整發展的大國,但在國力與戰鬥力上與沙烏地又有天壤之別。伊朗也是石油與天然氣的重要出口國,對油價的漲跌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自柯梅尼發動革命以後,伊朗就與俄國交好;自敘利亞爆發戰事以來,伊朗的勢力迅速擴張,除了葉門胡賽武裝與黎巴嫩真主黨,傳說由伊朗背後支持的一條連接伊拉克、敘利亞與伊朗的「什葉派之弧」,儼然已成伊斯蘭世界復興的燈塔。中東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陸橋,誰控制了中東誰就掌握著歐亞大陸,如今「什葉派之弧」成為這陸橋的橋頭堡。當下美國在敘利亞戰場上幾乎已無贏面,而石油美元的定價權卻必須確保;川普其實清楚個中利害,他批評歐巴馬「東進西退」的政策,在戰略上不願放棄中東,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的。況且,這次藉著撕毀伊核協議,若能引發一場及時雨般的戰爭,讓油價快速上漲,那麼美國就可以再一次收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了。打掉伊朗,敘利亞也就殘了;至於那飽受經濟制裁,因支持敘利亞戰爭而致耗弱的俄國也就不攻自破了。因此,作為伊斯蘭世界最後一個軍事大國,伊朗的存亡牽動著中東的政局,更影響著美國、俄國、中國與歐洲的戰略布局。

作為中東唯一擁有核武的國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伊朗擁有研發核武的能力,始終是以色列的心頭之患,必去之而後快;套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話,就是我們「必將把它扼殺在搖籃內」。

4月28日,美國國務卿彭佩歐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據悉為爭取該國對伊朗戰爭時的配合與支持;29日,他到以色列與內塔尼亞胡共商「阻止伊朗」的大計,並表達支持以色列對伊所進行的越境打擊。

5月1日,以色列通過憲法修訂案,授予總理與國防部長在緊急狀況下,有決定宣戰的權利;說明以色列為對伊朗軍事打擊,已做好法律上的準備工作。2018年以來,以色列已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據點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襲擊;以國軍方也認為,年內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斷增大」。

退出「伊核協議」 5月8日,美國正式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熱戰與重壓接踵而至。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引述敘國軍方的消息,僅在宣布退出「協議」數分鐘後,以色列便開始新一輪的軍事行動,除向敘利亞軍事陣地發射了數十枚各型飛彈外,以國戰機並空襲大馬士革南方的空軍基地。9日,隸屬於伊朗革命衛隊海外部隊的「聖城軍」,自敘境內對以色列侵占的戈蘭高地,發射了20餘枚火箭彈,致使該地區一片火海,警告以方不要挑釁。10日,以軍再次出動包括F-15與 F-16在內的28架戰機,轟炸了伊朗位於敘境內的數十個基地,造成伊朗方面重大的損失。與此同時,美國亦將艦隊調集在波斯灣與霍姆茲海峽,意圖封鎖伊朗的海陸進出,一旦石油無法順利出口,短時間內伊朗經濟必受重創,油價也必將飛漲;雙方大戰似有一觸即發之勢。

5月9日,美國要求英、法、德三國於兩週內撤出所有在伊朗的工廠、資金與人員,各國企業亦須在90天內自伊朗撤出,以便對伊施加嚴厲的經濟制裁。

歐盟與中國的回應

英、德、法諸國一致反對退出「伊核協議」,為挽回美國,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為此跑了一趟美國,但都無功而返。究其原因,美國與伊朗原本就沒有任何經貿往來,但自2015年「伊核協議」簽訂後,伊朗與歐洲的經貿關係則較美國複雜得多。

美國的制裁影響到歐洲國家的利益 首先,伊朗每年有70%的石油出口到歐洲。2016年伊朗向歐洲空中巴士公司訂購價值190億美元的100架飛機,截止廢除「伊核協議」前,只完成交付三架;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公司不得不終結價值48億美元的合同,停止在伊朗開發天然氣的項目,後續10億美元的投資也告吹。2016年德俄兩國共同營建了一條名為「北溪-2」的天然氣管道工程,預定2019年正式開始輸送,如此德國就可以避開烏克蘭,直接取得俄國天然氣的供應。為此,川普給德國下了一份最後通牒,警告默克爾:要買美國而非俄國的天然氣;同時,還要對德國的鋼鋁與汽車,增加20%的關稅。

由於美國的經濟制裁,歐洲各國所有與伊朗合作的項目都必須終止;而與此相關的各個公司企業,亦將受到連坐。在伊核問題上,美國無視於歐洲各國的投資,造成高達數百億歐元的損失,歐洲各國能不與美國漸行漸遠嗎?

