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主義的一戰

社論


波斯灣的戰火終於爆發,美國於聯合國的最後期限1月15日的翌日,即大舉轟炸伊拉克,伊拉克也回擊了以色列。但是,美軍的攻擊並不如事前的預料,一舉可以用壓倒性的火力,摧毀伊拉克的軍事主力。持續幾天下來,美國的輿論已由第一波攻擊的興奮,轉為焦慮,美國政府可能也有了初步的估計,國防部又繼續發出了對後備軍人的徵召令,並下令駐波斯灣美軍的延長役期。

幾天下來,這場戰爭已不再令人感覺可以「速戰速決」了,戰爭的前途仍有未卜的不確定感產生。全球各地和平人士的反戰運動也出現了,阿拉伯國家和回教國家的人民更是對美國敵愾同仇,世界各地的伊拉克人在哈珊的號召下,甚至展開了自殺性的對美國機構的攻擊。真正支持美國攻擊行動的,除了美國之外,大概只有英國,所謂「多國部隊」,其實和50年代的韓戰一樣,只有美軍「一枝獨秀」。

對於這次波斯灣戰爭,我們有以下的觀察和分析。

首先,「解放科威特」絕不是美國的戰爭真正原因,而是美國絕不允許有50年代埃及納瑟的出現,來挑戰其在中東的霸權,並在經濟上繼續維持其對中東石油的控制和搾取。

從歷史、地理、人種、宗教、文化而言,伊拉克與科威特同屬一個國家,原屬奧圖曼帝國版圖,後來又分裂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和保護國,是在英國「分而治之」的帝國主義政策下強行分割的。

獨立後的科威特,以石油致富,在政治上維持著王室的腐化專制,外交上一味的傾向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其石油致富的龐大資金除了維持其王室的奢侈生活外,幾乎全數投入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而對窮困的阿拉伯世界幾無回饋。故其國內不斷有復歸伊拉克的呼聲和運動,並且,目前在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人也是人口的多數。所以,去年哈珊併吞科威特,堅持是「收復失土」和反西方的立場。

當然,哈珊併吞科威特的反西方立場,受到大多數阿拉伯人民的支持,但是,卻也受到一些親西方阿拉伯國家政府和王室的嫉恨,尤其是不能取得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國的支持,而在美、蘇、英、法贊成和中共棄權的情況下,通過了對伊拉克的動武案,而讓美國發動這次波斯灣戰爭有了合法的授權。

哈珊應該是估計錯誤了。50年代的納瑟收復蘇彝士運河,之所以沒有像諾瑞加收復巴拿馬運河一樣,成為美國的階下囚,是因為有蘇聯的支持。而今天的蘇聯卻因戈巴契夫改革失敗陷於國內困境,亟需美國援助。「第三世界國家天然盟友」的蘇聯遂成為美國實現中東霸權的幫手。中共為了解除「六四」之後的制裁,雖不贊成「動武案」,但也不敢冒犯美國而投否決票,再來尋求和平外交的解決途徑。

伊拉克併吞科威特,破壞了中東國際現有秩序,當然不被國際列強所允許,後來哈珊要求把科威特問題和被以色列侵佔的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問題併案解決,這也許只是哈珊的策略,但這提議並非沒有道理。以色列侵佔約旦河西岸也是聯合國通過的侵略譴責案,可以不受制裁,而獨伊拉克併吞原應屬其國的科威特,就要勞駕「多國部隊」的武力制裁?美國出兵越南、出兵中南美洲各國,及最近的一次出兵巴拿馬,那一次不是侵略,又那一次受到制裁?

再從本質上來分析,我們認為,自東西冷戰結束之後,這是以美國為首的第一世界國家與區域性第三世界國家的第一次軍事對抗,也就是「南北對抗」形式的出現。

如因美國不能有效制服哈珊,併吞科威特後的伊拉克,勢必可以操縱中東石油價格,並且坐大成為中東霸權,打破中東地區以阿的戰略平衡,而與美國相抗。這才是美國出兵波斯灣的真正戰略考慮。但是,哈珊硬是不肯無條件投降的自科威特撤軍,而要以色列撤出約旦河西岸為條件,這也就是要打破美國所部屬的中東戰略平衡為條件。這才迫使美國真正的動武。

美國動武了,但是如果不能以速戰速決取得完全的勝利,一旦戰爭拖延下去,全球和平反戰的聲浪必然升高,美國國內的厭戰情緒也必然升高,蘇聯與中共的態度,也就夜長夢多。並且,基於阿拉伯民族主義和回教教義,一些親美的阿拉伯國家也將發生變化。再加上美國國內的經濟衰退,美國為其霸權主義而戰,是否真能達成其霸權主義的目的就很可疑了。

美國以絕對的武器優勢打韓戰,成就了中共的軍事大國;美國又以絕對的軍事強勢打越戰,結果是退出了中南半島。美國打波斯灣戰爭的結果會如何,恐怕不是什麼戰斧飛彈所能回答的。這個問題只有伊拉克和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才能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