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華府交心的東京難改善中日關係
向華府交心的東京難改善中日關係
岸田文雄主政後,經濟缺乏建樹,但在外交及安保上動作頻頻,除2022年底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構成的「防衛三文件」,日本第12次成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會員國中次數最多,且不僅在1月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亦是「七國集團」(G7)的輪值東道主,5月將在廣島舉行「G7峰會」。
在開年之際,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外相林芳正、防相濱田靖一相繼出訪美、英、法等G7成員國,美東時間13日上午與美國拜登在白宮會談,此為岸田任上首度造訪白宮。岸田試圖展現外交手腕,挽回國內民意的支持,並提高在國際政治中的存在感,與英、美、法鼎足而立,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
「G7廣島峰會」為「岸田外交」最重要的舞台,岸田首相以出訪G7成員中的法、義、英、加、美為起手式,而此將成為加強防衛力、新資本主義及為實現去碳化社會的「綠色轉型」(GX)等岸田施政重點的外交佈局。
此外,G7峰會將對俄烏衝突及中國帶來的挑戰凝聚共同主張,確立堅守基於法治之國際秩序的基本立場。此行的重頭戲無疑是13日登場的美日峰會,但在英國與蘇納克(Rishi Sunak)首相簽署日、英防衛合作的《相互准入協定》(RAA)亦為看點。
岸田在上台之初的去年1月即與時任澳洲總理的莫里森(Scott Morrison)簽訂日、澳RAA,消除雙方在彼此領土舉行聯合軍事演訓的障礙,此亦是1960年「美日同盟」啟動後,日本首度同意美國之外的他國軍隊進駐日本的協定。繼澳洲後,日本與英國締結RAA,將防衛合作擴及北約成員,同時完成與「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的結盟拼圖,日本形式上雖未加入AUKUS,但實質與之建立緊密的安保合作。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將日、英RAA稱為1902年的「日英同盟」以來兩國最重要的防務協定,此為百年來日本安保的劃時代大事。岸田正致力於建構美日同盟之外的多元化安全關係,以因應中國及北韓帶給日本安全上挑戰。日本將與英國及義大利共同推動「全球空戰計畫」,研發第六代匿蹤戰機,此為日本首度與美國以外的國家進行防衛裝備合作。
日本媒體認為,日、英RAA旨在應對中國崛起。北京對此瞭然於胸,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1日記者會上表示,有關國家開展防務合作應當有利於增進各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與合作,不應製造假想敵,更不應將集團對抗的舊思維引入到亞太地區。
《讀賣新聞》去年11月民調結果顯示,81%日本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日本構成軍事威脅,更有68%人支持日本增強防衛力,但弔詭的是信任美國的日本受訪者則僅44%,多數日本國民對美日同盟是否足以提供日本安全保證,抱持疑慮。
岸田外訪的壓軸是「拜岸會」,重視盟國及國際協調路線的美國總統拜登雖將以中國的挑戰為念,與日本強化戰略安全合作,確保「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美、日外交與國防部長「2+2」會談,決議大幅增加在日本的反艦飛彈部署,以有效嚇阻中國,但日本仍將擴大結盟,以防「川普主義」班師回朝,損及日本安全利益。
岸田在元旦發表「新年感言」,雖未重提去歲的「修憲」,但在「安保三文件」修訂,重新定義「專守防衛」後,憲法中的和平主義或將與日本安全戰略漸行漸遠。近代的東亞歷史雖未必重演,惟日本的安保政策轉向,勢將牽動中日關係,對印太地區的未來而言,禍福難料。
岸田訪美向拜登說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三文件」,承諾逐年拉高防衛預算,在2027年達到日本國民總生產(GDP)2%,與「北約」的歐洲夥伴看齊,滿足美國的期待。拜登對此表示歡迎,稱「此是歷史性的」,並承諾協助日本建立摧毀他國領疆域內的飛彈基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拜登背書岸田的防衛政策,強調將完全履行對日防衛相關責任。
在新的美日同盟框架下,日本將改變目前以攔截飛彈為主的「總合飛彈防空」,轉型為美軍正推動的「整合防空反飛彈」策略。此外,美日同盟將進一步擴大,將「太空」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以因應中國在衛星發展上取得的快速進展。美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太空事態「構成明顯的挑戰」,即對美、日任何一方的攻擊,將被視為對雙方的攻擊。在「拜岸會」上,美、日將共同在太空及先進科技領域合作,簽署《美日太空合作框架協議》。
針對台海問題,美、日認為中國正在台海建立「新常態」,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日及盟友面對的最大戰略挑戰」。「美日同盟」升級,直指中國「試圖為自身利益而改變國際秩序」。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日回應表示,「美、日開展雙邊軍事合作應確保不損害第三方利益,不損害地區和平穩定」。但美、日聯手對抗中儼然成形,北京心知肚明。
在「拜岸會」後的「聯合聲明」中,東京決定購買數百枚美國「戰斧」巡航導彈,此為過去日本防衛裝備所未見,自衛隊將走上攻擊型的武裝力量,為美國承擔「矛」的角色。今後,「專守防衛」契合與否,不再是日本防衛政策爭論的焦點,揚棄「專守防衛」,美軍與自衛隊加速一體化,共同分擔維持對中國的威懾力為既定方向。
