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是東京外交的基石

評岸田首相對日中關係的處理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岸田佈局「大國外交」

日本眾議院選後,岸田文雄首相不疾不徐,設置策略研議平台,計劃來年(2022)開春端出重視分配正義的「新資本主義」經濟政策,有別於「安倍經濟學」,為日本經濟難解的結構改革注入新思維。在外交上,岸田積極佈局「大國外交」,除尋求年內首訪美與拜登總統會談,為「岸田外交」定錨外,亦尋求與中國、俄羅斯及東協國家(ASEAN)重開「首腦外交」,藉外交手段穩定美、中競爭下詭譎多變的東亞與國際秩序,確保日本周邊安全。

11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日本外相林芳正電話會談,正式邀請林芳正訪問北京。林芳正對此表示,現階段一切都未決定,尚未開始具體協調,但中、日應當維持「具建設性的穩定關係」,而對是否呼應拜登「外交抵制」北京冬季奧運,林芳正不置可否,「將從日本的立場進行考慮」。王毅希望以北京冬奧及「中日文化體育交流促進年」為契機,「營造積極的民意和社會氛圍」,建構穩定中日關係的基礎。

林芳正正面看待2021年11月16日的「拜習視訊峰會」,中美關係是否穩定,對國際社會而言極為重要,「拜習會」顯示兩國負責任地管理彼此競爭關係的重要性,日本願與中國繼續對話,就各項共同課題展開合作的姿態應對。同年11月26日,時隔一年,中、日以線上方式重開「中日經濟夥伴關係對話」,北京由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領軍,東京則以外務省外務審議官鈴木浩主談,雙方一致同意以明(202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為契機,促進經濟及民間交流,避免中日關係因美、中對抗與新冠疫情而冷卻。

至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事訪問日本一事,林芳正坦言「不處於協調具體日程的階段」,但未排除「習近平以國賓身分訪日」的可能性。岸田首相在外交上展現與安倍晉三及菅義偉不同的路數,延續池田勇人「大國外交」的路線,媒體以「親中」指稱「岸田外交」,實則不然。

「宏池會」的鴿派傳統

1960年代「宏池會」開山祖池田勇人主政日本時,異於持親美的反蘇、反共立場的「冷戰派」,池田勇人為提倡「大國主義」的「大國派」,積極打開與北京的經貿關係,當時台北與東京時有齟齬,但究其原委,並非「宏池會」的親共反台。池田勇人在政治上保持其西方陣營中之一員,在聯合國與美國步調一致,但在經濟上卻決定大量向共產國家進行出口貿易。誠然,池田勇人在政治上對北京持謹慎態度,甚至公開反對共產黨,卻大力支持日本加強與北京經貿交流,使雙邊之經貿關係大有進展。岸田文雄顯然師承池田勇人,主張和解外交政策,特別是對中外交政策。

林芳正接受《文藝春秋》月刊專訪時表示,日本與中國存在切不斷的經濟關係,無法「從明天開始即讓日中貿易歸零」。林芳正自認是「知中派」,但不會「媚中」,「在與對方談判時,瞭解對手較不知道來得好」。「岸田外交」試圖保持對中競爭與合作平衡,即配合美國團結並維護盟國共同應對中國,同時確保東京與北京開放的經濟關係。

儘管岸田展現「鴿派」外交,但安保政策仍將持續有所作為,日本、美國、澳洲及印度的「四邊機制」(Quad)將於明(2022)年春季在日本召開第二次實體首腦會議。著眼於中國的崛起,推進經濟安全合作,但因日本國民普遍的意識是,相對強大又具戰略意圖的中國, 對日本構成安全挑戰,而從日本社會的角度來看,很難不將此挑戰視為威脅。

「宏池會」難敵「清和會」

岸田的對中政策不僅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亦挑動自民黨內派閥的敏感神經。眾院選後的自民黨內七個派閥人數皆下滑,但未出現大洗牌,最大派系「細田派」(清和會)由97人減為89人,仍居各派系之首;原第二大派系「竹下派」(平成研究會)由54人減為46人,退居第三;而「麻生派」雖小幅萎縮,由53人減為48人,躍升第二位;「二階派」(志帥會)減少的人數居各派系之冠,由47人減為37人,淪為第五;岸田首相領軍的「岸田派」(宏池會)折損5人,但41人的規模成為第四大派系;而「石破派」(水月會)由16人減為13人,撤銷派系,轉為「石破集團」,原為10人最小派系「石原派」(近未來政治研究會)會長石原伸晃中箭落馬,僅餘7人,該派群龍無首,前景堪慮。

