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之觀察
中共「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之觀察
對台政策的穩定性
中共中央所召開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12月6日起為期七天,已於12日結束,並由「新華社」發佈會議決議。這是79年元旦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來的一件對台工作的重要會議,備受各方矚目。
會議的目的,誠如「新華社」所說的,「這次會議是在國內政治局勢穩定,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台灣局勢和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召開的」,其目的則是要在新的形勢下達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任務。
會議的內容,大致是把這些年來,中共領導人所發表過的對台政策做了一個系統而完整的表達,並沒有特殊的變化,這也表現了中共對台政策的穩定性和一貫性,並不如會前所盛傳的,中共內部二派鬥爭,對台政策將受強硬派的影響,而有所緊縮。
「新華社」發佈會議內容後,一般大陸研究專家咸認為,其中沒有提及「武力犯台」,而只強調和平統一之原則,而「與我方堅持之原則是一致的」(高英茂),丘宏達也認為「文中未提及武力犯台,這是緩和的作法」。
其實中共在79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中,就明白的宣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政策,取代了以往的「解放台灣」。所謂「武力犯台」,先是鄧小平宣示的對台用武三原則,即聯蘇、台獨、核武。當時的背景是,美蘇尚未和解,中蘇共仍在邊境武力對峙,不但中共不容許台灣聯蘇,恐怕美國更不容許。在兩岸對峙的情形下,台灣發展核武當然是對大陸嚴重的威脅,當年古巴準備設置的蘇聯飛彈基地,幾乎引起戰爭危機而終止,並且,核武也違反台灣與美國的《中美協防條約》,恐怕美國也不會允許的。台獨就更不必說,一旦台灣在政治上引起台獨,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而成立的政府,也必須有嚴肅處理的責任。
替國民黨政權背書
在蔣經國一再宣稱台灣絕不發展核子武器之後,後來楊尚昆在訪美期間又有了新的所謂「武力犯台」三原則,「核武」改成了「動亂」。在國民黨執政的情況下,一旦動亂發生,當然就是國民黨政權失去對台灣的控制,所以,中共對台用武三原則中的「動亂」其實是替國民黨政權背書,警告島內反國民黨的革命派。
後來,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和楊尚昆)提到所謂「武力犯台」,多用「不排斥武力方式的可能」的提法,並且明言是「說給外國人聽的」。並且,在中蘇和解後,「聯蘇」又漸漸變成了「外國侵佔」。
平心而論,台灣宣傳的所謂中共「武力犯台」,不能不說有製造兩岸敵意的政治宣傳用意在內,除非國民黨存心甘為外國的傀儡政權或台獨,難道中華民國政府能不對外國侵佔、台獨和動亂用武嗎?
這次「全國對台工作會議」是對台的,不是對外國的,顯然用不著突出用武的原則。所以,這次會議沒有提及所謂「武力犯台」,雖然沒有新意,但因為沒有提及,而使高英茂、丘宏達等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智囊和台灣各界有了新的感受,這未嘗不是中共這次會議的成就之一。
另外,有關「國共兩黨應盡早接觸談判。談判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及「談判可以在高層進行,也可以先從較低的層次開始。可以先談統一問題,也可以先談如何促進兩岸雙向交流、實現直接『三通』」,這也都是中共領導人在近年內一再所宣示的。這次以會議的形式集中表達,當更具有原則性和公信力。
雖然,台灣對這次會議,中共所表現務實與和平的意願普遍歡迎,但是,統一祖國的意願卻仍有一定的抗拒和疑慮。
不久前才連續發表六篇呼籲和平統一的《聯合報》,在其回應這次會議的社論(12月14日)中就表示,「中共全國對台會議」比較能夠以共同利益的觀點來看問題,比較能以務實的態度來處理問題,我們歡迎這樣的「進步」。但是,其結論還是「願意觀望」中共公開聲明放棄對台用武、放棄對台統戰,和放棄「一國兩制」。
兩岸軍事對峙的結束