自衛隊成為美國在印太區域應對中國軍事挑戰的勁旅,使日本成為「台灣有事」時的前線,尤其是琉球(沖繩)所在的西南群島基地化將升高致琉球島民被捲入戰爭的風險,琉球人燃起三萬島民為日本犧牲之「琉球戰役」的歷史記憶。琉球人不願重蹈歷史覆轍,美、日如何說服琉球人,政治難度不小。 中日關係難改善 拜登矢言「將讓美日同盟變得現代化」。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表示,「日本正加緊行動,跟美國步調一致」,此相當程度肇因於中國崛起給美歐陣營帶來的挑戰,及日益惡化的台海局勢。「拜岸會」重申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再度強調此為「維繫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無可或缺的要素」。
除「拜岸會」,岸田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以《日本在歷史轉折點上的決斷》發表演說,將徹底強化防衛力定位為「美日同盟歷史上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岸田外交」對美日同盟的改變遠甚於「安倍外交」,對素來「友中」之「宏池會」掌門人岸田領政日本,或超乎北京的預期。
岸田在華府的演講中仍重申對中外交將言所當言,要求北京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同時努力推進構建「具有建設性的穩定的關係」。顯然,岸田仍希望訪美後,與中國再續高級別對話,但不無可能將「對話」當成「緩兵之計」,爭取強化美日同盟與自衛隊由「盾」轉型為「矛」的時間與空間。
一旦北京失去中日關係改善的動因,岸田想實現建設性及穩定的中日關係,無異緣木求魚。若中日關係失速惡化,東亞和平將無以為繼,安倍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亦即美日同盟有事」,結果到底是台灣有事?日本有事?還是美國有事?抑真的美日同盟有事?謎底才真正揭曉。
走出「專守防衛」的日本能否有效「事前嚇阻」中國,充滿不確定性,但卻可能助勢中、美對抗升高,雙方失去跳脫「修昔底德陷阱」的機會。如此將使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台海兵推成為現實的印太場景,屆時不論勝負誰屬,美、日暗中支持的台獨必是最大的輸家,連帶的琉球人也可能又一次遭到一定的苦難,屆時不管美日同盟是否「堅若磐石」,惡果當然首先由日本承擔。
2023年是《中日友好和平條約》簽訂45週年,1978年8月12日,大陸外交部長黃華與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簽署和約。同年10月22日,鄧小平訪日,見證條約批准書交換,和約生效,中、日走完1972年9月建交的最後一里路。
但中、日是否就此步上友好,答案應為否定,和約不僅未能使雙方走出侵華戰爭的歷史,更無助在東亞海域爭端上找到解方,中、日民間相互印象不斷趨於負面。根據日本「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發佈在2021年進行的輿論調查結果,66.1%的中國受訪者回答對日本的印象「不好」,較前一年增加13.2%,此為2013年安倍首相致力改善中日關係以來,時隔八年再度出現惡化,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受訪者占比更高達90.9%,較前次年調查上升1.2%,對中負面印象連續兩年升高。
造成中、日印象惡化的主因,中國過半受訪者選擇「日本對侵略中國的歷史未真誠地道歉及反省」與「釣魚台國有化」,日本受訪者則圍繞在「釣島爭端」、「中國在南海採取的強硬行動」、「中國有悖於國際規則的行為」、「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與「中國軍事力量日益增強及不透明」等因素。民調結果足證「歷史問題」及地緣政治矛盾為中日關係改善難以獲得雙方民意支持之所在。
2022年,中、日雖藉建交50週年營造關係和緩氣氛,並在泰國曼谷的APEC領袖非正式會談前舉行「習岸會」,恢復中斷三年的「首腦外交」,但去年12月中,日本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件」,將中國列為日本安保「前所未有的最大挑戰」,中日關係再度蒙上陰影。
在推遲原定去年底訪中的林芳正外相行程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與日本公明黨協調暫緩此前力爭1月實現的執政聯盟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訪中。林芳正與山口的訪中計畫接連生變,表面的理由是新冠疫情,但背後突顯雙邊關係再度冷卻,中、日能否再續「首腦外交」出現變數。公明黨與中共素來關係良好,山口是日本友中的重要力量,支持進一步推進中日合作,但「岸田外交」向美傾斜,雙方認為訪中條件並不完備。
中、日建交半世紀之際,習近平與岸田互以「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及「建設性穩定的日中關係」定位未來的雙邊關係,安倍晉三2006年所倡議的「戰略互惠關係」悄然消失,日本僅能在「新時代」摸索「穩定的日中關係」。45年前的和約所楬櫫之「友好」雖不復存在,中日關係卻須在「歷史」與「現實」的糾葛中,勉力維持「和平」。
林芳正與山口訪中受挫不意味中、日對話中斷,展望今年的中日關係,應是在風雨中前行,拉住彼此,避免拜登在亞洲大陸東邊複製澤連斯基,挑起另一場代理人戰爭。◆
社論
中國與世界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連載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