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世紀的新世界現形

試論中俄深化合作與上合組織的影響

孫若怡
(中國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今(2022)年9月15日下午,藉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2次會議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國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的國賓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雙邊會談。這是自俄烏戰爭以來,兩人首次就中俄共同關心的地區與國際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對話。

此次對話的內容與時間,一方面正值西方主流媒體大肆報導烏克蘭在哈爾科夫與赫爾松州大敗俄軍,俄國將在戰場上面臨潰散之際;另一方面,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也剛通過「台灣政策法」,公然推翻中美建交三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原則。因此,兩國元首面對面對話,在全面戰略伙伴協作關係的基礎上,維護地區安全與核心利益,就更具重要指標的意義了,中俄雙邊合作關係顯然會進一步加深。

果不其然,就在面對面對話結束後,解放軍具有各種作戰功能組成的176架機群,10艘軍艦在台海空域進行巡演;據悉飛機已然飛越台海中線與防空識別區。俄羅斯的兩艘攻擊性核潛艦,旋即向阿拉斯加附近的模擬目標發射反艦巡航導彈並擊中標的;這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戰略舉動,無疑暗示了俄方對中國武統台灣的有效側應。

一個曾積極以西化為目標、一心想融入西歐大家庭,對中國的發展又飽含猜忌的俄羅斯,是如何一步步地由西向東,逐漸與中國做了互信且親密的盟友呢?

俄羅斯的西化情結

公元862年,東斯拉夫人以諾佛哥羅為中心,建立了俄國歷史上第一個政府--羅斯;20年後又將首都遷至基輔,史家稱此一統治階段為「基輔羅斯」時期(896-1240)。1242年,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草原後,以裡海附近的薩萊(Sarai)為首都,拔都在此建立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前後統治俄羅斯長達近三百餘年。然而,以科學革命為核心的近代西方文明,伴隨著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即使在蘇聯解體後,始終是俄羅斯求自我發展的燈塔。

一、由東向西認同的基因

冊封政治與皈依基督教 「基輔羅斯」王朝滅亡後,各個城邦呈現分裂狀態。有鑑於此,蒙古人乃冊封「佛拉基米爾親王」為「大公」,各城邦親王須向大公臣服,大公則負有徵稅、徵兵與鎮壓各地區叛亂之責;藉著冊封政治的管理,蒙古人對該地區實施了間接式的統治 (1240-1598)。

蒙古人統治中亞草原期間,正值歐亞大陸間商務貿易的輝煌階段;連帶著郵傳驛站、鹽酒專賣以及人口普查制度的建立,使得蒙古人的飲食習俗與著裝服飾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高頂皮帽、長筒皮靴和長袍束帶等搭配,可說是展現了鮮明的東方色彩。不過,就文化意識型態的角度觀之,對基督教的信仰才是俄羅斯人日後面向西方的重要因素。

泛神信仰和祖先崇拜,原是東斯拉夫民族初始的宗教信仰形式。988年,佛拉基米爾大公宣布將基督教定為俄國國教;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但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覆滅,俄羅斯遂成為東正教的代表。

普希金說的簡明而通透:韃靼人與摩爾人不同,雖然征服了我們,卻未帶來數學,也未帶來亞里斯多德。

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 金帳汗國的末期相繼分裂成數個小邦國,莫斯科公國趁勢而興,並朝向一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邁進。爾後,歷經數十年內外戰爭的混亂時期,羅曼諾夫王朝(1598-1917) 在俄羅斯建立了政權。1682年,伊凡與彼得一世(1682-1725 )共同即位沙皇;1696年,伊凡去世,彼得乃成為俄羅斯名符其實的統治者。彼得一世就是彼得大帝,他痛感俄國的落後,西化和擴張就成為他統治時期的主要政策。軍事方面,他採取西式制度:軍人穿制服,使用火砲和毛瑟槍;擴建海軍與陸軍,以應對好戰強大的波蘭、瑞典與土耳其等鄰國,為日後俄羅斯帝國 (1682-1917)奠定了強大的基礎。教育方面,他廣設學校,強迫教士與官員之子入學就讀;推動文字的簡化,並將印刷術引進俄國。社會生活方面,他下令除教士與農民外,所有俄國人剃鬚,不得再穿長袍,要西歐式穿著;同時鼓勵婦女參與社交活動。1703年,為了一新耳目,開展新氣象,他在尼瓦河口興建新城聖彼得堡(一度改名列寧格勒),1715年更將首都自莫斯科搬遷至此;成為普希金說的「開向歐洲的窗口」。

