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為溝通兩岸有關中國前途和兩岸關係的意見,本刊特闢「彼岸觀點」一欄,提供大陸學者發表意見。
李家泉先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對台灣的「大陸政策」迭有意見,其論文見於《台灣研究》、《台灣研究集刊》等,其評論則見於《瞭望週刊》等,其編著有《台灣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等書。本文之大小標題為本刊所加。
今年8月31日,台灣官方又提出一個所謂「一國兩地區」的概念。其用意明眼的人一看便知,是想用這個概念,取代被島內外人士一再抨擊的「一國兩府」政策,繼續維持目前兩岸的割裂狀態,拖延祖國的和平統一。
與「一國兩府」異曲同工
自台灣官方提出「一國兩地區」後,國民黨內外的一些官員及島內一些報刊,認為這個「新理念」是「處理兩岸關係的合理之道」。說他「頗能符合海峽兩岸的現狀明朗化。並給了法律與政策上的確認」;可以「避開『一國兩制』、『一國兩府』等理念所引起的敏感的政治爭議與主權論辯」,也可「防止兩岸緊張情勢的出現,並較有利兩岸民間關係發展下發生的諸種實質問題的解決」;稱這個提法:「較為中性,並不偏袒任何一方。依此而制定的兩岸關係法,理論上可能對雙方都有利無害」等等。
應該說:「一國兩地區」的提法,表面上確有政治色彩較淡的一面,不像「一國兩府」、「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之類那麼敏感,正如一家台報所說:「這是具有功能性的『蓄意的模糊』」。但從深層次看,它仍有無法掩蓋的,實際也並不模糊的一面。它是以維持目前兩岸隔離狀態,拒不接受以「一國兩制」模式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前提的。台灣當局宣佈,「一國兩地區」中的「一國」,指的是「中華民國」,並「未放棄對大陸的主權」;所以要分為「兩地區」,則是因為台灣當局當前「統治權所及之地區僅為臺、澎、金、馬等地區」。這和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先生在1989年6月十三屆二中全會上所說的大體可歸結為「一個主權、兩個治權、分而兩立」的一段話本質上是相同的。筆者曾經著文批評李登輝先生的這一主張是「不提『一國兩府』的『一國兩府』政策。』如今「一國兩地區」的提法,與之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目前兩岸關係處於僵持狀態的情況下,採取一些淡化或迴避政治敏感問題的作法,可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就「一國兩地區」來說,其所能起到的正面作用實在有限,且有可能起到的負面影響卻不小。這是由於:一、此一理念至多僅能應用於民法領域。正像台報所指出的那樣,「倘若將其應用於雙方關係之其他領域,恐怕連這種可能性都不存在」。依據此一理念單方面制定所謂「兩岸關係法」,不可能獲得對方承認,因而對對方也不具任何約束力;二、此一理念並不準確。蓋地區有大有小,一個洲是地區,一個國家是地區,一省一縣一鄉一村也都是地區。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完全可以和中國其他省(市)並列為地區,而如果硬要把地理上這樣一個省和涵蓋30個同層次省(市)的整個大陸並列為兩個地區,就像把亞洲或歐洲整個一個洲和某個國家、把美國或日本整個國家和某個省(市)並列為兩個地區一樣可笑。這實際上是一種暗藏玄機、或至少是脫離實際的作法;三、無助於兩岸關係的真正解決。台官方說,它所提出的「一國兩地區」理念,是採用「法律衝突理論」來解決兩岸民間交流所發生的法律關係,這種理論「不只在國家與國家間適用,即在本國之內亦有適用之前例」。然而這是不能說服人的。目前這種所謂「法律衝突理論」,無論用於國際或國內,都是不存在主權糾葛的。例如,有的用於想得到獨立的兩個主權國家之間,有的用於一個統一國家內的兩個地方政府之間,在主權問題上都並無異議,而台灣與大陸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後者,根本不存在有適用這種理論的條件。如果硬要片面地、一相情願地運用,也很難真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有可能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馬英九的「台灣模式」
台灣官方這次提出的「一國兩地區」公開與暗地、正面與反面並不一樣。不僅言論和行動不一致,就是言論和言論之間也是矛盾百出的。
就在台灣當局提出,「一國兩地區」這樣一個「中性」而「不敏感」的新理念的同時,卻又通過官方人士和報刊發的許多非中性、十分敏感、且與「一國兩地區」理念聯繫密切的言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強調「一國兩地區」的內涵。台「行政院新聞局」發言人公開說,「一國兩地區」是「主權之表現」,「毋庸與中共政權作任何之磋商或溝通」。李登輝先生更明白地說:「在現實上,不可否認中國有兩個政治實體。」
宣揚兩德統一的「經驗」。說兩德「曾經歷兩國兩府甚至彼此承認的階段」。而「這種並立共存的事實並無傷於其最後的復歸統一」。因此,「為突破兩岸目前的僵局,雙方何妨從彼此承認對方的合法存在入手,俾在平等的前提下積累更多的交流互動經驗,各自提升創造有力統一的條件」。
繼續向中共開出回應「價碼」。國民黨中央文工會主任竟說,「有關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是中共不肯推行民主政治,採取自由經濟;不肯明確宣佈放棄在海峽地區使用武力;不應放棄阻撓我國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展開對外關係」。他和一些官員並要中共「拿出誠意與善意」,在以上九方面做出承諾,以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條件。最近更不惜以冷卻「大陸熱」和限制兩岸經貿往來相要脅,意圖逼中共讓步。
