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三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略論三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對世界經濟造成鉅大衝擊,使世界經濟面臨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大衰退,消費停滯、產業供應鏈斷鏈,使自2010年以來因社會經濟變遷、投資經營環境惡化而逐漸下行的中國經濟面臨沈重壓力。為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2020-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基本上是採取財政激勵和寬鬆貨幣政策的基調,亦即增加流動性投放、增加貸款、減稅降費、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經營成本等措施。兩年來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確實獲得初步成效,惟新冠疫情病毒仍在全球蔓延,而上海、北京、成都的封控措施,俄烏戰爭的爆發等內外在經濟形勢,確實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以致今(2022)年3月中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揭示的宏觀調控和經貿政策,仍延續過去兩年「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並要求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然而,今年第一季中國經濟增長率為4.8%,雖高於去年第四季的4.0%,卻低於全年預期的5.5%,而第二季卻只有0.4%,顯現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仍潛藏難以預知的不確定因素,其後續走勢仍待觀察。
一、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和問題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一直是近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去年中國的經濟工作仍然是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要求紮實做好「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宏觀調控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強調減稅降費,扶持小微型企業的發展,重點仍是加大對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則強調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關係;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務必做到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宜、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序。
2020年中國逐季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8%、3.2%、4.9%和6.5%,全年經濟增長率達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全球經濟萎靡的形勢下中國首先呈現經濟復甦。根據中國的統計資料,去年中國經濟增長同比增長8.1%,前三季季度增長由18.3%、7.9%、4.9%,回落至第四季的4.0%。8.1%的經濟增長率雖高於預期的目標6%,但兩年季度平均分別增長4.9%、5.5%、4.9%、5.2%。在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等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中國經濟增長逐季下滑,這固然有基數效應減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疫情的發展、國際環境以及中國內部戰略轉換和結構調整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以致消費和投資均出現增速收縮現象,而金融領域亦存在風險。總體而言,中國正面臨經濟增長下行、失業潮、債務危機、洪澇氾濫、供應鏈斷裂及糧荒等嚴峻危機,再加上美國對中國在經貿和科技領域的打壓,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二、2022年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和政策
今年3月「兩會」期間,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仍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政策,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至於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預期任務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顯然維持穩健的經濟並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是近期內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九大工作任務即:1.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2.著力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3.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4.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5.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6.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7.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8.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9.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些工作任務有宏觀調控政策長期關注的強化就業、激發實體經濟、擴大內需、推進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而推動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將是中國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其延續性,中國亦然。為緩解內外在形勢對經濟帶來的壓力,2020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提出八項重點任務,便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防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八項重點任務之首,便是要求科技自立自強,其中還明確指出,「要解決國家發展和安全重大難題」,「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同時,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制裁,使中國高度警惕產業供應鏈被圍堵,因此會議中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列為第二項重點任務,這些將是今後中國的重點經濟工作。
去年12月上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當年的經濟工作,強調中國經濟自主的「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策略外,提出今年七大經濟重點工作任務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認知是,「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具體而言,目前中國經濟運行所存在的變數,主要為:一是投資領域中,工業投資已有所回升,基建投資增速相對溫和,然而房地產投資則後勁不足,這給穩定投資帶來相當壓力。二是消費領域,中國居民消費處於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的轉型之中,服務消費漸成主角,但疫情使餐飲酒店、文旅教育等生活服務型行業的恢復運行不均衡、不充分,消費的增長動源仍不足。三是外貿局勢的變化,諸如運費飆升和資源價格大漲,將嚴重削減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可能使出口增量不增利。
三、中國經濟增長下行是潛在隱憂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季增長4.8%,較去年第四季度4%的低點回升0.8%,距5.5%左右年度增長目標仍有較大差距,惟第二季經濟增長只達正增長邊緣的0.4%,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和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分別增長3.4%和6.1%,至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下降0.7%。整體而言,由於受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衝擊,國內疫情影響還未完全消除,需求收縮與供給不穩,結構性矛盾和周期性問題交織,經濟正常運行困難,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不穩固,今年中國經濟期望能由「總體平穩」朝向「企穩回升」的目標邁進。
