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聯歐抗中

湯紹成
(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全人類共同價值」

中西方文明發展的道路不同,至今歐美前殖民主義國家,仍以強大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干涉他國內政,以其所謂「普世價值」強加於人,本身就不是其「普世價值」中的民主,而是一種基於基督教與工業革命發展出來的社會「價值」,再將這種價值灌輸給非西方國家。西方工業文明為人類做了出一定的貢獻,但隨之而來的殖民與帝國主義,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帶來深重災難。

西方發達國家的數量只佔全球近200個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口也只佔約12%,歐盟加美國,甚至加上日本也不到10億人,美國要領導這不到10億人的20幾個國家宰制全球,是一種典型的「唯我獨尊」,然而已時不我與。當前對美國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阿富汗,美軍在當地駐紮20年,最後是帶著其「普世價值」落荒而逃。

中國的和平崛起給西方國家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最近的發展起於2009年的歐債危機,2011年中方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順勢提出「命運共同體」。

繼之,2015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0週年大會的講話中,以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首次正式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並強調此乃聯合國的崇高目標。

習近平倡導的共同價值,是主張全人類共商共建,是一種開放包容,一種道德相對主義。尤其以和平與發展置頂,是發展中國家強烈企求的生存根基。更重要的是,沒有因為上述六項價值觀沒有像西方所謂「普世價值」那樣,強求各國採行一定的模式,主張要從各國不同的實際出發。

美歐聯手對付中國

除了上述價值,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甚至在科技與軍事方面彎道超車,單點突破,再加上一帶一路倡議,也促進了不少國家的基建與發展,使得歐美國家為確保其全球影響力的優勢,逐漸開始聯手對付中國。

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對外行動署在題為《中歐戰略展望》的文件中將中國定義為三合一的「合作夥伴、追求技術領先的經濟競爭者,以及促進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統性競爭者」。當時,川普只將中國視為經濟競爭對手,並忙於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最終在2020年1月導致華府和北京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時,西方與中國又產生新的對峙。川普對中國的態度更加嚴厲,遠遠超出了貿易爭端,這自然也影響了歐盟對中的強硬態度,歐盟委員會的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暗批中國是對歐洲醫院的網絡攻擊的幕後黑手。

然而中國與歐盟卻趕在2020年12月30日,正值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結束歐盟輪值主席前夕,談成「全面投資協議」(CAI),並強調歐盟與中國的夥伴關係,當時即遭拜登總統當選人陣營的批評。然而,今(2021)年3月,歐盟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同時擴大了對四名維吾爾族社區中國官員的制裁,引起中方反制,迅速對歐盟一些機構和個人進行反制裁,結果導致歐洲議會凍結了關於批准CAI協議的批准議程。

此外,立陶宛已於2021年5月退出了17+1模式,並在北京強烈抗議下於年底設立了台灣代表處。由於美國是立陶宛的幕後推手,然後歐盟也加入了支持的陣營,美歐再度聯手。今年以來,已有多個美國與歐洲國家以及歐洲議會代表團訪問台灣,而蔡政府的外長吳釗燮也訪問了布魯塞爾。

德國新政府外長主張對中強硬

法國將於2022年元旦接任歐盟輪值主席,4月法國要舉行總統大選,因在野黨難以整合所致,馬克宏的獲勝機率頗大。加上英國脫歐後,法國是歐盟中唯一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因而在德國新政府剛上任之際,法國儼然成為歐盟的領頭羊。法方積極支持歐盟的戰略自主權,主張成立一支歐洲軍。

歐盟的印太戰略以合作優先,其中包括與中國的合作,而歐盟的戰略指南草案中沒有提到台灣。

目前,歐洲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德國新的聯合政府,新任德國外長綠黨籍的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主張以理念為主的對中強硬政策,但總理舒茲(Olaf Scholz)卻有意追循梅克爾的友中政策。

繼美歐對中對話第一次高級別會議在2021年5月舉行之後,同年12月初,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與歐洲對外行動署秘書長桑尼諾在華府舉行第二次對中高級別會議。他們重申,美歐在投資和發展經濟方面儘可能與中國合作,並將負責任地與中國競爭。

雙方還探討了新疆和西藏以及香港與虛假信息等問題,重申維護國際法的重要性,並表示有意與中國交流有關人權問題。他們還強調保護知識產權、關鍵基礎設施和敏感技術的重要性,以及關於加強經濟彈性、減少漏洞和脆弱性以及抵禦風險(包括非市場行為)的工具的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雙方還指責中國破壞南海、東海和台海的和平與安全。

在建設性合作地面,包括支持伊朗和朝鮮半島的共同目標,還有氣候危機、健康安全,以及販賣人口和毒品,減少甲烷排放和脫碳等,並決定下一次高級別會議將於2022年年中舉行。由此可見,美國與歐盟在對於中國問題的合作日益緊密,既合作又競鬥,議題也無所不包。

小 結

由於美國與歐洲在印太地區的利益不同,看待中國的視角各異。長期以來,歐洲人更喜歡在華府和北京之間左右逢源。但因歐洲逐漸感到難以抵擋中方體制的壓力,因而與美國抱團,但因歐盟國家意見依舊難以整合,時間會證明美歐雙方對中國政策的趨同發展,勢必有分有合,而歐洲仍是中國可以拉攏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