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是雙方明智的抉擇

評中日建交邁入「知天命」之年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9月29日,中日建交將邁入半世紀,雙方為此紀念籌備多時,試圖藉此展現中日友好,但在中美對抗下,中日難以交好。惟與建交40週年時不同,當時中日關係因釣魚台「國有化」深陷建交以來的谷底,大陸社會瀰漫反日情緒,最終建交40週年慶典取消,雙方領導人及外長也未互致賀電。

相較於10年前,現今的中日關係雖仍不睦,但雙方領導人不欲關係繼續滑坡的意圖明顯,彼此仍對未來關係發展抱有期待,雖說安倍晉三前首相定位的「戰略互惠關係」缺乏現實基礎,但退而求其次的「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係」是岸田首相對中外交努力的方向。

中日須互給「台階」下

岸田文雄首相表明不出席9月12日由北京駐日大使館、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及中日友好團體在東京舉行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研討會」,但中國9月5日仍依計劃在北京舉行由雙方大使館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共同主辦之「50年50人」,此為官方色彩濃厚之慶祝建交50年活動。

日本駐北京大使垂秀夫致辭表示,雖然中、日所處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但兩國作為永遠的鄰居是不變的,回顧建交時,垂秀夫憶起周恩來所言「既不能失去原則立場,同時也要給對方下個台階,要互相為對方考慮」,意有所指的呼籲將周恩來當年的戰略思考置於當下的中日關係,雙方各讓一步,中日互給「下個台階」的空間,產生新的智慧。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未曾面對站在其前頭的中國,崛起後的中國走向海洋,與自詡為海洋大國的日本在印太海域的戰略安全矛盾日益升高,加上大國競爭的國際形勢及中日經濟的相對位置變化,中日關係及雙方人民的交流與相互認識難以與時俱進,肆應時代的劇變,使迎向50年的「關係正常化」仍跌宕起伏,不僅「友好」聞異音,「和平」更現挑戰。

9月3日全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當天,日本《讀賣新聞》民調顯示,80%以上的日本民眾認為「中國是威脅」。日本政府對中態度強硬具有民意基礎,並非官方或個別政治人物刻意操作。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點出問題所在,日本對中國的感情非常複雜,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發展得太快,日本人卻未能完全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值此中日關係困難之際,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更顯重要,以避免矛盾激化,對立螺旋向上。

中日關係重要推手、前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認為,要實現中日友好,須傾盡全力,用心接觸對方。其中,留學生與觀光客是重點,他們的往來可化解誤解,摒除偏見,更可為發展中日關係發揮橋樑作用。中、日若能瞭解對方,可避免不必要的對立而相互合作。中國與日本是東亞的領頭羊,友好、穩定的中日關係對區域的和平與繁榮無可或缺。

中日是搬也搬不走的鄰居,友好是最明智的抉擇。中、日領導人須努力將雙邊關係帶離「惡性循環」,日本外相林芳正9月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在9月底的聯合國大會上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談,林芳正認為,主張該主張的事項,面對共同的問題則須合作。至於「習岸會」,中、日摸索以線上方式或藉今秋印尼G20峰會的機會舉行首腦會談,希望能全面恢復雙方高層對話機制。

日本憂心台海局勢,但維持東亞和平的態勢仍是岸田外交的基調,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升高對台灣民進黨政府軍事施壓的北京,岸田希望與之緩和緊張,增加安全互信,避免日本周邊有事,岸田內閣強化日本防衛力不等於尋求與中國軍事對抗,面對中日關係的難題,對話較備戰更形重要。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2021年中日貿易總額創新高,日本對中出口首度超過2,000億美元,連續五年保持貿易順差。日本經團聯會長十倉雅和表示,日本缺少中國是不行的,與擁有巨大經濟規模的鄰國「脫鉤」不具現實性,價值觀縱有不同之處,對話及交流不能中斷。

擴軍與擁核非岸田當務之急

日本外交「親美遏中」,安全上增強軍力並實現戰略轉型,在自民黨內的議論甚囂塵上,甚至在日本政界儼然成為主流意見,研判今後日本外交、安全政策的基本方向不太會因為安倍前首相辭世而轉變,但在政策細節上,如向北約成員國看齊,「五年內軍費增至GDP的2%」等帶有安倍色彩的激進主張或有調整空間。2022年的日本防衛預算規模為54,898億日圓,但在2021年度追加預算後,總計逾60,000億日圓,達GDP的1.2%,2023年的防衛經費概算僅微幅上揚,為55,947億日圓,雖創下預算新高,但未出現巨幅擴大防衛支出現象。因朝100,000億日圓規模擴大編列,達GDP的2%目標區,急速拉高防衛支出,勢將嚴重排擠岸田推動「令和版所得倍增計劃」所需預算,使其對選民的經濟與社福政策承諾落空,不利岸田內閣續航。

