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巨大而至艱 「務」至重而期必成

解讀中共出人意料的人事異動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一、意外不例外的人事異動

中共管理機構在系統上分為黨的系統和政府系統,前者的人事佈局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後者的人事佈局在「全國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而去(2022)年10月22日結束的中共「廿大」任務之一,就是為決定新一屆黨領導系統的人事安排。在領導高層人事安排方面,已經顯示了十分明確的方向,一般而言,時逢五年一次的換屆,在黨大會之後,政府序列的人事佈局,會等到次年3月的「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之後,一併更換。

然而,這次例外了,從「廿大」閉後,就陸續出現一波波由黨而政而軍的人事異動:

首先是去年12月初,「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陝西、遼寧、浙江、江西、甘肅、重慶、天津等11省(市)黨委書記調整,北京、陝西兩個省(市)政府『一把手』調整。」 這波的地方諸侯人事異動,顯然直接來自「廿大」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新人事佈局影響,從而涉及多地諸侯的調整,應說並不意外。

其次是去年12月28日國台辦網站更新「辦領導」欄位,揭曉外界猜測已久的新任國台辦主任,由原中聯部部長宋濤接手劉結一。

再則同年12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後。公佈決定免去王毅兼任的外交部部長職務,任命秦剛為外交部部長,免去周祖翼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職務,任命王曉萍接任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三則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升任為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以外辦主任身分在今年1月《求是》雜誌發表文章《矢志民族復興,胸懷人類命運 奮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征程》。 四則由中共官媒新華社今年1月3日消息,原任中共青海省委書記的信長星現已出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接替另有任用的吳政隆。(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吳政隆將進京候任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成為候任總理李強的「大管家」。李強擔任江蘇省委書記期間,吳政隆擔任江蘇省長。)

同時,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剛履新中共青海省委書記。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李橋銘在中共廿大當選中央委員後,1月3日首度以陸軍司令員身分公開亮相。

中共廿大後兩個多月內,31省份中有18省份省級黨委「一把手」已調整,此番調整後,中共31省份省級黨委「一把手」中已有三位「65後」官員,分別是1965年4月出生的中共青海省委書記陳剛,1965年2月出生的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趙一德,1965年1月出生的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其中今次履新青海的陳剛是目前31省份中最年輕的省級黨委「一把手」。

在省級政府層面,目前,北京市代市長殷勇、陝西省代省長趙剛、遼寧省省長李樂成、江蘇省省長許昆林、江西省省長葉建春、福建省省長趙龍、青海省省長吳曉軍都是「65後」,其中,1969年8月出生的殷勇為目前31省份中最年輕的省級政府「一把手」。

以上的人事安排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屬於黨、軍系統作決定,不待「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決定。如王毅,宋濤(「台辦」是黨務序列機構,屬一套人馬兩塊招牌),李橋銘。

二是屬於政府序列機構,提前作出人事安排,只由「人大常委會」會議作決定;如秦剛、王曉萍。

三是屬於地方黨務系統,不待「省人大」或「省人大常委會」決定;如之前的11省(市)黨委書記及北京、陝西兩個省(市)委會「一把手」調整,如信長星、陳剛等,必須由「省人大」決定者,則暫以「代」字解決。

從人事任命的法定程序來看,除了秦剛、王曉萍的任命比較意外,超前國務院全面改組之前,完成調整;其他異動均屬新一屆領導班子的正常調整。唯一令人意外的是調整的時間。而調整最為意外的是「台辨」,除時間意外,人選安排也屬意外。

從時間看,屬正常人事出缺,急需新人接任的,如李橋銘、秦剛、王曉萍、信長星、陳剛等均以前任離職,必須立即接任,以利相關政務工作的推動,是以應屬正常調整。

而中央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結一的提早調整,雖然以劉的年齡而論,今年12月正好滿65歲,符合以往正部級屆退之齡,但是趕在此時,並以67歲已從正部一線工作退下的宋濤接任,則大大超出了許多人的意料。

二、跑步上崗不等待

何以作此安排?究其根本,應該與台海的變局、台灣的政情發展相關,更與習近平要求「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團結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案有關。

