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與投資利益vs.安全考量

評中國與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

宋鎮照
(成功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


習近平於(2021年)11月22日上午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出席,並和東協輪值主席國汶萊蘇丹哈桑納爾共同主持「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中國和東協正式宣布建立中國東協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對中國來說,能跟東協從戰略夥伴關係走向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確實比其他大國勝出一籌,這也是第二個跟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僅慢澳洲一天而已。

一、中國與東協建立新里程夥伴關係

在30週年峰會上,習近平發表題為《命運與共 共建家園》的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絕不尋求霸權,更不會以大欺小」、並呼籲「堅持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中國希望在「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上,一方面可以打消或降低東南亞地區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實力和影響力感到的擔憂與不安。二方面當面對亞太政經情勢的緊張,亦可睥睨亞太群雄,捷足先登。

習近平特別強調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是雙方關係史上新的里程碑,將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一來可以擺脫冷戰陰霾,共同維護地區穩定。二來可以引領東亞經濟一體化,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三來啟動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促進雙邊共同發展繁榮,邁向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讓20多億人民享有更好生活。

習近平為了中國與東協建立未來的友善夥伴發展,立即對東南亞國家放送大利多。首先,向東協國家提供1.5億劑新冠疫苗無償援助,向東協抗疫基金追加500萬美元,加大疫苗聯合生產和技術轉讓,開展關鍵藥物研發合作。

其次,為配合推動《東協共同體願景2025》,中國在未來三年向東協提供15億美元的發展援助。中國也將進口更多東協國家優質產品,包括在未來五年從東協進口1,500億美元農產品,向東協提供1,000項先進適用技術,未來五年支持300名東協青年科學家來華交流,深化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最後,中國和東協展開應對氣候變化對話,加強政策溝通和經驗分享,對接可持續發展規劃。如共同推動區域能源轉型、建立清潔能源合作中心、加強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強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合作、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歷經30年的對話關係基礎,終於讓中國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更全面的互利共贏戰略夥伴,亦可以順勢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東協經濟共同體》發展,為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一個全面合作共營和共贏的發展關係基礎。

二、東協核心論的應用

東協是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策略的首區,若無法建立友善雙贏共榮關係,中國將在亞太區域陷入孤立,無法突破以美國為首的安全區域防衛戰線。相對地,印太戰略若無法獲得東協國家支持,也將呈現「中空」狀態,無法填實其印太戰略安全網。尤其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 4)和澳英美(AUKUS)聯盟的安全機制上,將失去區域空間安全的戰略意義。

東協在亞太地緣政經上的戰略地位大為提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並伴隨著以亞太政經的崛起,東協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性日益突顯。英國渣打銀行在2019年的預測顯示,東協經濟總量將在2023年可達到四兆美元,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東協無疑地成為大國在外交、安全和經貿上亟欲拉攏的對象。

就東協方來說,今年10月底東協高峰會的輪值主席國是汶萊,尤其是10月27日,東協和澳洲首先達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的翌日,又迫不及待地宣佈同意將跟中國的關係拉升到此一水準,建立東協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試圖借以加速貿易、投資、甚至確保區域安全與穩定。澳洲近來在經貿和安全上不斷與中國衝突、對立,東協先後與澳、中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引發多方揣測。東協一直保持著機動性和自主性,面對動作頻頻且示好的各方,東協中心的外交應運有其彈性,順著不結盟策略,或是全部結盟方式,來保持東協在亞太區域的自主、彈性。

東協之所以願意與中國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主要有三個重要考量:一是符合東協傳統上平衡外交策略,跟澳洲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也不會忽視跟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二是東協此舉無異於實踐其「東協核心論」的外交策略,讓東協在亞太區域上居於外交主導地位優勢,並透露出唯有經由東協參與的運作,才能建構亞太區域的合作機制。最後是可以避免在中、美間陷入「選邊站」的風險。正如李顯龍所說:「區內國家想要跟中美兩國都有良好關係,不希望要選邊站。」也就是說當東協核心論備受威脅時,東協核心論的鞏固將更加被重視和應用。

