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袁崇煥」,來了「洪承疇」?

評陳建仁組閣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幾經長考,反覆折騰,蔡英文終於在春節年假期間宣布由前副總統陳建仁為新任行政院長,接替蘇貞昌,籌組新閣,並於1月31日正式交接上任,民進黨大內宣美其名曰「新人新政」、「開創新局」,實則社會一般公認應是民進黨在2022年慘敗後的「收拾殘局」,並不是什麼太光彩的改組,尤其在駕駛沒有撤換的情形下,更像是一部發生大事故之後修補拼裝的舊車再出發,並未予人太多的期待。

蘇貞昌戀棧權位兩辭閣揆

這次內閣改組有幾點特色值得一述:

一是蘇貞昌在去(2022)年11月26日地方選舉民進黨慘敗後立即對外宣佈請辭,獲蔡英文慰留,今年1月19日立院三讀通過今(2023)年度總預算案後再度請辭,兩個月內連辭兩次,憲政史上並無前例,顯示蘇並非真心辭職,尚存戀棧不捨權位之心,蓋第一次若是辭意甚堅,則何必接受慰留?第二次請辭,則是以退為進,仍企盼蔡能再度慰留,最終還是迫於形勢,不能不走,留下難堪背影。

二是蔡英文首鼠兩端,猶豫難決,對蘇之請辭,先是在慘敗之後方寸大亂,為政局安定考慮,欲拒還迎,不得不予以慰留,後則凜於民意沸騰,輿論撻伐,蔡政府支持度大幅滑落,不得不棄車保帥,意圖以大幅改組來重建政府威信,免淪為「跛腳」總統,以至台灣幾有兩個月呈無政府狀態,也是憲政史上罕見。

三是繼任人選難產,本來第一屬意鄭文燦接班,鄭卻陷入「論文門」風波,第二屬意陳建仁出來救援,他卻又意興闌珊,其他人選又各有難處,不得不放棄,例如蘇嘉全雖資歷豐富,卻仍未能擺脫族弟蘇震清受賄陰影,顧立雄有強烈企圖心,卻嫌政治份量不足,壓不住陣腳,陳菊雖有大姐大氣勢,卻礙於身體健康因素,無意出山,足見蔡雖已執政近七年,一時仍難覓曾國藩所言足以「辦大事的替手」,民進黨治國人才仍嫌不足。

陳建仁被綁鴨子上架

至於陳建仁最終出線,應允組閣的關鍵,應是形勢使然,陳以大局為重,不得不被綁鴨子上架,說明蔡政府在九合一慘敗之後,確已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窘境,黨內多有避禍自保者。而陳建仁此番臨危授命,能否力挽狂瀾,進而扭轉蔡政府之頹勢,則更為政壇所關切。

先從蘇貞昌在二度請辭前所說的「袁崇煥不死,清兵不會入關」一語談起。

蘇貞昌自比明末冤死的名將薊遼總督袁崇煥,雖有點引喻失義,比擬不倫,卻顯示他的歷史知識有一定水平,環顧現今台灣藍綠高層政治人物中,知道有袁崇煥這號人物者,可能還不到一半,在「去中國化」教育中成長的年輕一輩,甚至可能連十分之一都不知曉。

有論者謔指蘇所稱「清兵」是指賴清德,因其名字中有一「清」字,這應是故意在酸他,筆者推估,如按蘇之語氣與政治邏輯,「清兵」應有兩個意涵,一是指在野的國民黨,二是指對岸的中共政權。亦即暗示蔡英文,不要輕易更換閣揆,否則國民黨或中共就隨時會進來,其中以第一指涉可能性較大。

蘇貞昌大意是說這四年來,若非他擔任行政院長,頂住內外壓力,蔡政府可能早就撐不住了,早為國民黨所取代了,所以蔡不應把他拉下。此為極其無格的戀棧辯詞。實則蘇乃四年來最高行政首長,自應為施政成敗負全責,若是政績輝煌,民意支持度很高,焉有九合一之慘敗?他自比袁崇煥,實在玷污了這位千古名將。

若說蔡是主要決策者,重大國政方針都是出自蔡的手中,但在執行過程中,行政院絕對是關鍵,至少是錯誤決策的共犯結構。

以過去幾年防疫措施為例,扶持國家生技產業自是重大經濟政策,但蔡應不致於對特定生技公司有所偏愛,而蘇內閣卻對高端疫苗情有獨鍾,主其事者若無弊端或與高端有利益勾聯,其誰能信?蘇貞昌自應對防疫措施與疫苗政策的失敗負起責任,不能全推到蔡身上。

