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是經濟政策的主軸

從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中國經濟政策走向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去(2022)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5-16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是中共「廿大」揭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和發展策略之後,同時又是防疫政策由「清零」向復常階段轉換的關鍵時刻,以致中國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認知和未來經濟政策走向,對世界經濟將造成相當的影響,自然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過去10餘年來,中國社會經濟急劇變遷,導致投資經營環境惡化,產業結構改革滯後,經濟增長下行常態化,特別是過去五年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引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鏈危機,進而推進全球通貨膨脹,使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糧食危機、財政困頓的窘境,影響世界經濟增長,中國亦未能倖免。再加上過去一年來,中國內部因疫情管控,導致經濟形勢起伏波動,經濟增長呈現改革開放以來次低的低增長率,以致經濟發展策略必須做出調整。在「廿大」所揭示的長期發展目標和方針政策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重點工作任務,著重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在宏觀經濟調控上,「穩增長」成為經濟調控的首要目標,而擴大內需則是主要政策內涵,以期能在「穩定」的前提下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一、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面臨的問題

由於遭逢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加劇中國經濟下行趨勢。為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2020-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基本上是採取財政激勵和寬鬆貨幣政策的基調,亦即增加流動性投放、增加貸款、減稅降費、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經營成本等措施。這兩年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確實獲得初步成效,2020年中國逐季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8%、3.2%、4.9%和6.5%,全年經濟增長率達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全球經濟萎靡的形勢下中國首先呈現經濟的復甦,實屬不易。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同比增長8.1%,季度增長由18.3%、7.9%、4.9%,回落至第四季的4.0%。8.1%的經濟增長率雖高於預期目標的6%,但中國也認知到,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性的事實。

去年3月中國「兩會」期間,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2022年仍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政策,做好「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迎接黨的廿大勝利召開」。至於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預期任務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經歷一年的經濟運行,去年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0%,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增長4.8%,第二季度增長0.4%,第三季度增長3.9%,第四季度增長2.9%。全年經濟增長3.0%是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施行以來僅高於2020年2.3%的第二低增速,顯現中國經濟復甦仍欠缺應有的動源。

中國經濟增長的跌宕起伏固然有外在環境造成外需減弱的影響,而中國疫情的管控對生產、流通、消費的衝擊使經濟難以正常運行。去年3月,傳播力極強的變種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在中國擴散,多省爆發大規模感染,政府採取封控措施,疫情嚴重的上海於3月中起陸續停工停課,全市形同封城長達兩個月。金融機構運作及企業生產大受影響,海空港口供應鏈大亂,導致第二季度經濟僅增0.4%,為2020年首季疫情以來最差,反映從嚴防疫政策使經濟付出慘重的代價。

再以就業形勢而論,「穩就業」、「保居民就業」列於「六穩」、「六保」調控之首,然而中國經濟增長仍處下行之際,就業問題可能引發潛在的社會經濟問題。去年全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全年預期目標。但若依全年的發展趨勢來看,2022年前三季,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6%,較全年控制在5.5%預期目標高0.1個百分點,其中,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曾高達6.1%,後逐月有所下降,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比8月份上升0.2個百分點。10月份為5.5%,11月份受疫情大面積反彈,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影響,就業壓力有所上升,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7%,比10月份上升0.2個百分點。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比11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對於每年有將近1,600萬人的新成長勞動力,在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中國的就業問題確實面臨沈重的壓力。

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議的政策意涵

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適時為中國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提出緩解的發展策略和方案,包括「經濟新常態」的界定(2014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2015年)、「五大發展理念」的確立(2015年)、「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六穩」、「六保」宏觀調控政策的採行(2019年),以及「雙循環」發展策略的推動(2020年)。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防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等八項重點任務。這些發展策略均納入中共「廿大」報告中,成為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在此一基礎上,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七項重點工作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很顯然的,這些工作任務是要具體落實2014年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種種經濟發展理念和政策。

誠然,過去三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確實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對於當前的社會經濟形勢,中國認為,「2022年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品質穩步提高。同時也要看到,國際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國內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較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項工作任務為:著力於擴大內需,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在此一政策方針下,今(2023)年中國經濟政策除持續強調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防範重大金融風險外,還將具有如下的特點:

第一、在宏觀經濟調控上,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而「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是宏觀調控的優先順序和重點,「穩增長」的優先序列置於先頭的位置。

第二、「擴大內需」是經濟政策的主軸。去年12月14日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而近期擴大內需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同時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

第三、政策措施的擬具和執行必須做好六個統籌,亦即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統籌當前和長遠。

第四、針對近年來有關「國進民退」的疑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經濟發展」),「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因此將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加以落實。

三、以擴大內需戰略提振經濟景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並且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此一發展戰略對培育經濟增長動能確實有實際的需要,同時也符合「雙循環」發展策略的精神。

中共「廿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質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基於此一政策方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要求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期能藉擴大國內需求,形成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以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2022-2035)》基本上是依據「廿大」報告和「十四五」規劃方針而擬具,有其實際的切合性和可行性,其政策思維的考量為:

首先,從內部環境來看,中國人口規模的峰值可能提前出現甚至有可能已經出現。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跌破1,00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年來首次由正轉負,全中國總人口較2021年減少85萬人。人口規模是影響消費和投資需求的重要變量,為了減緩人口規模下滑對消費需求的不利影響,必須通過提高人均消費支出來掌握消費支出總量的變化。

其次,從國際環境來看,長期以來尤其最近三年中國對外需求的依賴較多,但近期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漸下滑,而未來世界經濟可能陷入長期低迷,此一形勢的發展中國必須改變經濟發展策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才能保障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第三,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時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和相關改革相結合。從擴大消費的角度來看,必須保障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除了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之外,重要的舉措便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由此帶來的影響就是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擴大,有利於居民消費規模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升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擴大消費的具體措施是要求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除消費外,增加投資一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推力,也是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關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同時要求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薄弱環節)項目建設。

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已迫在眉睫

2018-2019年美中貿易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並在全球蔓延,2021年以來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遏制和打壓,以及2022年2月俄烏戰爭的爆發,導致全球貿易受阻,世界經濟衰微,甚至引發全球產業鏈斷鏈危機,「突然」增強了歐美國家對商品供應的危機感,同時也引發世界各國對能源供應安全的顧慮與擔憂,全球主要國家愈加關切供應鏈安全問題。「去俄油氣」和「去中國商品化」正在衝擊全球貿易版圖,部分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正快速增強,並逐漸形成新的產業鏈體系。

對中國而言,美中貿易戰和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遏制,突顯了產業和科技核心技術落後西方先進國家,並因而受制於人的體制機制缺失。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並因應產業科技發展落後的問題,2020年中國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發展策略。2020年12月16-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提出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兩項便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八項重點任務之首,便是要求科技自立自強。「廿大」報告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目標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便是發展的重點,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近年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但產業鏈供應鏈發展不平衡的情況較為突出,不同產業在發展速度、發展階段和現代化水平上有明顯差異,以致如何在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由龍頭企業帶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相互支撐,以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是關鍵所在。同時,由於西方先進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遏制中國製造業發展,在某些設備、零部件與材料、軟件等領域卡中國的脖子,這對中國期望在重大技術裝備、核心零部件等關係到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發展,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積極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策略,將造成相當的挑戰。

去年12月中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工作,主要針對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合資源加以突破,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加快規劃建設新能源體系,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以及抓住全球產業結構佈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開闢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