剛成立不久的「海峽交流基金會」秘書長陳長文則表示:這次中共對台工作會議,在不涉及意識型態的問題上肯定了兩岸民間交流的意義,可以將之視為對我方民間交流政策的肯定,固此可以說「大陸是願意配合的」。至於中共提出90年代為實現中國統一重要任務的時間表,是肯定兩岸為統一的努力。
民進黨文宣部長蔡仁堅也表示:會議中指出,國共兩黨應盡早接觸談判,而談判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有代表性人士參加,顯示在解決兩岸問題上,一向強調黨對黨談判的中共,已進一步確認台灣民間的聲音與力量,這是一可喜的現象,另一個可喜的是,中共表明談判可以從非政治性議題談起,表示中共對談判的處理不再僵化而較有彈性。
站在民進黨的立場,只要有民進黨的參與,似乎也不反對「黨對黨」的談判,而只「期待中共明確表示放棄武力犯台,及承認海峽兩岸政府均有獨立主權的態度」。
總統府發言人邱進益對這次會議的回應亦耐人尋味,他在答覆記者時表示:中共未在其決議中重提對台動武,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他說,如果明年5月李總統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意味兩岸軍事對峙的結束,這是兩岸關係的一大跨步,也希望中共能有所回應。如果中共真的改變其對台動武的主張,我方表示歡迎。這如果是顯示中共已認清兩岸談判不能止於國共兩黨的黨對黨談判,是正確的,但如果只是中共用來擴大統戰局面之用,則我方更應提高警覺。
從最近兩岸互動的情形來看,中共在像紅十字會談判、刑事犯遣送等較低層次問題的回應上,是比較有善意的,但在不阻撓我以一個中國名義發展對外關係及要求其內部的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上,則毫無彈性可言。
反倒是行政院、國民黨、新潮流仍持生硬僵化的反應。
我們完全同意會議的結論,「實現國家的統一,不是誰要吃掉誰,而是要使整個中華民族聯合起來,團結起來,使國家得到很快的發展。當今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中華民族面臨著歷史的機遇和挑戰」。
今天中國統一的兩大障礙,一是國際干預,一是國家權力的分配,並且是相互作用的。國際干預「操之在人」,國家權力分配則「操之在我」。中共以「不是誰要吃掉誰」的原則來解決國家權力分配問題,這是和平統一的實質表示。
充滿著機遇與挑戰
但是,除了抽象的「一國兩制」外,中共迄今並未提出辦法來落實「不是誰吃掉誰」的原則。諸如,國號問題、憲法問題和外交問題。
國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如果用「中華民國」國號,就是台灣吃掉大陸,反之亦然。88年,「熊玠風波」為中共傳話,認為統一後國號可以考慮更改和討論,但一直未見中共公開表態。
「一國兩制」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產生的,但台灣人民並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行使過同意權,又如何有義務接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而產生的「一國兩制」呢?所以,即使要以「一國兩制」來統一中國,也得要有一部包括台灣人民意志在內的統一憲法,根據新的統一憲法來施行「一國兩制」。否則,要台灣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是就被「吃掉了」嗎?
再者,對內可以「兩制」,對外又是誰代表中國呢?如果是台灣代表,豈不是吃掉大陸,反之亦然。又如,中共與地方的問題,除了金、馬外,台灣只是一個省,總不能是中央吧。如果以北京為中央,豈不又是將台灣吃掉。
如何落實「不是誰吃掉誰」的中國和平統一的原則,這是需要談判的。20世紀最後的90年代,對中華民族而言,是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不但是考驗著兩岸政治領導人的智慧,也是考驗著這一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份子的智慧。
中共「全國對台工作會議」,在台灣取得了初步善意的回應。我們希望這是兩岸良性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並且,希望能在未來的互動中更進一步的消除敵意和疑慮,祖國的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實現。◆
創刊旨趣
社論
兩岸政治經濟之比較
兩岸關係
國際與外交
統獨問題
彼岸觀點
台灣在大陸
保釣檔案
蘇新遺稿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