再者,四年來蘇表露在外的未能體恤民情、霸道專橫行事風格,以及公然咆哮國會殿堂、不尊重在野國會議員等作為,更是其施政滿意度低落的主因,也與他人無涉。

臉上貼金「清兵不會入關」

可以說,蘇主持行政院,對蔡政權而言,苦勞是有,功勞則談不上,蘇貞昌自詡任內「清兵不會入關」,誠然是自我臉上貼金。

至於若是指涉對岸中共政權,那蘇貞昌就更誇大其詞了。

首先,國防軍事、外交、兩岸政策,權在蔡總統,蘇院長只是執行者,如今台灣甘為美帝強權的棋子,兩岸陷入兵凶戰危,台灣人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之慮,責任絕對在蔡一人身上,確與蘇無涉,蘇自不必刻意攬責。蘇要修正理念措詞者,僅是要收回以掃帚就足可抗中的癡人之語而已。

其次,蘇主政四年來,中共並未真正興兵動武,頂多只是軍機常態性繞台、加強懾台鎮獨威力而已,這也不是蘇的責任,他又何必危言聳聽,說是清兵入關呢?

最重要的是,當年清兵會不會入關,確與袁崇煥在不在有關,但今日若對岸真的要動手,不只是蘇,整個台灣也絕對擋不住,這和換不換掉行政院長又有何關係呢?蘇貞昌以今喻古,未免太自我膨脹了。

因而,今日民進黨政府面臨的危局,絕非蘇個人所須負責,他的地位也沒那麼重要,必須負全責的關鍵都在蔡英文一人身上。

骨牌效應到2024年大選

如今陳建仁內閣已正式成立,開始施政,各界關注焦點都集中在陳建仁有無能耐撐起大局?是否真如他所意在言外的要看好戲,亦即「殺了袁崇煥,是否清兵就入關了」呢?

基本上,筆者和大多數論者觀點差不多,並不看好陳內閣在蔡所僅剩一年三個月任期能有多大作為,一般咸認陳性格溫弱,行政歷練不足,對內壓不住陣腳,對外無法抗衡在野黨批判攻擊,筆者則從當前台灣政局大勢觀察,去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對民進黨而言,猶如第一張倒下的骨牌,以後直到2024年立委和總統大選,都會連續倒下,直到徹底丟掉政權,再度政黨輪替為止,藍營所擔心的「積小勝為大敗」、重蹈2020年歷史覆轍的顧慮應不致發生。

當然,這必須以國民黨不犯2020年大選的大錯為前題,有關藍營在2024年選舉的提名佈局和選戰策略,筆者自當另為文論述之。

應該說,這是台灣民意大勢所趨,大勢則沛然莫之能禦,情勢如同國民黨馬政權在2014年地方選舉慘敗之後的政局,應已預告民進黨勢必非於2024年後交出政權不可,已無關乎內閣調整與否或新任閣揆能力高下的問題了。因之當今蔡政權的陳建仁內閣,就像八年前馬政權的毛治國內閣一樣,即使諸葛再世,應也是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了。

蔡英文煞有其事指示新閣上任後要完成四大政治任務,完全是徒託空言,只是維持表面的權力猶在、向外宣示尚未跛腳而已,陳建仁回應以「溫暖韌性」內閣,誓言全力以赴,也全都是文青式政治語言,搞搞大外宣、自我鼓勵安慰而已。

迎來更多洪承疇之流人物

筆者尚有一較為深沈的擔憂與遠慮,面對中共越來越強大的鎮懾,兩岸大局丕變之日恐越來越近,屆時不論藍綠政客恐都要對未來出路多所規劃,則參照明末史例,除去袁崇煥之後,崇禎恐要迎來更多洪承疇之流的政治人物,這才是台灣人所要密切關切者。

考諸史實,崇禎殺了袁崇煥之後,陸續任命多人出任薊遼總督,以禦後金。崇禎12年(1639年)調兵部尚書洪承疇督師薊遼,鎮守山海關防線,兩年後(1641年)洪於松錦之戰兵敗被俘,降於皇太極,反為大清政權效力,為入關後的統一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積功為有清一朝授予大學士的首位漢人,康熙四年(1665年)病逝,享年71歲,諡號文襄。

陳建仁之後,台灣是否會有洪承疇型人物出現,或可拭目以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