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第13輪貿易談判於今(2019)年10月中旬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雙方在農產品貿易、暫緩課徵關稅和匯率問題達成初步共識,這是去年12月初G20阿根廷峰會以來中美經貿關係最重要的進展,打破過去一年來兩國間貿易談判的僵局。儘管此一初步協議的達成有兩國各自近期的決策思考,但從過去兩年兩國間的貿易攻防,以及川普言行反覆,而此一初步的「局部協議」基本上並未觸及兩國經貿關係的結構性敏感議題,再加上此輪貿易談判前,美國商務部將28個中國企業和政府機構列入「貿易黑名單」,同時傳聞美國政府似正研究考慮限制美國資金流入中國市場,令人懷疑美國是否將把兩國的經貿關係從貿易戰、科技戰進一步擴展到金融領域。雖然貿易談判獲得初步共識緩和了兩國的經貿緊張關係,但是第一階段協議的文本仍待雙方共同擬議,以致兩國的貿易談判仍存在不確定性,長期間雙方仍會在諸政經議題交鋒,而兩國間經貿的結構性矛盾仍將繼續存在,難以化解。
一、中美貿易談判起伏跌宕和政策立場
去年3月開始,川普政府對中國掀起貿易戰,對中美兩國和世界經濟都造成相當的衝擊。9月,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9月17日,美國宣佈從9月24日起向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今年1月1日起再調高至25%;9月18日,中國宣佈9月24日起向600億美元原產美國的商品加徵10%或5%關稅,貿易戰大為升級。為緩和兩國間的經貿緊張關係,去年12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根廷G20峰會舉行雙邊峰會,雙方同意短暫停火90天進行協商,雙方並同意不再加徵新的關稅。
此後中美兩國經貿談判代表經歷了多次的磋商和談判,雙方確實展現了解決問題的誠意,並將原定今年3月1日的限期一延再延。然而5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卻推文,從5月10日起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至25%,中國隨即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商品實施加徵關稅。緊接著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但隨後又宣佈該禁令推遲90天實施,使中美兩國的經貿關係呈現前所未有的緊繃形勢。所幸在今年G20大阪峰會期間,習近平和川普於6月29日舉行高峰會談,雙方決定重啟貿易協商,美國不對中國加徵新關稅,兩國間的緊張關係獲得緩和。
一年多來,美中貿易協商過程最大特點便是川普政府政策的反覆,今年8月又開始掀起新波瀾。8月1日,美方威脅從9月1日起,對剩餘約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8月2日,中國商務部立即回應,如果美方加徵關稅措施付諸實施,中方將不得不採取反制措施。6日,中企暫停新的美國農產品採購。
8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佈對約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的關稅清單,分9月和12月生效;8月23日,中方發佈公告,針對美方清單決定對約75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分9月和12月兩次加徵,同時決定對美產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徵關稅。8月24日,美方聲稱將對5,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提高關稅稅率。
8月28日,USTR正式發佈通知,確定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提高關稅稅率,由原定的10%增至15%,同時對2,500億美元商品關稅稅率從25%提高至30%,並擬於2019年10月1日生效。9月1日,美國對中國3,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第一批加徵15%關稅正式實施,中方反制措施隨之啟動,並就此在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
二、第13輪貿易磋商主要議題和成果
貿易戰沒有贏家。在中美貿易關係再度陷入緊張之時,彼此都必須在應對策略上做出調整,以減少對自身的傷害。9月5日,中美雙方同意10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經貿高級別磋商。9月12日,美方表示,對2,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關稅25%提高到30%的時間,將推遲至10月15日,以示善意。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以致中國貿易談判首席代表劉鶴率團赴美,於10月10-11日在華盛頓舉行第13輪中美貿易磋商。而眾所關切的是,此輪會談將涉及那些議題?會有什麼成果?真能化解兩國間的經貿摩擦?