二、蘇聯解體與國家利益的體現

然而,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與俄羅斯帝國的大力擴張,主要依賴國家權力與農奴制度。與此發展的同時,俄國社會也直接形成了嚴重的階級分化與對立:以王室專政為中心的貴族階級,他們控制著全國的土地、財富,在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上直面西方;另一方面,貧苦無依且飽受欺壓的廣大農奴,則被綑綁在遼闊的土地上。因此,19世紀下半葉後,羅曼諾夫王朝在統治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帝國內部的社會改革與政治革命。在《父與子》一書中,屠格涅夫說道:(農奴生活)不能再照這樣下去了,改革是絕對必須的。

西化派與俄粹派之爭 19世紀開始,俄國知識界就國家發展的問題與方向出現了西化派與俄粹派的爭論。

西化派以洽達耶夫、別林斯基與格拉諾夫斯基等人為代表,認為農奴制度是俄國的可恥汙點,是國家進步的障礙。他們嚮往西方的議會制度、君主立憲、共和政體、工業化與自由主義,感嘆蒙古人的統治對俄國歷史帶來的不良影響。他們讚美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深信俄國基本上就是一個與西方類似的社會。

俄粹派以霍米亞科夫、阿克薩科夫與薩瑪琳等人為代表,強調東正教信仰的純潔與重要,指陳俄國自身的文化與民族精神,本質上與西方迥異。西歐社會的特點是都市的中產階級;其生活的取向只是資本積累與物質的追求,俄國的貴族階級最應該做的就是拋棄這種墮落的生活。至於俄國社會的真正特質,則是鄉村與農業的結合,是宗教信仰與崇高精神的體現;因此,他們嚮往的是彼得大帝西化以前的社會型態,避開西方社會的黨派鬥爭與暴力革命。

泛斯拉夫主義觀點的轉化 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俄羅斯衍生出兩方面問題:1.為能達到有效統治,加速對境內少數民族強行推動「俄化」政策 ,造成民族間的仇恨。2.在歐陸國際政治的博弈中,俄國王室與貴族階級則以泛斯拉夫民族主義相號召,欲團結同屬斯拉夫族的兄弟國,形成一個共同對抗英法、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力量。

保衛祖國與民族情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政黨紛紛成立;1917年10月26日,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信仰的「布爾什維克黨」終於推翻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國初期的蘇維埃政府,一方面面臨著周邊少數民族獨立建國的挑戰,二方面又遭受來自國際資本主義國家的圍堵與干涉。歷經三年內戰,終於結束困局,為彰顯「無產階級無祖國」的國際主義,烏克蘭、白俄羅斯與外高加索共和國聯邦,乃與俄國共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並逐漸形成一個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集體。1924年1月24日,列寧病逝,政權為史達林掌控;他以中央集權體制的方式統領國家,積極推動由上而下的計畫經濟與集體農場,使蘇聯在飛機、拖拉機、汽車製造、煉鋼廠、重型機械與水力發電等各方面的工業化突飛猛進。

向西方民主妥協的下場 二戰結束後,英、美、蘇三國沒有了共同敵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爭,成為冷戰時期國際政治的基調。美歐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對抗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

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後蘇共失去強人,政壇出現「集體領導」;此後,蘇聯在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裡,知識與領導階層出現向西方取經的聲音。蘇聯第一任也是末代總統戈巴契夫極其嚮往西方的市場經濟與自由民主體制。在他推動民主化政策影響下,蘇聯境內諸如「民主聯盟」、「民主俄羅斯運動」、「民主基金會」等非正式組織,在短短兩年內暴增至九萬個。此時由於經濟發展滯後,蘇聯外債高達700億美元,失業人口增加到2,200萬人,反對派利用群眾的不滿與從眾心理,攻擊蘇共的領導並擴大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致使蘇共的威望跌至谷底,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在「民主化」過程中,美國允諾提供5,000億美元給予戈巴契夫政治上的支持,但蘇聯解體後,老布希總統跟當年的德國總理柯爾說:「管他的!我們贏了。我們不能讓蘇聯人從潰敗邊緣又拿回勝利。」戈巴契夫受歐美宣傳影響,對歐美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政治體制始終帶有膚淺而不切實際的幻想,對自身文化傳統也欠缺深入的認識,至今有78%俄國人認為是戈氏一手葬送蘇聯。