從所謂「台海的變局、台灣的政情發展」,前者是中美鬥爭以及日本的作妖;後者是台灣社會民心動向;這就要求中共執行對台政策的單位,必須準確無誤地既要把握「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原則,又要因時、因勢、因地、因人制宜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和平統一」的障礙與困難。因此,這個職位要求的領導者必須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政治手腕;一般而言,中共的幹部講「原則性」較不成問題,但是在靈活性的把握上,就不容易精確,因為靈活性的作為,除非深得上級信任,始能從容因應,游刃有餘,就像當年「毛,周」之間對外鬥爭的默契一樣。否則中共幹部在中國共產黨黨內若是被質疑,在政治上犯了「原則性」錯誤,那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必然要面對致命的後果。

其次,台灣問題是十分棘手、複雜而又十分急迫的問題,涉及兩岸社會不友好的敵對氛圍,台灣同胞的認同問題,中美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和博弈,還涉及統一後的長治久安。「駕馭棘手、複雜問題」需要外能綜觀全局,精準判斷;內則調和鼎鼐,調動資源。故而必須是富有政治經驗的處事老手,以期完成使命。

其三是理解台灣「地理悲情」和「歷史悲情」,台灣悲情源自地理,從地緣政治的陸權角度看,台灣是「蕞爾小島,孤懸海外」;從海權角度看,「旁鄰大陸,攻守不易」,是以日寇以其為「南進基地」,美帝以其為「反中跳板」,僅圖暫時利用而無經營之心。「歷史悲情」源自甲午割台。兩者結合,則有不受重視,易遭遺棄的集體焦慮心態;審諸歷史,閩浙粵各省人民均有此心態,然粵有孫中山,浙出蔣介石,均曾號令全國,唯獨八閩之地,僅及人臣,歷來不是中國的政治「高地」;其邊緣心態與台灣相似,因此「台辦」領導知不知台不是重點,能否理解此種心態,才是關鍵,此種理解在決策前有助提供適當的建議給領導者,執行中把握恰當的力度。

從以上三點來看,不論從政經驗、領導信任及同情理解各個方面,宋濤均能滿足兩岸情勢的變化和中美博弈的挑戰需要,對於剛剛破例連任的習近平而言,五年並不長,不容空等幾個月;是以習近平對共產黨各級領導已不滿意於上任後「擼起袖子幹」而已,而是要他們「跑步進崗,到崗即辦」,「時不我待,機不可失」,半時也不等待,一刻也不能耽誤。所以人選一旦決定,立刻上任,一旦就任,立即開工,帶著進京趕考的急迫感,嚴肅地面對挑戰,有效地破解難題,精準地完成任務。

三、初試啼聲倡和平

今年元旦,宋濤在「台辦」的機關刊物《兩岸關係》發表題為《攜手奮鬥 共創偉業》的新年寄語,向廣大台灣同胞祝福和問候。自然引起台灣各界的重現。細讀全文,可以全盤瞭解其上任後,第一年的工作重心。

首先從題目看,一開場就說「攜手奮鬥」,可以體會其對工作的「急迫感」,「共創偉業」也體現出「一家親」的真實想法,可以說真正展現了習近平所說「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信條。

其次從文本內容來看,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談對台工作指導思想:

依據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擘畫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作出「對台工作」的「總體部署」,在「新征程」上提供做好對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既要服務於「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的任務,也必須服從「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的大局。因此,總體而言,國家和平統一必須作到「心有定數,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總結2022年的工作:

首先舉出北京已「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在台獨的不斷挑釁,美帝的瘋狂干預下,北京依然「心有定數」最大依據。

其次是發佈《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這是北京涉台問題的第三份白皮書,闡明國家統一是台灣唯一選項;中國共產黨為國家的和平統一進行不懈的努力。文中提到「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

其三舉辦系列活動,持續向台灣同胞和國際社會講清台灣問題歷史經緯和對台大政方針,講明「九二共識」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引導兩岸同胞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對話,讓台灣同胞認識到「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而「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只要兩岸同胞商量著辦,家裡面的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其四是對台工作的成績:「10家台企在大陸上市,在大陸上市台企總量增至59家」、「600多項兩岸重點交流專案成功舉辦,眾多台灣同胞踴躍參與,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次」、「台生積極報名就讀大陸高校,錄取人數較2021年增長22%。」