對中國方來說,為因應以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和美英AUKUS在南海的活動,中國尋求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也是必然的重要策略考量,至少跟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亦可以削弱美國在東南亞區域和南海的影響力。同時,中國是東協對話夥伴中最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在1997年時,雙方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在2003年中國又與東協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當前發展到提升雙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也是順應國際政經情勢的發展,可讓雙方提升到更緊密的經貿投資關係。

對美國方來說,過去華府通過防禦性武器、軍事訓練,一方面企圖壓制和警告中國,另一方面也向東南亞伸出援手,並希望建立安全合作聯盟。儘管美國在提供經濟貿易方面的利益不如中國,但在軍事安全方面仍會給予支持,東協不僅需要美國在軍事安全的保障,同時對於美國降低紅色供應鏈的依賴,也可以增強東南亞發展新的全球替代供應鏈,有利於東南亞產業供應鏈跟歐美國家在經貿上的緊密連結。

三、經濟利益大於安全考量

中國與東協的對話關係建立於1991年,30年來的經貿展關係耀眼。2020年東協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更是連續12年保持東協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雙邊貿易總金額更是破紀錄,2021年更可以再成長創造新的紀錄。

中國-東協雙邊貿易由1991年的83.6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6,852.8億美元,幾乎增加了82倍,年均成長率高達16.5%。2021年前九個月,東協對中國的出口成長了33%,東協從中國的進口則成長了29%。而且雙邊累計的相互投資金額亦超過了3,100億美元,合作建設了20多個經貿合作區,足見雙邊30年來的經貿投資關係發展近乎神速的表現。而在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雙邊的經貿投資發展是否會另創新局?全球矚目。

儘管拜登在東協峰會上以視訊參與,並承諾將在捍衛海洋自由和民主方面繼續與東協站在一起,強調重返東南亞的美國會跟東協國家進行更密切的政經安全合作。在政治層面上,確保東南亞區域和南海的安全與穩定,在經濟層面,將構建一個區域經濟框架,並宣佈為東協擺脫疫情困境,願意撥款1.02億美元(不到中國承諾援助的十分之一)。未來美國可以投入多少援助和投資,爭取更好的建設性結盟,屆時恐怕掀起另一波亞太地區的新冷戰格局,令讓東協國家不安。

中國與東協有兩個難解的爭端與威脅,嚴重挑戰雙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一是南海主權爭端,中國堅持「九段線」的主權訴求,聲稱對35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擁有約85%的主權(12海里領海和200海里經濟專屬區)。無疑會跟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發生糾紛,對於漁業資源、海運航線和海底化石燃料儲備等的爭奪,有可能帶來軍事上的對立與衝突,這不是「南海行為準則」(COC)制訂便就可規範的。正因如此,美國的安全保護在東協還有一定市場。

二是對中國的歷史情結,尤其當中國政經崛起,軍事力量壯大,第一個感到壓力的地區無疑是東南亞地區,加上歷史上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都讓東南亞國家不安。

四、「經貿扈從」vs.「安全扈從」

東協一直奉行東協核心立場的平衡等距外交,當中國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適時抓住中國經貿契機,伺機跟中國走近之際,美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必然會積極爭取東協,給予更多經濟利益與安全保證,東協自然也會思考避免孤注一擲,把賭注全押在中、美身上,這正是東協操弄亞太國際政經的外交手腕和智慧。

對中國而言,這也不是初次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早在2003年10月中國便與歐盟推動全面戰夥伴關係,在2019年亦跟俄羅斯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過多年來中國與歐盟、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仍是以經貿投資為主,在政治、外交和安全上的發展有限。因此,中國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真正利益,可能也不脫經貿投資上的利益,至於南海主權爭議或是區域安全衝突依舊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