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與拉丁美洲是美國戰略物資和其他原材料的兩大主要來源,利之所在,只要實力許可,絕不容其他勢力染指。在拉丁美洲,他拚命扶植傀儡和親美政權外,還用盡一切手段打擊古巴、尼加拉瓜桑定政權等異己;尼克森時代,透過中情局策動智利軍人政變,推翻靠選票贏得勝利的阿葉德政權,確保當地美國銅礦公司的利益;近兩年更直接入侵格瑞納達和巴拿馬。在中東,美國一方面盡力與各個阿拉伯國家統治者維持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又大肆軍經援助恣意屠殺阿拉伯人的以色列,利用以、阿的對抗確保它在中東的油源和穩定(或更低)的油價。
伊拉克併吞科威特,打亂了美國心目中的石油生產秩序,世界油價一下子漲到40美元一桶。更要命的是在石油輸出國組織內,伊拉克本身就是一大產油國(今年7月日產310萬桶),併吞科威特後,佔有世界20%的石油儲量,日產量可望直逼沙烏地阿拉伯,對全球石油供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美國當然不能坐視。
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支持伊拉克是怕伊朗得勝後威脅到其他產油國,現在為著同樣的理由,美國與這些阿拉伯國家堅持要伊拉克退出科威特,不過這次更義正辭嚴,使它盡可光明正大的出兵中東。
實際上伊拉克總統海珊及其支持者的利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統治者並無二致,否則他們不會聯成一氣,在美國支持下對伊朗作戰八年。美國駐兵沙烏地阿拉伯後,沙國和敘利亞的統治階層和富商間流傳一種說法,指伊拉克併吞科威特是在美國一手導演下,按劇本上演的,目的是要美軍長期駐沙。不管這種說法是否荒誕,它至少意味在部分阿拉伯統治階層看來,美國與伊拉克並非那麼勢不兩立;另外也多少表明阿拉伯統治階層不願公開與美國聯成一氣,因為在巴勒斯坦問題還未解決前,這對阿拉伯世界的廣大群眾交待不過去,海珊如果運用這股民氣得當,很可能動搖他們的國本。
不過話說回來,海珊口頭上要求同時解決科威特、巴勒斯坦與黎巴嫩問題,贏得阿拉伯群眾不少掌聲,但她入侵科威特以前,對代表巴勒斯坦人的巴解領袖阿拉法特也並未給以特別禮遇。在巴勒斯坦建國運動中出錢出力的反而是科威特。
1958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成立法塔組織,60年代中期科威特第一個提供財源供法塔對以色列從事恐怖活動,1970年阿拉法特受困約旦時,冒死營救他的是科威特薩德親王(Sheikh Saad al-Abdullah)。反觀伊拉克在10月8日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射殺20射傷百餘名巴勒斯坦人後,雖然乘機宣揚同時徹底解決中東所有問題,但最近美國的軍事威脅日趨嚴重之際,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安靜多了。只是乘著一個一個前國家元首(奚斯、中曾根康弘和布蘭德)的造訪順勢釋放人質。
阿拉伯世界統治階層間並無嚴重的利益衝突。表面上他們堅決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視以色列如寇讎,實際上多半與以色列的後台美國密切往來,在石油價格的議定上,大致是配合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至少目前油價還是以美元計算)。科威特當時與伊拉克談判時,要是不堅持索回兩伊戰爭時對伊拉克的貸款,尚不至遭到吞併。
伊拉克說美國和它的西方盟國「想藉著軍事、政治和宣傳攻勢控制油源,對世界,特別是對第三世界遂行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霸權」,「他們並非像美國總統布希所說的要捍衛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不過是要保障資本主義的貨幣體系罷了。在這個體系中,前科威特政權投下去的資金不下二千億美元,是它的一大支柱。」同樣的話,改動幾個名詞,美國也可以拿來抨擊海珊侵略科威特後,拿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所做的文章。
到今天為止,阿拉伯世界仍然是相當封建的,其中大部分產油國的財富累積在富商和統治者手中,一般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高,不過在平均國民所得的平均數字掩蓋下,不容易為人察覺罷了。拿沙烏地來說,因為她實施多妻制,一般人印象中的沙烏地成年男子似乎都有三妻四妾,其實當地大部分青年現在取一個妻子都十分艱難,多妻只是高官巨賈的專利。而每次油價暴漲,西方世界的經濟固然飽受打擊,阿拉伯世界的一般人卻更不好過,因為他們的消費品大部分仰賴西方的出口。油價漲了,油商出的多進的也多,一般薪水階級卻必須為高漲的西方消費品付出更多的所得。
這樣看來,在海珊不能也不會喚起阿拉伯世界中廣大群眾的反抗意識下,只要阿拉伯世界各統治者的利益不致遭到太大損失,在各方奔走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和伊拉克應不致發生全面軍事衝突。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克爾的分析,即具體說明了解決海灣危機的前提,一定要照顧到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當權派的利益。
他分析道:伊拉克可能會同意從大部分科威特領土上撤軍,但會要求保留科威特的沃爾拜和布比延島,控制這兩個在它東南部唯一通向海灣出海口的島嶼,方便石油出口,有利它的經濟和國防。科威特當然不會同意,但照克爾的說法,雙方可能達成一種協議,由科威特把這兩個島高價租給伊拉克,作為部分賠償。這樣對雙方都有吸引力,雙方都可以說得到了好處。科威特可以說它得到了光復,還可以不斷得到伊拉克的支付。伊拉克則得到它一直想得到的安全出海口。
目前美國在沙烏地的部署雖已大致就緒,安理會動武授權決議案也通過了,但正值海灣地區雨季,到明年3月前,都是大雨傾盆,雷電交加的天氣,在地面泥濘,部隊和裝備不易行進的情況下,聯軍的攻勢最早也要等到明年3月以後。從現在起,還有三個月餘的時間,各方調停人(包括中國大陸的錢其琛)還有得奔走斡旋。何況在動武案通過後,美國又同時呼籲與伊拉克談判,伊拉克也以「無條件談判」相呼應。波斯灣雖仍戰雲密佈,但在美伊雙方都能各取所需後,所留下的將是一支確保油源的美國駐沙部隊,和安理會中蘇聯向美國示好的那張贊成票。◆
創刊旨趣
社論
兩岸政治經濟之比較
兩岸關係
國際與外交
統獨問題
彼岸觀點
台灣在大陸
保釣檔案
蘇新遺稿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