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減速打擊全球

今年世界經濟展望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隨著新的一年到來,財經界人士自然而然地會回顧過去一年的宏觀經濟情況,同時將目光轉向今年及未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前景。

波詭雲譎的2022年

剛過去的2022年是一個波詭雲譎的宏觀大年,經濟變化和市場波動也隨之跌宕起伏。既有疫情的反復衝擊和輿情的深度干擾,也有各國努力穩增長的種種應對;既有40年罕見的國際大通脹,又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凌厲收縮;既有俄烏衝突,還有隨之而來的能源緊張和糧食安全以及花樣百出的制裁與反制裁;既有中美關係的重大博弈,也有各主要國家的政治更迭和內外矛盾悄然升級;既有中國房地產數據的全面大幅下行,又有美元美債的驚濤駭浪;既有令人不安的極端氣候,也有高波動率金融市場的種種揣測……。

從去(2022)年的情況來看,全球經濟增速因多重負面衝擊而整體處於下降態勢。國際貨幣金融組織一直不斷調低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值。世界銀行預測去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1年的5.7%下滑至2.9%,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繼續降低,部分國家和地區可能走向衰退邊緣,全球GDP增長率最差情況可能只有0.5%。

去年的中國經濟一波三折,受疫情影響較大,一季度和三季度增速較高,二季度和四季度較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估,中國去年全年GDP增長率恐落在2.8-3.2%左右,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次低區間,遠低於當局所預設的5.5%。

中國經濟減速會對全球經濟構成雙重打擊,中國不僅為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商品、零部件和原材料提供巨大市場,而且是國際貿易中舉足輕重的製造業中心。

因此,中國經濟日益疲軟對巴西、智利和澳洲等石油、銅和鐵礦石大宗商品出口商而言是個壞消息。對德國、台灣和韓國等擁有強大製造業的地區和國家來說也不是好事;一方面,它們指望把大量機械、汽車和半導體銷往中國;另一方面,在其公司的全球供應鏈中,中國是關鍵的一環。

「大家都有風險」

這對美國來說同樣是不利的消息,目前,當地飆升的通脹正擠壓家庭預算。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12月底警告說,除烏克蘭戰爭外,中國的經濟困境或許也會加劇美國的通脹上行壓力,因為這可能妨礙供應鏈的修復,而供應鏈的修復對通脹降溫至關重要。

瑞聯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ee)駐香港的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卡洛斯.卡薩諾瓦(Carlos Casanova)說,「中國的情況對全球經濟增長有重大影響」,「大家都有風險」。

在中國政府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下,中國東北的吉林省等製造業中心以及深圳和上海等特大城市實施了嚴格的封控措施,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待在家中,工廠和商店關閉,交通陷入癱瘓,經濟雪上加霜。

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趨勢,多家國際經濟機構紛紛調低增長預期,它們認為去年以來的經濟增長壓力將延續至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壓力將在 更大範圍內蔓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有季度預測的72個經濟體中31個(佔43%)將在2022-2023年間經歷技術性衰退,佔全球GDP份額達三分之一,今年經濟增長率是2.7%。世界銀行去年10月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從此前預測的3%下調到了1.9%。兩家主要機構對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均低於3%。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更低,該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去年增速為3.1%,今年放緩至2.2%。

國際金融協會(IIF)也預測,目前全球面臨著非常困難的經濟前景,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大幅放緩,許多國家通脹仍然很高,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1.2%。

今年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

今年發達經濟體普遍調低經濟增長預期。

美國方面,美國經濟在去年上半年連續兩個季度環比負增長後,第三季度GDP季調後環比年率回正至2.6%,經濟增長有所恢復,美聯儲去年11月會議紀要表示,美國經濟在今年某個時候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幾乎與基線預期的可能性一樣高,這意味著,美聯儲的經濟學家暗示,今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接近50%。

歐洲方面,歐元區三季度GDP同比增長2.1%,但去年10月製造業、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兩項前瞻指數分別降至46.4和48.6,創29個月和20個月新低,先行指標走弱。