長期以來,中美存在的經貿摩擦領域極廣,進而導致年來兩國貿易磋商無法達致共識,主要在於中美兩國經貿關係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矛盾。關鍵議題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強迫企業技術轉移、補貼國有企業、市場准入、匯率操縱、落實執行機制等,這便是川普政府在談判中要中國必須採取的所謂「結構性改革」。但這些議題,特別是政府與國有企業間的關係,涉及中國現行政經體制和機制改革的深層問題,中國不可能完全退讓。
事實上,美國無時無刻不藉這些議題來壓制中國。以人民幣匯率為例,近年來因中國經濟增長下行,人民幣本已存在貶值壓力,而川普政府於8月1日突如其來宣佈對另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觸發人民幣即時急跌0.6%,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的關口,呈現自2015年以來數輪貶值的底線,而川普政府隨即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點燃了雙方間貨幣戰爭的火苗。此外,在此輪磋商前夕,10月7日,美國商務部突然宣佈制裁中國政府機構及企業,把20個中國公安機關和8間科技公司列入貿易管制黑名單,使貿易協商增添困難度。
基於對當前形勢的認知,中國很明顯的日益抗拒與美國達成廣泛的貿易協議,並計劃大舉收窄談判範圍。在此輪談判之前,劉鶴已向美方明言,此次談判的議題將不包括改革產業政策和政府補貼等,形同把川普的主要訴求剔除談判範圍,因此此輪談判只能達到短期性的「局部協議」,是可以預見的。
相關資訊顯示,此次談判中,中美雙方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方面獲得「實質進展」。具體成果則有:1.中國將於未來兩年每年進口400億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2.美國暫緩原定10月15日提高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由25%提高到30%)。3.中國繼續開放市場予美國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及發卡機構等。4.就中國外匯市場的透明度和自由度達成協議。
三、中美達成局部協議的政經決策思維
中美兩國在此輪貿易磋商達成短期性的局部協議,以暫時避免貿易戰進一步升溫,此一結果與川普期望的「全面性協議」有相當落差。從相關訊息看來,美方所獲得似乎大於中方,原因在美國只應允暫不加徵中國商品的關稅,而現已徵收的3,000億美元產品關稅何時取消仍難預料。對美國而言,美方所關切的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移、企業補貼等議題都沒有實質的進展。不過,中美兩國之所以願意達成此局部協議,均有其短期的自身決策考量。
對川普政府而言,主要的考量因素為:1.與中方達成短期局部協議有助於川普競選連任的選情,特別是中西部農業州選民的需求。2.川普因對烏克蘭的「極限施壓」面臨民主黨的彈劾威脅,期能藉與中國達成的經貿協議緩解國內政治壓力。3.近期美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衰退趨勢明顯,必須避免不利因素繼續影響經濟走勢。
從實際數據來看,近來美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不斷下滑,9月ISM製造業PMI為47.8,大幅低於預期,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9月份非農新增職位13.6萬個,略低於市場預期的15萬個,增幅為四個月以來最低。9月份工資增長遜於市場預期,按年增長為2.9%,較8月份的3.2%低0.3個百分點。顯然製造業和就業數據等均較預期為差,美國陷入衰退的機會上升。
儘管川普宣稱關稅為美國取得更公平的貿易,但貿易戰對美國經濟影響正不斷擴大,美國不少產業正面對成本增長,以及出口減少的負面影響。以農業為例,美國農業部預估,2019年美國農業出口按年下跌6.2%至1,340億美元,同時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進口金額亦由2018年的160億美元下跌至2019年的73億美元。美國農業正面臨出口需求減少,價格受壓影響,短期內導致農民收入不穩。長遠而言,中國可能改變進口配置,與其他國家簽訂農產品貿易協議,為美國農業帶來更多競爭者。
對中國而言,近年來中國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經濟運行面臨內需及外需環境整體偏弱的形勢,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速不斷放緩,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帶來的衝擊,對企業經營帶來相當的壓力。2018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6.6%,儘管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但增速卻呈現逐季下滑趨勢。今年第一季經濟增長率為6.4%,第二季6.2%。9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49.8%,已連續第五個月處於50%榮枯線下方;同月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亦從8月的53.8%微降至53.7%。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3%,升幅創近六年新高,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走低,跌幅擴大至1.2%,將進一步削弱工業企業盈利能力。
特別必須注意的是,自去年美中貿易戰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據估計,至少中國製造業總就業人數可能減少500萬人,而中小企業可能出現資不抵債情況,不僅增添中國就業的壓力,也為金融風險帶來難以預測的隱憂。
四、未來中美經貿關係可能的發展
中美兩國達成「局部協議」使貿易戰暫時熄火,但兩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有待克服。短期間中美間急待解決的一連串問題,如11月中旬起華為能否繼續向美企購買其需要的「零部件」、美國會否把中國剔除匯率操縱國名單、技術轉移能否達成共識,以及川普期望整頓中國國企結構等事關重大議題的商議。
一般持相對樂觀的看法認為,第13輪貿易協議的正式文本,將於11月中旬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期間,由「川習」正式簽署,但從過去談判的歷程看,雙方一直談談打打,美國則是不斷加碼,直到去年12初G20阿根廷峰會,美方宣佈休戰90天,雙方積極投入談判,一度傳出接近達成協議,但美國再鳴戰鼓,直到今年6月G20大阪峰會後,才又同意重啟談判。
川普政府在貿易爭端上確實全面出擊,如今已與北美、日本達成協議,目前只剩中國和歐盟。今年10月初,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歐盟對空巴非法補貼,授權美國對價值75億美元的歐盟貨品徵收關稅後,川普政府隨即採取行動,將於10月18日起向歐盟的發動機、食品、酒類等加徵關稅。這是WTO歷來開出的最大罰單,也是美國自去年對進口鋼鋁徵收關稅以來對歐洲最大規模的加徵關稅。歐盟亦已向WTO申訴美國政府違規補貼波音,案件將在明年上半年裁決,屆時歐盟很可能獲得授權向美國加徵關稅反擊。
美中貿易戰基本上是美國對中國全面壓制的戰爭,主要是要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目前已由貿易戰演變成科技戰,進而延伸到金融領域。在此次達成「局部協議」之後,中國依協議的承諾將加快採購美國農產品。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企業自美國採購的農產品包括:大豆2,000萬噸、豬肉70萬噸、高梁70萬噸、小麥23萬噸、棉花32萬噸。
局部協議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中國繼續開放市場予美國金融機構。事實上,開放金融市場一直是中國應對貿易戰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發展戰略,使中國經濟金融體制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除制訂頒佈《外商投資法》、發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新設六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外,幾乎是在此輪貿易磋商的同時,中國修訂相關法令,取消了對外資金融機構經營年限、股比、規模等限制,放寬外資銀行和保險准入條件,允許設立獨資銀行和外資保險公司,以期能吸引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到中國經營,展現了對協議承諾的具體作為。◆
社論
中美關係
中國與世界
香港騷亂
十.一大閱兵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連載
其他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