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五個現代化」完成中國和平統一(上)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一、台灣拒統歷程

面對中國「完全統一」的議題,在台灣拒統的人,可區分為中國國民黨、台灣國民黨和仇中拒統三種心理,粗略地可用「統治」、獨台和台獨三個辭彙概括;所謂中國國民黨心態是指面對中國「完全統一」的議題,不甘願被「統一」,在蔣家時代想的、講的「統一」,一直是以中國國民黨重返大陸,統一中國為唯一的統一原則,從早期的「反攻大陸」、「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到《國統綱領》(雖已是佞人當道,然羽翼未豐,在意識型態上仍屬後蔣經國時代),或是武力的、或是意識型態的,都是以我為主,重新執政中國式的統一,其他方式的中國統一,完全不作考慮,所以兩蔣時期一直拒絕共產黨的「統一方案」,在他們看來,非中國國民黨的統一都是中國國民黨的失敗,中華民國的失敗,「中國」的失敗。這是「反共統一論」而非「民族統一論」,是以當1971年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遭國際社會排除;1972年反共的尼克森訪華,簽訂《上海公報》;特別是1979年中美建交後北京提出「和平統一」號召時,經國先生幾乎是直覺的拒絕了「統一」。因為中國國民黨的統一是「統治中國」,是「反共統一」。所以對蔣氏政權而言,當年若是同意了北京的統一方案,無疑是自毀其統治的合法性。因此,只能以反「統戰」來反鄧小平的「統一而不統治」的「國家統一」方案。然而中華民國的「拒統」在憲法法理上和政權合法性上都會遭遇挑戰;因此,經國先生在島內推出大力提拔台籍青年才俊入主政府,參與統治,以及中央民意代表部分的增補,省、直轄市長直選等措施,以茲因應,簡言之,以本土化來化解政權合法危機;與之同時也祭出「解除戒嚴」、「開放交流」等措施,緩解社會抗爭,化解民眾焦慮,鞏固中國國民黨的政權;在「拒統」方面,樹立起兩道障礙:「經濟拒統」到「政治拒統」,口號是「經濟學台灣,政治學台北」,化解憲法法理上的違憲挑戰。

經國先生無奈的措施,從當年的兩岸關係看有其一定的合宜性,但也為中華民族的國家統一留下了相當的困擾,一是他識人不明,提拔小人,為民族統一大業帶來特別巨大的障礙,日後此人利用權位,以被殖民自豪,勾結日寇,以悲情為藉口,扶持台獨,為台獨執政打下基礎。二是異化中國國民黨為台灣國民黨,在經國先生「拒統」的大背景下,將「反共」滑向「反中」,廢除三民主義,更改歷史教育,將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過渡為「中華民國是台灣」,心態上的台灣國民黨由是生焉。

台灣「國民黨」在本質上是已經沒有「統治中國」的企圖心,只能是「反共拒統」,然而黨內在無「三民主義」信仰,執政更無解救民族苦難的初衷,剩下只是名利追逐之士的聚合,追求勝選掌權,自無中國國民黨的黨魂、黨德與黨性,其結果在台灣其正當性不如本土政黨,在大陸其自主性遠遜於共產黨。因此,台灣「國民黨」在台灣不敢自認是中國人,怕沒有選票;在大陸不敢討論「一國兩制」,怕被統戰;進退失據,只能夾縫求生,游離於「九二共識」之下獲利偷生,游走於「一中各表」之下粉飾太平,名反「台獨」,實走「獨台」,兩者之間,幾乎沒有政治距離,這樣的政黨精神已逝,執政何用?

仇中拒統派。台灣原本就是漢人的移民社會,早先為荷蘭人統治,其後因明鄭需要成反清基地,始入康熙眼界,然而明清兩代,海洋意識未興,對台灣經營並不積極,清末甲午戰敗,台灣統治再次易手,20世紀中葉日寇侵華失敗,台灣重返中國,又逢國共內戰,兩岸再陷分治,多次易手使得台灣人有著大陸人所沒有的「被拋棄焦慮感」,是以「自己當家作主」的主張在台灣有其深厚土壤。然而,此種土壤在中國國民黨統治之初,由於種種原因,最終被轉成省籍矛盾,再升格成為「反中」心理,加上近數十年中國國民黨的反共教育,兩岸的交鋒,中國的崛起,台灣的「反中」心理,又加上「仇中」、「恐中」。所以大陸的「國家統一」的號召,並無法化解台灣人心中「被拋棄焦慮感」,也無法消除反共所種下的「反中」、「恐中」因素。從而中共愈強調統一,愈按統一原則處理台灣問題,仇中愈盛,離統一愈遠。

所以在經國先生之後的中華民國,在「中國統一」的選項上,只有「獨台」和「台獨」的不同;大陸政策上,只有「和中」和「仇中」的差異,兩岸關係只有緊張和不太緊張的狀態,以致於「中國人」的認同在台灣根本是嚴重的政治錯誤。

縱觀「台灣拒統」,其實是從中國國民黨的「統治拒統」到台灣「國民黨」的「無心統一」,再到「仇中拒統」,已經營甚久;其「拒統」理由,亦由早期的「經濟拒統」到「政治拒統」再到「心理拒統」,而今台灣社會真正立足於中華民族強大、復興的立場推動統一的人,已經相當有限,台灣青年有此胸懷者更是鳳毛麟角,和平統一的工作也邁向新的時代,有必要從以往的和談促統,惠台促統的模式下,深化現代化促統的成效,獲得政治話語權,祛除「心理拒統」的障礙。

