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統是不可以斷裂的

國文教育中的古文是國族安身立命的經典

潘朝陽
(台灣師大地理系、東亞學系榮退教授)


國民教育中的國文教學有兩大主旨,一是語文,這方面是培育學生的中文之表達,包括他的說國語、寫漢字、閱讀中文等基本的能力;另一則是經典,這方面是培育學生的基本中國文化、義理、思想和文藝等素養。

在國民教育的幼教而至初中、高中階段的國文教育是把中文語文之教和中華經典之教綜合在一起來設計教材並且推展教學的。兩者皆依據學生學齡階段,由淺入深、由狹拓廣。到大學階段,則國文教育及其學術研究就有所分門別類,語文領域,是由華語文系所(漢語系所)擔當,而經典領域,則由中文系所(因文系所)擔當。所以在海峽兩岸的許多大學,是華語文系和中文系各自獨立而並存發展的。譬如台灣師大同時有國文系和華語文系,兩者在台灣的相關系所,都是名列前端,此兩系,前者課程裡是傳統的「經史子集」或「詞章、義理、訓詁、考據」之學再加上新文學藝術創作之學;後者則純粹是語言學語法學的華語之教育,培養能善於說、聽、寫中文漢語的人才。

語與文是人文、知識的載體,它是操作和工具的層面,但就國族而言,其主體不能止於這層內容和結構,而必須有其所以存在的意義主體,這領域和內容之教,就不是語言、文字而已,而是義理和信仰的經典。

世界各國家民族皆有其經典教育,譬如歐洲人有基督教聖經之教、猶太人有猶太教經典之教、穆斯林有伊斯蘭古蘭經之教、印度人有婆羅門宗教經典之教、日本人有神道經典之教等。中國人亦不例外。經典教育就是各民族的常道之教育,是關係該民族生存、發展的最主要精神意志。

我國的國文教育之中的古文(包括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是教本之中的經典,它擔負國族的常道教化,關係我國的國族意志、心性和思想的養成。古文經典教育,並非現在才有,在中國從孔子推展平民教育就已開始,那個古典時代,教育培養儒士君子的內容是《詩》、《書》、《禮》、《樂》,孔孟荀最多引用而教育弟子並且教誨貴族的教材就是《詩》、《書》和《禮》。孔子晚年「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於是建構了《六經》,到漢朝,中央的太學以及地方教育基本上就以《六經》為其主軸。

《六經》之教的功效正是培養華夏民族的「道統」、「文統」的基本信念,中國人若無《六經》涵養,就不會是中國人,當然世界上也不會有華夏中國。

此種經典教學隨時代之發展演進,遂為「經史子集」的國學教化。以《六經》為主軸而輔翼以諸子、百家、史冊和文學、藝術之教學。

此處加以舉例,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出自《管子》,此是道德之教;又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是李白的詩,是文學心靈之涵養。德操與人文都是國民必須的修為。

這個常道經典教育,從宋元明清近千年來皆是如此,中華民國之台灣與大陸莫不如此,文化道統是不可以斷裂的。民進黨政權倒行逆施厲行去中國化的台獨文史地和公民教育,它將國文課弱化削減為單純的華語教學,在課綱中大量減去了須有的古文篇章,這種淺層的語言課,使國人既無中華常道,也無其他人文精神之素養,近年台灣人民已陷入人格虛無,心靈蒼白,愈趨嚴重。

中華民國必須推倒這個仇恨華夏經典和義理的非中國人的台獨民進黨,必須立即恢復國文教育常規,中華民國才能有剛健溫和敦厚之國格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