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極世界瓦解 華府難掩焦慮

評俄烏衝突與中美一月內五會談(下)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在國際規範議題上,中國忠於以聯合國的多邊主義規範,而美帝霸權每每以恣意更改的家規制約他國。

中國的認知以往被認為偏向理想、道德的實踐,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努力,已將之現實化、完善化;如今逐步外推,分享他國;而美帝、西方國家的政治認知,比較現實主義、利己主義,但以往四、五百年也讓她們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但如今發展中國家不僅僅在政治、經濟範疇反對西方霸凌,在中國道路面前,他們已經覺醒,長期來看,中國道路必定獲得支持;然而,國際關係十分複雜,不可能一呼百諾,鬥爭的過程極其詭譎,極其漫長,美帝和西方國家不可能不反擊,何況在金磚國家內部,文化、種族、信仰、制度各不相同,彼此利益並不一致,有些國家彼此還是死敵,如對金磚國家的「擴員」意見就不一致。儘管中俄雙方都強調以開放包容原則歡迎各方加入。有傳聞印度的阻撓導致巴國今年無法參與金磚國家擴大會議。美帝與西方集團也會儘一切能耐破壞,所以非西方化國家仍有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然而,無論如何,要想徹底擺脫美帝與西方集團的霸凌和剝削,目前看來,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行。

2.中美「一月五會」

據觀察網統計,最近一個月來,中美軍事、外交、經濟領域的高級官員互動頻繁,高達一個月五次之多。

6月10日,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會談;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盧森堡會晤;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財政部長葉倫舉行視頻通話;7月7日,中央軍委委員、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應約與美軍參聯會主席密利進行視頻通話;7月9月,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出席20國集團外長會會後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晤。

其中,三次為面對面會晤,兩次為中方「後約」視頻通話,美帝要求會面的積極性比中國高出許多,這並非說中國不希望改善中美關係,而是說主動權不在中國,中國不是沒有努力;然而,美國一直抱持著一種傲慢的、主觀的、既定的、根深蒂固的「中國認知」,此一認知「框架」在現行的美國政治生態下難以撼動;中國只能埋頭努力,提升自己,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貢獻國際,在國際議題中,依據聯合國的規則,事件自身的是非曲直,釐訂自己的策略,不挑事、不盲從,這種行事風格沒有太多破綻,美國遏阻中國的績效難以展現,遏阻政策有些難以施展,特別在俄烏衝突中,中國只是持續推動正常的中俄貿易,美帝和西歐國家就難以達到拖垮俄羅斯的目的。因此美帝不得不調整其對中作法。中國的戰略眼界在未來、在天下,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所以當美帝調整其作為之後,不論其隱藏什麼謀略,中國都抓住機會,把握和平的可能性。透過此一角度,觀察近期的中美高層頻頻會晤,特別是今年7月9日王毅外長與美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會談,這是兩人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面對面會晤,兩人此次會談長達五個小時 ,應說此次會晤必然是言之有物、有果。

1.按中美雙方在會後的公開聲明

中共外交部發表書面聲明稱,雙方進行了「全面、深入、坦誠和長時間的溝通」,且都認為此次對話具有實質性與建設性,有助於增進相互瞭解、減少誤解誤判,為兩國未來高層交往積累條件。

布林肯在會談結束後舉行的發佈會上也稱,「儘管我們的關係很複雜,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的代表團認為今天的討論是有實質性的、坦誠的和建設性的」。「美中的關係對我們國家和世界都非常重要。 我們致力於以負責任的方式管理這種關係,這種競爭,以外交手段為主導。」布林肯稱,他承諾,將與中國保持開放的外交管道。一位美國官員會談結束後告訴路透社,「雙方都沒有隱瞞」,「對分歧之處非常坦誠」,「有實質性的、坦誠的和有建設性的」。

一般在國際外交層,使用面「全面、深入」代表了雙方各自提出了己方關切的所有議題;而「深入」意謂著將所有的分歧點也完整提出,美方認為有實質性,所以是「坦誠」,當然這種形容也代表雙方在議題認知上有差距,有爭執,針鋒相對,各有堅持,甚至激烈爭論。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會晤」,也有共同點。雙方在紛歧爭執外,在合作方面也有所進展,所以說有「建設性」。如此看來,此次「王、布會」應該是拜登上台以來,雙方高層迄今最有效的溝通。中、美關係的這一變化,必然是世界各國所期待的正面發展。

2.中對美的政策清單

王毅在會談中提出了「四份清單」,包括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清單、中共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涉華法案清單,以及雙方八個領域合作清單。同時,中方還要求美方在台灣問題上「三個務必」,即務必不要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務必不要低估中共統一台灣的決心、務必不要犯葬送台海和平的錯誤。這是中國向美國第二次提出的政策清單,就在一年前,中方在天津會談中向美方提出兩份清單,一份是要求美國糾正對於中國的錯誤政策和言行,另一份則是中國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這次又加了兩份,「四份清單」,其中三份要求美方糾錯,一份是合作清單,向對方提清單是一種實力的顯現,向美帝提清單,更是平視美帝的表現。「清單」也代表中國外交上的透明,讓世界清清楚楚中美關係緊張的根源和化解方法,是否改善關係讓全世界人民可以享有和平的未來,端看美帝的回應。