內外在因素衝擊下,今年4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5月份增速由負轉正,增長0.7%;6月增長3.9%,7月和8月分別增長3.8%和4.2%。1-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工業增加值由4月的下跌明顯轉正。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1%。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長9.3%,第二季度同比增長4.2%。按月份數據,4月增長1.8%,5月增速加快至4.6%,6月增速進一步回升至5.6%。隨後,按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環比均有所提升。1-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0.4%;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9%。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0.5%,其中,採礦業6.9%,製造業10.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產和供應業15.0%。
在疫情和防控政策下,社會消費自然受到嚴重衝擊。今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7%。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長3.3%,第二季度同比下降4.6%。若依這期間的推移,第一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3.3%,已較前兩個月回落3.4個百分點;3月較去年同比減少3.5%。為2020年8月以來首次負增長。4月同比下降11.1%;5月降幅收窄至6.7%;6月才由降轉升,同比增長3.1%。7月增長2.7%;8月增長5.4%。1-8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5%,其中,除汽車外,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7%。
在物價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國居民CPI同比上漲1.7%。其中,城市上漲1.7%,農村上漲1.5%;食品類下降0.4%,非食品類上漲2.2%。以季度分,第一季上漲1.1%,第二季上漲2.3%。按月統計,4、5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長2.1%;6月上漲2.5%;7、8月分別為2.7%和2.5%。CPI溫和上漲主要特點,一是食品價格同比降幅收窄,二是工業消費品價格漲幅有所擴大,三是服務價格漲幅略有回落。
至於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今年上半年,PPI同比上漲7.7%,第二季度同比上漲6.8%。其中,4、5月同比分別上漲8.0%、6.4%;6月上漲6.1%,7、8月漲速則分別回落至4.2%和2.3%。這主要是受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傳導和中國國內部分行業市場偏弱等多種因素影響,工業品價格下滑,導致PPI同比漲幅回落。
四、中國經濟未來走勢及面臨的問題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鉅大衝擊,2021年世界經濟逐步恢復正常運行,惟需求與生產的復原存在相當落差,導致原物料生產和運銷不順,引發物資價格上漲,以致世界經濟面臨停滯膨脹壓力,加上今年俄烏戰爭爆發,中國上海開始,並在深圳、廣州、長春、鄭州、成都等地疫情的發展,以及中國防控政策影響,更推進原物料、糧食價格上漲,以及產業鏈斷鏈的危機,致使世人期盼的經濟恢復正常運行蒙上層層烏雲。 今年3月以來中國疫情反彈,防控收緊,對一些接觸性行業,特別是服務業造成相當的衝擊。居民的批零住餐、交通運輸、文化旅遊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有所減少,對相關行業造成一定影響。一些疫情嚴峻地區,企業甚至出現停產減產,交通物流受到影響,也制約了工業生產,進而導致產業鏈穩定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特別是上海和成都的疫情,影響汽車、生物醫藥、積體電路等行業,加上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對處於低迷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公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降低0.8個百分點至3.6%,明年全球經濟展望亦調低0.2個百分點至3.6%,主要是因為俄烏戰爭,以及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所致。對中國而言,除上述國際因素外,中國對疫情的防控亦產生相當影響。IMF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為4.4%,低於官方5.5%的增長目標,亦較IMF今年1月預測的調低0.4個百分點,明年經濟增長預期為5.1%,下調0.1個百分點。此外,瑞銀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由5%調低至4.2%;美國銀行亦將中國GDP增幅預測降至4.2%,預料最悲觀情景僅增長3.5%。9月21日亞洲開發銀行更新「2022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將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從年增5%下調至3.3%,亞洲開發中地區則調降至5.2%。這是32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低於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增速。
為緩解內外在環境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下行的壓力,中國採取一連串的政策措施,多管齊下推動復工復產,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運轉順暢,並以降準、減稅及多種措施全力穩經濟、增動能,以期能確保中國經濟保持恢復發展態勢,主要措施有:
第一、中國人民銀行於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此外,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
第二、為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國務院部署包括足量發放使用全中國統一通行證,建立健全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全力保障運輸通道暢通,保障居民生活必須品供應等10項重要舉措。
第三、工信部提出重點產業供應鏈「白名單」制度,建立汽車、積體電路、消費電子、裝備製造、農用物資、食品、醫藥等重點產業龍頭企業調度機制,發揮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協調平台,加強前後方協調、上下游銜接。
第四、中國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局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迴圈,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方面,提出加強金融服務、支援實體經濟的23條政策舉措,要求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人群等金融支持。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為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列於「六穩」、「六保」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今年上半年全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7%,其中二季度平均5.8%,4月單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達6.1%,是2020年5月後最高;5、6月連續回落,分別為5.9%、5.5%,7、8月才分別回落至5.4%、5.3%。從就業需求看,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076萬,兩者均為近年新高。但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經營困難,招聘放緩,甚至裁員,而原本吸納就業較多的房地產、教育培訓、互聯網及服務行業招聘需求明顯下滑,因此就業問題面臨沈重壓力。◆
社論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悼念「老同學」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後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