安倍為自民黨最大派系掌門人,黨內影響力不容小覷,其雖非「造王者」或「影武者」,但仍具備稱王之勢,安倍將以人數實力為籌碼,強化政策及人事發言權。形勢比人強,「宏池會」仍難與「清和會」匹敵,岸田須如履薄冰,關注黨內派系平衡的變化。前首相菅義偉近來積極整合支持自己的無派閥國會議員,有另立派閥的可能,岸田在政權運營上亦須謀求菅義偉相挺,以免受制於「清和會」。

日本媒體披露,前首相安倍擬於來年訪台,並於立法院發表演說,牽制岸田與林芳正對中和緩政策。北京對日外交反覆強調「台灣問題」是紅線,不是自民黨派閥競爭可操作的政策工具,而蔡政府如以「親中」、「親台」論斷日本政治人物,利用或介入自民黨內的派閥矛盾,操作台日關係,很可能順了姑情逆嫂意,在海峽兩岸及台日關係上成了照鏡子的豬八戒。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非新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21年)12月1日應國策研究院之邀請,以視訊方式針對台日關係發表演說,直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安倍雖非現任首相,但為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內六大派閥之首「安倍派」之掌門人,其言行在黨內外仍動見觀瞻,安倍的發言亦引起中國的外交抗議,連夜約見日本駐北京大使垂秀夫,告之日本對台灣議題無權說三道四。

台灣位於日本西南群島南面,扼住日本南疆的台灣海峽,日本向來在意台海生波,主張「台灣問題」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安倍在視訊演說中的基調實非新論。2001年6月8日,日本自民黨幹事長山崎拓在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第七屆「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中表示,日本儘管承認「一個中國」,但不希望北京以武力來實現此一目標,這是對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內政說三道四,但也道出了東亞周邊國家的心理,中國近年大舉強軍,尤其是在面對台灣的大陸沿岸地區部署飛彈,令那些拿蔡政府當棋子的後台憂心。山崎拓當年反對北京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談話,其實較安倍更為露骨。

但在美、中競爭方興未艾之際,北京對日本介入「台灣問題」十分敏感,將此視為中日關係之「紅線」,安倍的「日本有事」之說,北京將之解讀為日本欲將「美日同盟」擴及台灣,意圖使「台灣問題」國際化。

其實,「美日同盟」的範圍原即溢出日本,包括菲律賓以北的遠東地區,但在中、日建交後,日本基於美、日聯中抗蘇的外交需要,將台灣摒除於「遠東條款」之外,1972年11月,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國會答詢時即指出,「我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之間的對立問題,基本上是中國的國內問題……我們在履行安全條約時,也要考慮今後日、中兩國的友好關係」。而在1978年11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簽訂時,當時的日本外相園田植亦利用國會答詢的機會表示:「遠東的範圍雖包括台灣,但是或許已無必要」。

然而,北京認為《美日安保條約》中之「遠東條款」,乃美、日為將來聯合干涉中國的內政預留伏筆。1997年4月9日,橋本龍太郎首相與自民黨政調會長山崎拓等幹部的懇談會中,針對《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表示,「在國會有關美、日安保的質詢,都一直集中於朝鮮半島情勢,然而我並未特別限定於半島,也包括南沙群島與台灣」。 從橋本的上述發言,不難理解新「指針」之假想敵除北韓外,應屬中國,並以「周邊有事」的概念,將台海重新納入美、日防衛合作的範圍內。

安倍掣肘「岸田外交」

安倍老調重彈,意在牽制「岸田派」對中外交和緩政策,避免以「安倍派」為主體的「清和會」式微,其重點在黨內的派系角力,「抗中」、「保台」恐係虛幌一招,何況「台灣有事」,跑龍套的日本恐怕無法決定如何應對,因為所謂「台灣問題」,主要是美國製造的問題,繫鈴人是美國,解鈴人自然還是美國。

岸田首相著實挨了安倍一記悶棍,而北京打蛇隨棍上,拉高對日抗議,在對中外交上,岸田須對安倍所言之「台灣出事」等同「日本出事」,甚至可說等同「美日同盟出事」的論調說清楚,然而夾在中美之間的日本,不管哪一屆政府出都很難對此論調說個明白!

此外,北京對林芳正主掌外交表示歡迎,認為這一任命突顯岸田政府有意推進穩健對華外交,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日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蔡亮認為,林芳正雖是「知中派」,但不意味岸田內閣的對中政策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美日同盟為日本外交基石,美國的利益制約日本改善對中關係的政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