中方在會晤中還強調四個既然:既然美方承諾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就應該尊重中國人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停止抹黑攻擊中國政治制度和內外政策。既然美方承諾不尋求打「新冷戰」,就應該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零和博弈,停止拉幫結夥搞「小圈子」。既然美方承諾不支持「台灣獨立」,就應該停止掏空、歪曲一個中國政策,停止在台灣問題上「切香腸」,不得打「台灣牌」阻撓中國的和平統一進程。既然美方承諾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就應該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不要打著人權、民主旗號損害中國正當利益。

對應今日的世界就是要美方「尊重多元、不強迫他國站隊、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他國內政」,當然美帝之所以是美帝,就是因為他們自以為終結歷史、霸凌他國、長臂管轄、滲透顛覆,所以美帝不可能改變,如我們比對兩次的清單,其實有兩條的內容是相同的,特別是「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清單」,美國幾乎一刻也未履行過,但在「中國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孟晚舟事件的落幕,就是明證。霸道如美帝在與大國正面衝突時也會十分慎重。那麼中國的清單依然重複,應代表中國對美帝的表現不滿;也或許是清單項目相同,但內容不同;其實提清單,也是日後雙方談判時討價還價的籌碼,能否落實,全看實力,現在能提證據,代表未來中國必然有使之落實的實力,所以清單本身也是一種反遏阻,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其落實的質與量也與日俱增;至於此次清單的提出,更有其積極意義,在第四份清單中,中方提出願與美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基礎上開展務實合作的八個領域合作清單,這是中方釋出的雙方改善關係的建設性表態。所以中國外交部希望「美方切實認真對待中方清單,以實際行動兌現拜登總統和美國政府所做的承諾。」所以這份清單也有延緩中、美關係快速惡化的作用。而中、美關係轉變的跡象,全球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期侍。

3.美方的初步回應

布林肯在會晤王毅時,就美方對華政策表示,「美方不尋求對華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挑戰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尋求圍堵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尋求改變台海現狀。」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說,與中國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以「防止可能無意間導致衝突和對峙的任何情勢誤判」,至關重要。此次會後,雙方同意為外交人員履職創造更好條件、重啟人文議題交流、加強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合作。在坦誠溝通下,也許很快能促成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談。

當然美國對華政策依然有其兩面性,所以會後布林肯表示在會晤中,「美國對北京對台挑釁日增表示關切。」他也就「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向王毅轉達了美方的深切關注。」在會談中,還「對北京壓制香港自由、強迫勞動、西藏,以及新疆種族滅絕的關切。」布林肯也同時表示,「美國要求中方拉開與俄羅斯的距離,公開譴責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

布林肯的說法似與中方的內容有所差異,這一方面代表了美帝在以往的鬥爭中,並未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只能用「指責」來掩飾美帝的失敗,另一方面正符合雙方對「會晤」氛圍使用的「坦誠」形容詞。

總之,在俄烏衝突以及遏制中國崛起兩個戰場,美帝雖仍未以失敗告佟,但是兩場事關霸權存續的鬥爭,美帝都在自己最為擅長的領域(金融、經貿、科技、制度等)丟盔卸甲,未能得逞,所以在俄烏衝突中,美媒對西方的援烏已經開始反思,而無論美、俄的博弈如何發展,烏克蘭終將迎來悲慘的命運,最後成為耗材被美國犧牲。在遏制中國,美帝不得不自行遏制,這是當前大形勢。在俄烏衝突中,在金磚會議中,在G20會議中,中國正利用目前形勢,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努力。

三、結 論

當前國際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而中美鬥爭、俄烏衝突又加劇了變化的速度,迷亂了變化的方向,惡化了變局的混亂,然而冷靜地檢視中美鬥爭、俄烏衝突之發生,其深層原因都出於美帝國主義的霸權焦慮,如果今日的中國也像美帝、俄羅斯一樣,憑藉霸道方法或以武力方式解決問題,那麼世界結果只有一個「悲劇式毀滅」。人類應該慶幸中國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文化智慧、戰略定力和包容民族性,在百年未有之變中一直扮演一股安定、安靜、安心的力量,利用各種形勢,各種機會,將世界導回和平與發展的正確軌道上。

在俄烏衝突中,中國保持理性、中立的立場,不烘火、不站隊、促和談。

在金磚峰會上,中國保持積極、正面的立場,提方向、促包容、盡自力、助發展。

在G20會上,中國保持開放、務實的立場,提清單,促尊重、展誠意、促合作。

努力與各國人民一起充實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內涵,提升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質量,一齊打造人類命運共體的未來。

2022年7月14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