西向夢斷與俄中聯手

2000年3月普京就任「俄羅斯聯邦」總統,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崩潰的俄羅斯:內政上車臣獨立問題愈演愈烈,寡頭幾乎把持了大部分國家的財政與經濟收入,政治上則內鬥激烈,西方國家不時在中間上下其手;至於外部環境更在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西方國家加速圍堵下,變得極其衰弱。即位之初,他也曾試圖與西方國家建立和平友好關係,加入北約,融入歐洲,然而終歸南柯一夢。

克里米亞的收併 2013年11月,烏克蘭親俄羅斯的總統亞努科維奇因拒絕簽署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引發大規模暴力事件。2014年2月21日,親歐派國會罷黜亞努科維奇;27日,俄羅斯軍隊與民兵武裝人員進入克里米亞。3月6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以78票贊成,0票反對,8票棄權,一致同意該地區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3月24日,八大工業國組織中除俄國之外的其它七國,決定暫時凍結俄羅斯會籍,對俄羅斯全展開面經濟和金融制裁。

俄烏戰爭爆發 美國波蘭裔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曾說,烏克蘭不能為俄羅斯所有,一旦他控制了烏克蘭就成為真正的大國。因此,一定要用烏克蘭這個棋子限制俄羅斯,以免真正成為一個軍事上的強權。2014年以來,美國與西方盟友不斷培養支持以「亞速營」為首的反俄勢力,對當地俄裔居民進行大規模慘無人道的凌虐與屠殺。2022年2月24日,歷經長時間的軍事威脅與隱忍後,俄羅斯終於揮軍烏克蘭。

俄中聯手的需要與現實

克里米亞的收併與俄烏戰爭的爆發,說明俄羅斯已然徹底清醒認識到,自己不是歐洲國家,為俄中走向更緊密合作關係創造了機緣。

一、經濟上的依賴 美歐的制裁,為本已捉襟見肘的俄羅斯經濟發展雪上加霜。克里米亞收併後為求財政上的穩定收入,普京親赴北京與中國簽訂一紙長達30年的天然氣協議;並與中方推進在經貿投資、農業生產、軍事與科學研究的全面合作。

中國的經濟生產力為俄羅斯的10倍,兩者實力差距極大。由於盧布受到國際抵制,中國購買俄國近20%的債券,中國是俄國貨物出口的主要國家,人民幣的交易規模必然持續擴大。2019年,俄羅斯向中國農民開放赴其遠東省分經營農場種植大豆之權;一方面降低中方對美國大豆的採購,另一方面也帶動俄方農業的發展。東北有近兩億中國人,遠東省分的俄羅斯人只有一千萬,這個政策不僅帶動了中國商品大量流入俄境,也促成民間的通婚與交流。

2022年7月,在中俄經貿合作委員會分場會會議上,俄方樂觀的表示:中俄貿易額已達1,700億美元,打破了歷史紀錄,預計未來將向2,000億美元大關邁進;在這次上海合作組織的會議上,普京重申這個願望。俄方尤其希望中方儘可能多多開放邊境口岸,以利貨物的快速運轉;地緣政治的接近與經貿上的互通,使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好感持續升溫。

二、軍事上的合作 中國與俄方的軍購,在中蘇共關係交惡後,宣告終止長達20年。2015年是中國向俄國軍購的另一個高峰,大批俄製導彈、飛機引擎與防空系統的購入,為中國日後軍備的改代升級奠定了基礎。

2014年,中俄開啟聯合軍演的序幕;中俄七架次飛機環繞日本海域飛行,對美、日展現戰略戰術嚇阻。俄羅斯定期舉辦東方、西方、中央與高加索四大軍演:中方第一次受邀參加「東方2018」軍演,派了海陸空三個軍種的部隊參與。8月31日,「東方2022」軍演在烏蘇里斯克市謝爾蓋耶夫斯基訓練場開幕,目標環繞北極圈、北方四島,中國派遣2,000餘人參加。「2022年海上安全帶」海軍演習,由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在印度洋北部共同舉行;這是從2019年以來,伊朗、俄羅斯和中國第三次進行聯合軍演。演習發言人塔約爾迪尼指出,「演習的目的旨在加強區域穩定,擴大三國多邊合作,共同支持世界和平與海上安全,以打造海洋命運共同體。」

俄國聲稱,2023年將加入中國的國際空間站,在大馬力發動機的製造上願與中國分享先進技術,怪不得美國航天局急得跳腳!