美國既觸動了歐洲各國在伊朗的經濟利益,默克爾呼籲歐洲各國應共同組織統一戰線,商討如何避開美國制裁的傷害。5月15日,英、法、德三國外長與伊朗外長舉行會商,決定今後歐洲自伊朗進口的石油,將以歐元計價、結算與支付。

5月18日,默克爾出訪俄國,與普京會面時更聲稱:與俄國交好符合德國的戰略利益。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團主席瓦根克內希特則呼應:解除對俄國的制裁,才符合歐洲的利益。

5月16日,歐盟理事會號召28個成員國組成統一戰線,共同反對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以霸權主義脅迫他國的做法。同時,歐盟還表示,川普應停止用鋼鋁關稅來威脅歐洲,歐洲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中方強勢支持伊朗 5月10日,就在伊朗情況最為危急之際,其外長札里夫兼程赴華會見外交部長王毅。長期以來,中國不但是伊朗友好的經濟夥伴也是戰略夥伴,伊朗深知中國不會拋下深陷困境的自己。中國外交部也明確表明:將堅守伊核協議的內容,與伊朗開展經貿交流。而當日一趟由「臨河—德黑蘭」的中歐班列,滿裝一千噸的葵花子油,自內蒙出發遠赴德黑蘭;中國以行動表達了對伊朗的支持。

傳統上,導彈部隊與地面部隊,是伊朗軍隊的強項;由於制空與制海力量相對薄弱,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空軍,總能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基地,進行有效打擊的原因。此次中方同意向伊出售30架外銷型殲31戰鬥機,該款戰鬥機屬中國的五代戰機,是美國F-22隱形戰鬥機的剋星,能在戰場上對以色列的制空力形成戰略平衡。中方也允諾在核反應堆小型化方面向伊朗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其核動力潛艇發展上的突破,進而強化其制空與制海防禦的短版。至於中、伊間的石油買賣,則將以人民幣計價、結算與支付。

不對稱的抗爭

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正式從特拉維夫遷至「聖地」耶路撒冷,將近有四萬名加薩民眾分別集結於邊境上的13個據點進行示威。以色列則自特種部隊調集百餘名狙擊手,不顧媒體的強烈譴責,斷然向手握彈弓、汽油瓶與石頭的示威者發射實彈,結果造成巴勒斯坦人61死、3,000人傷的慘劇。

英國駐聯合國大使皮爾斯大使表示,英法代表明確反對美國搬遷大使館的行為。

巴勒斯坦駐聯合國觀察員曼蘇爾則稱,以軍的行為如同「戰爭罪」,應展開獨立公正的調查,並對肇事者追究責任。不過,當日安理會雖發布聲明,呼籲應對衝突事件進行獨立調查,但最後卻為美國一票否決;這也是美國就巴、以問題在聯合國內所動用的第43次否決權。巴勒斯坦國指出:「美國已經成為以色列在安理會的避難所,在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犯罪中,美國其實是『共犯』」!面對批評,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否認衝突與美國大使館遷館有關;她在眾目睽睽之下提前離席。

5月15日,安理會唯一的阿拉伯成員國科威特請求安理會召開討論「加薩問題」的緊急會議,會議前全體人員起立默哀。與會國家皆呼籲以色列應避免濫用武力,強調唯有執行「兩國方案」,才是解決巴、以問題的唯一選擇。

自2006年以來,圍繞著耶路撒冷城的歸屬、定居點以及難民安置等問題,巴、以和談始終陷入僵局。而巴勒斯坦國的土地卻被以色列定居點的設置,搶占了70%以上;持續長達半年的巴、以邊界對峙,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人們抗議以國不准其造訪失去的家園所致!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傳統上中東地區處理紛爭的信條!在美國偏執的支持下,以色列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阿拉伯世界稍有出色的領袖或國家,不論是埃及、伊拉克與利比亞都被美國搞垮或打殘,阿拉伯人心中豈是一個恨字了得?美以這次亟思利用廢除「伊核協議」之機,打殘並支解伊朗,終因美國的霸道與利益的衝突,使得歐洲國家與之漸行漸遠。在關鍵時刻,中國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未來在石油人民幣、石油歐元與石油美元三分天下的大勢下,石油美元的霸權地位將一去不返,伊朗的存在真是美、以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