其五是從「島內新一輪地方選舉的結果表明,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是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台獨」分裂勢力操弄「抗中保台」不得人心,「倚外謀獨」註定失敗。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都絕不可能得逞。

第三部分預告2023年對台作重點:

首先是「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其次是「繼續努力為兩岸同胞謀利造福,促進兩岸各行業、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鼓勵台灣同胞特別是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助力台灣同胞參與民族復興進程。」

其三是「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

以上的三項工作可歸納為協商、惠民,反分裂(包括反干預),反分裂、反干預的任務著墨不深。如果「台辦」把前兩項工作作好了,作到位了,自然台灣同胞就會反對兩岸分裂,美帝奴粗暴干預也無由得逞。

其中惠台工作的新重點是「為兩岸同胞提供巨大機遇和發展空間」以「助力台灣同胞參與民族復興進程」,這就是將大陸市場逐步完全對台胞開放,讓台胞在廣大的大陸市場上顯身手,謀發展。這樣對台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融入民族偉大復興的近進程之中。

至於年度的首要工作,宋濤的訂位是「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其實自2019年習近平提出「兩制」的「台灣方案」以來,一直沒有嚴肅地舉辦過兩岸間相關的討論與協商,又在三年(2020-2022)疫情阻隔下,雖然去年有「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研討,但是由於台獨的「反中」、「抗中」操作,兩岸學術研討會均以「兩岸融合」的專題為主,沒有相關涉及「台灣方案」為主題的研討座談,而今年大陸調整了防疫政策,一般估計到了「兩會」之後,兩岸交流必將逐步恢復;因此,從今年4、5月之後,大陸各地、各研究機構,各大學、各相關智庫,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研討會必然增加,從而使大陸進一步精確瞭解「後蔡時期」的台灣民意,精準把握台灣民情的未來走向,以便擬訂更細膩對台工作,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偉大復與和國家現代化的目標。

最後是結語,在結束之前,宋濤殷殷提醒「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勢」者何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也;「時」者為何?當下也!即刻也;失其「勢」者傾覆,失其「時」者追悔;這就是提醒台灣人能「明大勢,用時機,興民族,創未來」。

但願台灣人民,尤其是台灣青年都能讀懂北京的用心,參與崛起的進程之中。不失浩浩蕩蕩的大勢,不失一逝難再的時機,小則為自己謀幸福,大則為民族光漢唐。

四、解心結 導心態 盼和統

不論是數百年前來台或數十年前來台的漢民,從原因上說,均有一個雷同的因素:「逃」,或逃窮,或逃債,或逃罪,或逃難,理與其遠祖初入閩地互通,回顧史乘,中原百姓,避戰南渡,跋涉入閩;而閩地狹小,本難周養,數度來人,本已窘困;明清兩代,屢令禁海,生活益艱,閩南鄉親乃冒死過黑水,艱辛開荒。縱觀閩粵漢人數遷其地,顛沛流離,不改其志者,無非求「安」而已,流淌閩粵人心者「安」也,「安」者「安全、安定,安身、安家」是也。

其次縱觀台灣通史,迭遭外人統治,數十年一換,則原先努力化為烏有,原本之規矩易,原來之習慣改,滿清治台,力在「防」台,又處邊陲,甚少關愛;制在閩下,縱有富台之心,亦缺富台之力;即至建省,旋遭倭侵。50年後再易旗幟,命運多舛,究其原因,或因陸權而忽視,或因國弱而受辱;乃為奸人所乘,鼓動分裂,外人拱火,以台反中,而台民多不識史,不識勢,遂有「抗中保台」謬論橫行;然今之世局,百年巨變,天下諸國,看似紛擾,實如孟云「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台灣既無身分,更無實力。故曰「民主協商,台灣方案」,始為永保台灣「長治久安」之最佳途徑。

中國共產黨從習近平的「衷心希望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到宋濤「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都在殷殷期盼台人「理性識世界,睜眼看未來,嚴肅知美帝,客觀認中國,重新辨身分,確定所歸依。歸宗華夏族,共享復興夢。」

2023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