日本東洋學園大學教授朱建榮認為,日本政府不惜犧牲民生及國家發展來大規模擴軍的做法,不僅引發越來越多日本民眾反對,亦將令日本與中、韓等周邊國家關係蒙上陰影,致俄羅斯回防遠東地區,構成日本北方戰略壓力,可謂損人不利己。日本共產黨委員長志位和夫指出,政府大搞軍備擴張將壓垮民生,岸田主政下的日本債台高築,雖矢言「五年內要徹底強化防衛能力」,但不得不慎重以對,畢竟「少子高齡化」才是日本的國安危機。

日本仍堅持「非核三原則」

在安保政策上,圍繞擁有出於自衛而在對方領土內攔截飛彈的所謂「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岸田內閣謂之「反擊能力」),以日本2022年夏天的參議院選舉候選人為對象實施的問卷調查,反映出政黨各不相同的態度。對於「非核三原則」,認為應該維持的意見占多數。有關是否應該擁有「反擊能力」,自民黨表態「贊成」者為77.6%,「不好判斷」為17.9%,「反對」為1.5%。執政聯盟的公明黨持「不好判斷」者眾,占66.7%,贊成為25.0%,反對為8.3%。在野黨方面,日本維新會97.5%、國民民主黨66.7%、NHK黨84.5%的回答表示「贊成」。立憲民主黨78.6%、共產黨100%、令和新選組77.8%、社民黨90.9%的回答表示「反對」。在「反擊能力」問題上,朝野涇渭分明。

而關於修改「非核三原則」,即使是內部有意見認為鑑於俄烏衝突應調整核武政策的自民黨,持「應維持」立場者仍居多數,達70.1%,「應修改」者為14.9%。日本維新會在競選政策承諾中提出,將在美、日間展開討論延伸威懾,其中包括在日本部署並運用美國核武器的「核共享」政策,即便如此,「不好說」的回答仍以67.5%居首,認為「應修改」者僅占27.5%。公明黨則全員認為應維持。在其他在野黨方面,立憲民主黨97.6%、國民民主黨72.2%、共產黨100%回答應維持。在「非核三原則」調整上,日本民意持保留意見者居多,朝野政治人物對此不敢逆操作,且出身廣島的岸田首相亦持反對態度,「非核三原則」仍是日本防衛政策的堅持。

岸田內閣將據時程,在年底前年底修訂外交、安全保障政策長期規劃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制定新一輪五年期《防衛計劃大綱》及《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並可望在支持擴大解釋「專守防衛」的國會席次優勢下,導入自衛隊「反擊能力」的建立,但不致偏離日本憲法的「和平主義」,為中日關係投下負面變數。

和平與合作是中日關係的主流

儘管蘇聯解體後,仍為共產黨當家的中國儼然是美歐西方國家必須加以應對的勢力,但中國不是蘇聯,對蘇聯成功的「圍堵」經驗,難以複製到改革開放後與世界經濟接軌的中國。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所代表的「交往」仍持續影響美國建制派主導的中國政策,直到「川普主義」席捲美國,「交往」不再是美、日及歐盟對中外交的主旋律。

美國政治經濟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斷言,2021年為「亞洲世紀」的開端,新冠疫情將加速世界經濟重心向東亞的轉移,此不僅與中國有關,東亞國家皆相對有效應對這場大流行。西方的民主失靈問題在疫情中被突顯,福山據之修正「歷史的終結」的推論,以「對認同、身分的需求」概念詮釋當代對「自由秩序」的不滿,從中解讀「怨恨政治」扭曲西方選票民主的政治過程。美、日及歐盟將此歸責於中國對「自由秩序」的挑戰,並未對症下藥,與中國對抗、交惡無助於解決日本的問題。

中日建交50年,邁入「知天命」之年,不是誰主誰從,誰壓倒誰的外交對決,兩國雖存在分歧,但和平與合作仍是主流。當前,中、日外交主事者須具宏觀戰略思維與歷史縱深,回歸邦交正常化初心,繼承前人的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