鼓吹促使大陸「和平演變」。台灣「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馬英九說:「中共民主化是兩岸統一的主要關鍵」,要促使大陸朝台灣模式逐漸轉變。國民黨中央海工會主任鍾湖濱說的更露骨:統一的關鍵在於要把「自由資訊」同各種交流帶進大陸去。
夠了,從這些講話中,人們不難看出,這個所謂「中性」的概念,並不「中性」。它與「一國兩府」相比,除了外部包裝和某些次要情節不同外,本質上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以中國人的公意為依歸
自台灣官方提出「一國兩地區」後,台灣島內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官方在冷卻「大陸熱」。限制兩岸經貿往來的措施陸續出籠;另一方面,呼喊統一的聲調越來越高,黨政要員們一再強調:「中國只有一個」、「中國必將統一」、「不容許任何分裂國土的主張」。對於後者,人們自然感到高興。但繼續聽下去,則又使人憂慮。台灣一些黨政要員最近竟聲言:「主導未來中國統一的大業必將由我們來承擔」,並表示要把台灣的政治、經濟模式帶進大陸,加速中共政經制度的演變。
為讓台灣的政要們清醒點,筆者擬就以下問題略進微言,以供參考。
要正確估計形勢。這是最基本的。目前台灣當局把「寶」押在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必「變」上。並企圖扮演「促變者」的角色。這是很危險的。國民黨在大陸時期的基本教訓之一,就一廂情願地估計形勢,既過高地估計自己,又過低地估計對方。種種跡象表明,老毛病又犯了。不久前,筆者在一次學術座談會上,曾就此明確地答覆一位台灣人士的提問說: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會變,大陸的社會主義方向也不會變。否則中國只能像巴西、印度一樣落入絕望的貧窮或像蘇聯一樣分崩離析,中華民族將陷於萬劫不復。再者,大陸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權制度一定會在總結國際和國內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日趨完善。更健康地發展。國民黨和台灣其他政黨的大陸政策,都應以此為基本出發點。否則一定會犯歷史性錯誤。
應有全局觀念。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振興這個全局來考慮問題。這是兩岸同胞和一切愛國的中華兒女共同心願。也是大勢所趨。誰要是逆此人心之所向,大勢之所趨,誰就一定會被歷史發展的潮流所淹沒。處理兩岸關係必須有全局觀點,大陸是中國的主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且不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論就國內法或國際法所具有的唯一合法地位,僅就土地、人口、自然資源、政治實力來說,台灣也不能和不應忽略大陸在中國的主體地位。大陸不以大吃小,台灣卻想以小「化」大,太不實際了。長此僵持下去,又置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於何地?希望台灣當局面對現實,真正地落實而不只是口頭上講講「一個中國」的原則。應該彼此溝通對話。從目前兩岸執政當局的政策主張看,應該說共同點還不少。例如:都聲稱主張「一個中國」,反對「台獨」;都贊成和平解決,改善關係;都希望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和來往。當然也有分歧。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坐在一起就兩岸關係進行磋商對話?為什麼兩岸可以分別同外國人談判,而卻不可以同本國人談判?國民黨當局不肯與中共當局談判,是對中共有顧慮還是對某些外國勢力有顧慮?凡此,許多人至今迷惑不解。台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曾經說過兩句名言:「偏安不能自保,分裂必然滅亡」,頗發人深思。最近他再一次答記者問時又說:「我認為統一是可能的,中國人的智慧,不會讓統一問題拖下去,一定會想出辦法來解決。」此話同樣值得深思,兩岸中國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討統一方法,不是很好嗎?
人們注意到,最近台灣成立了一個「國家統一委員會」。能將統一大業提上日程,應該說是好的,但這樣一件關係兩岸未來的大事,竟由台方少數人單方面組成,不知李登輝先生出於什麼考慮!對此,島內外都有一些人在擔心,這會不會是以「統一」為名,行「阻撓統一」之實。但願這種擔心是完全多餘的。我們也同時注意到,李登輝先生接見一位美國人時說:「未來的統一,將以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公意為依歸。」這比過去島內某些人所說的要全面。台灣不僅是島內兩千萬中國人的台灣,也是大陸11億中國人的台灣,是兩岸全體中國人的台灣。當今世界風雲變幻,且將逐漸步入21世紀的關鍵時刻,筆者熱切期盼實現包括海峽兩岸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大團結和大合作,實現中華民族的大振興,希望包括台灣高層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都能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出自己應有貢獻。◆
創刊旨趣
社論
兩岸政治經濟之比較
兩岸關係
國際與外交
統獨問題
彼岸觀點
台灣在大陸
保釣檔案
蘇新遺稿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