二、中共的現代化努力

1.中國崛起,「經濟拒統」的破產

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底除了推動中美建交、和平統一外,最最重要的變化還是推動改革開放政策,經過三代領導人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中國在各個方面已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其實就是假想敵,相關大陸崛起的經濟發展數據已經很多,然而如果中國大陸只是依賴山寨起家,做世界工廠而發跡的經濟,不但不可能成為美國的對手,恐怕還將繼續深受美國帝國主義的歡迎,然而擁有五千年文明並奉行社會主義的中國,絕非僅此而已。

德國《焦點》週刊提到「自從哥倫布意外發現了美洲以來,西方就一直制定世界遊戲的規則。現在,全球平等的世紀開始了。中國人不想征服我們或打敗我們。但他們希望變得和以前一樣重要,想要話語權。」該媒體舉例「2003年左右,中國計劃向美國購買超級計算機,但美國認為超級計算機可以用於武器研發,便以國家安全的理由拒絕了中國的要求。中國只好自己研發、生產。最終,2013年中國的『天河二號』打破了世界紀錄,成為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美國又發現,中國製造的超級計算機裡用了大量美國製造的晶片,便進一步限制晶片向中國出口。但2017年,中國又製造出了更快、更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而且這回用的晶片也都是中國自己製造的。」所以他們的結論:「中國能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且作者呼籲「歐洲應該在此時做好最有利的規劃,不應該跟著美國而錯失未來。」〔註1〕美國的媒體注意到「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國!2017年中國科研投入高達2,8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5,000億美元,高於日本的1,500億美元,幾乎和整個歐盟相同。考慮到中美之間的物價差異,兩國的科研支出其實是差不多的!中國現在每年取得的科技專利已經超過了美國,在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等領域,中國已經在向美國發起挑戰!」〔註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最新年度報告顯示,「儘管美國仍然在科學工程(S&T)、科學研發(R&D)投資方面領先全球,」但「中國通過美國所稱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或『舉國體制』已經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註3〕是那些領域呢?如人工智慧、5G網絡、量子科學以及基因科技等都已經至少是第一方陣,當然目前中國的科研方面最受制於人還在於高端科學儀器(如超導核磁儀器、原子力顯微鏡、透射電鏡、X射線單晶衍射儀、液質聯用儀等等,在應用科技上高端晶片、航空發動機、鋼材質量、動力電池、重燃氣機(發電設備的高端裝備)也同樣落後,〔註4〕因此,雖然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日前發佈《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年度報告:2017年中國在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類別的智慧財產權申請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是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納米科學與技術等方面,〔註5〕當然中國與美國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然而從培養、爭取人才和研究投入等方面來看,中美已確確實實形成了全球第一梯隊之間的競爭關係,未來的結局,如果用西方霸權的觀點來看,目前可能無法斷言,但如果是東方王道的價值觀成為主流,就可能是雙贏、互贏,或多贏的長期動態平衡新格局。

2.治理現代化對話自民主主義

中共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主要議程為「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此一議題最早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提出,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確認為中國國家現代化為「落腳點」,此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就被稱為「第五個現代化」,換言之,「政治體制的改革」是中共推動改革的應有之義。

而「第五個現代化」應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二是「治理能力的提升」,2018年3月21日公佈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內容涉及黨的部分20案,國務院部分24案,人大、政協部分各3案,執法部分5案,跨軍地部分6案,以及群團組織、地方機構等涉及6、70個單位的編制、隸屬、人員、職稱的變化,〔註6〕其改革涉及的力度之大,單位之多,人員之廣,影響之深,都是中共歷史僅見。到了今年7月習近平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強調:「這次機構改革是對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重構性健全黨的領導體系、政府治理體系、武裝力量體系、群團工作體系,系統性增強黨的領導力、政府執行力、武裝力量戰鬥力、群團組織活力,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難題,理順了不少多年想理順而沒有理順的體制機制。」〔註7〕

習近平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性戰役」。〔註8〕什麼是「戰略性戰役」,就是帶有戰略意義的戰役,習所謂的「戰略」所指的就是「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換言之,習正在為下一階段中國需要面對的問題作出佈局,這裡充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色彩,在當今世界的國家中,囿於其國家的文化、制度,其領袖很少會思考百年之事,或者說就算是思考了,在政治上也沒有意義,但是回顧中華文化,這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古訓,已經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情懷,「無遠慮者必有近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習慣,而憂慮之後的解決方案為何?中國人的辦法是「觀歷史,察損益,推未來」〔註9〕,而習近平的解決之道,則是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互動去思考,面對未來的變局,全球化的經濟,中國的應變的第一步是機構改革,建立堅強的領導中心,組織有效的執行機構,這些老方法如何能應對未來呢?

〔註1〕「德專家:中國超越美國這是必然的,未來中國將崛起為世界第一強國」,鼎盛視訊,2019年6月27日,https://kknews.cc/world/x2k3vv8.html。
〔註2〕「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反思刻意誇大科技成就現象,引發西方網友熱議!」《環球時報》,2018年7月16日,https://kknews.cc/world/4olejkx.html。
〔註3〕「中美科技冷戰:盤點世界領先的七大中國科技」,BBC新聞網,2019年5月27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8381511。
〔註4〕張頓, 「中國科技十大落後領域 飛機落後美國半世紀」,新紀元,2018年7月18日,https://www.epochweekly.com/b5/591/18473.htm。 〔註5〕「在這個領域 中國超越美國居全球第一」,中國新聞網,2018年12月5日,https://news.sina.com.cn/c/2018-12-05/doc-ihmutuec6327611.shtml。
〔註6〕「參考解碼改革中的習式政治觀 中南海重構黨政關係“功成”」,多維新聞網,2019年7月5日,http://news.dwnews.com/china/news/2019-07-05/60140173all.html。
〔註7〕習近平,「鞏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成果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華網,2019年7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7/05/c
1124716250.htm。
〔註8〕同前註。
〔註9〕《論語.為政篇》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