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去年11月28日表示,「經濟將在今年剩餘時間和2023年開始走弱。」分析人士預計,隨著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以及俄烏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供應鏈危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後需求復甦導致價格壓力擴大,在通脹脫錨風險下,歐元區居民實際收入萎縮,企業銷售增長放緩並大幅減少投資,考慮到通脹上行、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前景不確定,今年歐元區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和衰退風險上升。

日本方面,內閣府去年11月1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日本經濟在去年第三季度意外陷入低迷,實際GDP折合成年率下降了1.2%,這是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原因在於日元暴跌推高了日本的進口支出。此外,佔GDP過半的個人消費也因受到日本去年夏季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衝擊而增長乏力。

摩根士丹利對日本今年GDP增長的預測為1.2%,該機構的日本首席經濟學家山口武(Takeshi Yamaguchi)表示,日本家庭擁有大量的現金和存款,應該會支持今年的經濟增長。

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挑戰

發達經濟體經濟衰退帶來的普遍性的經濟增長失速將對全球生產、消費等活動帶來較大抑制,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體,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關於印度的經濟情況,IMF預計印度去年經濟增速為6.8%,今年為6.1%。儘管印度經濟看似不惡,但仍存在很大風險。長年貿易逆差,外匯儲備不足,又偏偏金融開放,面臨著美國的收割。如果能扛過去,就能達到目標,否則就容易爆發經濟危機。

作為金磚五國的巴西,去今兩年的經濟情況並不樂觀。IMF在去年10月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去年今年巴西的經濟增速分別為2.8%、1.0%,低於其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同期的平均增速預期值(分別為3.5%、1.7%)。作為拉美地區最大經濟體,巴西自2022年6月以來經濟「增長失去動力」明顯,主因是高通脹率和低投資繼續限制巴西的經濟增長。但隨著巴西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市場對巴西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是否會有所增強,有待觀察。

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亮點在先進製造業

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中國,經濟相對樂觀。IMF預測,在全球大國中,中國或是極少數今年的GDP高於去年的經濟體。花旗銀行的前瞻報告表示,中國經濟的復甦反彈有望成為今年全球市場中的「一抹亮色」。在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的背景下,在消費、製造業投資、基建設施投資三大因素推動下,預計到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將出現非常大反彈,讓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加快到5.6%。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外資機構認為,消費以及先進製造業將成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

大部分發達國家正面對通脹高企、能源危機和經濟衰退等多重挑戰的情況下,中國在短期內將處於更有利地位,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相對健康,對於尋求分散地區風險的國際投資者來說,中國的一系列經濟政策讓中國市場更具吸引力。

還有更多外資機構積極看好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如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中國,在其近期發佈的《2023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展望》中,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預計今年中國仍將維持較為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GDP在今年有望實現5.2%的增長;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的《2023年全球宏觀經濟展望》認為,今年全球GDP增長率將不超過2.2%,美國經濟或勉強躲過衰退,歐洲經濟將收縮,而亞洲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其中中國GDP增長將達到5%。

畢馬威中國也在其《展望》中分析稱,隨著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居民信心提振、儲蓄助力消費復甦,預計2023年中國消費,尤其是服務類、接觸類、體驗類消費將得到明顯改善。同時,高技術製造業、新能源將引領投資增長。預計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大對產業優化升級、「專精特新」等高技術製造業的支持力度。產業政策將繼續釋放效能,加快國內新舊動能轉換,疊加信貸支持政策發力,將利好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的快速發展。

此外,預計國企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科技行業和工業有望成為贏家。

積極看好中國經濟的外資機構也正在用「真金白銀」對A股投下「信任票」,並表達對今年走勢的信心。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最新數據,去年11月份流向中國股市的資金為85億美元,創當年以來外資在中國股市的最大月度增幅。同時,時隔近兩年後,摩根士丹利於去年12月4日將中國股票評級從「中性」上調為「增持」。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金融集團也在近期紛紛發出對中國股票的看漲聲音。

花旗前瞻報告認為,當前股市復甦處於早期階段,估值仍處於低位,企業盈利有望上修,預計今年表現更加優異。順應中國結構性調整方向的板塊,如內需、科技政策支持的板塊值得關注。

唯一穩中求進的經濟大國

去年12月15-1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要看到,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2023年全球經濟難言樂觀,中國或許是唯一可以「穩中求進」的主要經濟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