亞洲世紀的來臨

前蘇聯解體後,美國以國家力量為後盾,自詡「從實力地位出發」,立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獨霸世界20餘年(1991-2015),無視聯合國憲章與國際法準則,隨意發動顏色革命,顛覆他國政權,先後入侵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敘利亞等國,殺人越貨,窮兇惡極,人類正義任其踐踏。 在當前世界格局中,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是一個最好的雙邊關係實例;中方儘管和俄羅斯合作緊密,卻堅守聯合國憲章。今年3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有關中俄關係的提問時說:中俄合作無上限,我們爭取和平無上限,維護安全無上限,反對霸權無上限;中俄關係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更不受到第三方的干擾和挑戰。

一、制衡性力量的產生 中俄皆為核大國,中俄聯手堪稱軍事強國,美國再隨意製造地區衝突,必然會面臨新力量的制衡。

二、地區性衝突的嚇阻 以台灣問題為例,長期以來日本政客不時叫囂一旦中國進行武力統一,日本將出兵台海協防台灣,聲稱台灣屬於其核心利益。

9月15日,普京與習近平還特別譴責了個別國家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與台灣問題上採取的挑釁行動。19日,上合會議剛剛結束,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帕德魯舍夫親至福建與中國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共同主持第17輪「中俄戰略安全磋商委員會」,就圍繞兩國關係框架內的多邊協作、國際安全,進行細緻的溝通。這位普京親信表示:俄中安全互動有深度且淵遠流長,莫斯科與北京應為保護地區安全,緊密團結在一起。

三、歐亞大陸的整合力量 2015年,普京派兵入敘利亞,協助阿賽德政府消滅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標誌俄羅斯的重返中東。俄烏戰爭爆發後,憑著自身農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硬是頂住歐美制裁。然而,畢竟打仗打的是後勤補給,是工業總體生產力;那麼,在親密的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裡,既然追求彼此的合作無上限,就有很多供美歐想像的空間。

中俄伊大三角的建立 2021年3月,中國與伊朗簽訂為期25年高達4,00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伊朗明白表示其外交政策要向東看,他的「新中東」政策構想正是想與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土庫曼和亞塞拜然密切合作。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在印度洋北部,已持續舉行了三年海上安全帶的聯合軍演,逐步形成跨區域的力量。

從國際戰略層面觀之,中國是與海合會國家和伊朗同時保持良好關係,也和沙特、伊朗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和諧共處上,中國有調和鼎鼐的空間。

上合組織的擴容與發展 這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2次會議結束後發表「撒馬爾罕宣言」,全面闡述上合組織對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原則與立場。會中除簽署40分合作文件,通過中吉烏鐵路、中老泰鐵路、中蒙鐵路、中尼鐵路的建設,構建中俄蒙經濟走廊,以及經過蒙古國的中俄蒙天然氣管道項目。9月15日之前,伊朗、白俄羅斯、阿富汗和蒙古為四個觀察員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土耳其和斯里蘭卡為六個對話夥伴國,如今埃及、阿聯酋、敘利亞、卡達和沙特阿拉伯在內的10個國家,都希望加入上合組織為成員國。

這個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面積占全球陸地四分之一,全球最大的區域性組織涵蓋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廣大的歐亞大陸和非洲地區。2021年,上合組織境內成員國的生產總值約為23.3萬億美元,占全球GDP近四分之一;比2001年成立時擴大13倍。2001年中國與上合成員國的貿易僅120億美元; 2021年增至2,450億美元。

在中俄兩國戰略互信、互利共贏精神引領下,除歐盟一小部分之外,整個歐亞大陸已快速的整合到一體化的進程中。俄羅斯在亞洲本就有不小影響力,印度、越南與朝鮮都與俄國關係匪淺;只是過去這些布局都是為了圍堵中國。如今,俄羅斯希望在美國打壓下死裡求生,中俄聯手的正能量精彩可期,由小到大,自區域到全局,隨著解決的節奏加快,或將看到一個亞洲世紀到來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