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人民有同樣的人權

談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本前題

花俊雄
(旅美政治評論家)


新一輪巴以衝突仍在持續升溫,使全世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如何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長達75年的衝突上。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出路在於落實「兩國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

1947年聯大通過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阿拉伯人國家和猶太人國家,並建立一個包括耶路撒冷和伯利恆的國際區。按照聯合國分治計劃,佔人口三分之一的猶太人獲得55%的巴勒斯坦領土,以容納未來移民,佔人口三分之二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獲得45%的領土。

猶太領導人接受了這一計劃,但阿拉伯國家以其領土劃分不公平加以拒絕,導致了1948年的阿以戰爭,結果是以色列建國和約7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離失所,引發了巴勒斯坦難民危機。直到現在,他們的子女和孫輩,都在加沙、西岸、黎巴嫩、約旦、埃及及敘利亞的難民營裡。這就是巴勒斯坦問題的誕生。

1949年以色列、埃及、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簽署停戰協議時,以色列已經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78%的領土。此後,阿拉伯世界持續呼籲「解放巴勒斯坦」,否定以色列建國的合法性,但經歷多次戰敗及泛阿拉伯民族主義退潮,特別是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巴勒斯坦議題聲勢不再,不僅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力度下降,全球的關注也持續下滑。

在此背景下,巴勒斯坦領導層的立場在1970年代開始轉向,接受了與以色列並肩立國的想法。「兩國方案」的外交進程與國際努力日漸清晰,其規劃主要是以1967年雙方邊界、聯合國安理會第242號決議為基礎,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比鄰而處。這一規劃自1970年代中期起,便在聯合國大會上連年獲得壓倒性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簡稱巴解)也從原本的強烈抨擊,轉為「願意在臨時基礎上接受『兩國方案』。」

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

1993年巴以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開啟了「以土地換和平」的中東和平進程。雙方都接受「兩國方案」為實現巴以和平的重要原則。但在具體實施方面存在幾個障礙。主要障礙之一是西岸的以色列定居點問題。自1967年佔領該領土以來,以色列在西岸建立了約230個定居點。聯合國安理會屢次重申,這些定居點公然違反了國際法,因此,這些定居點沒有法律效力。多年來,定居點問題一直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緊張局勢的主要來源。雖然巴勒斯坦人認為定居點是建立一個可行的巴勒斯坦國的障礙,但以色列人認為他們有權在他們祖先的土地上建造家園。

另一障礙圍繞著耶路撒冷問題。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聲稱耶路撒冷是他們的首都,這是衝突中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這座城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這使它成為雙方高度象徵性和情緒化的問題。

在邊界、安全安排和巴勒斯坦難民地位等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多年來,這些問題已經在多次和平談判中討論過,但仍未得到解決。

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控制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之間的分歧,使得建立一個統一的巴勒斯坦國的前景變得更加複雜。

美國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

此外,美國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加速了「兩國方案」的崩潰。出於在中東培植代理人的戰略需求、國內親以遊說團體勢力強大等因素,即便以色列自1967年便以定居點持續蠶食巴勒斯坦領土,美國都未阻止,也沒有迫使以色列為和平做出任何讓步。久而久之,以色列也開始相信,自己能在不影響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採取任何政策。因此右翼的定居點立場愈加強硬,支持勢力也日益擴大。截至2023年初,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西岸定居點的定居者人數已超過72萬人,分布在176個定居點和186個前哨基地(定居點核心),其中86個為牧區和農業區。溫和派雖持續警告,過激政策可能影響美以關係,卻因現實不是如此發展,而漸漸失去了影響力。

如今,「定居者運動」在以色列政治中具有可觀影響力,任何政府要讓超過70萬定居者從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撤離,都必須付出極大的政治代價,這也就意味著重回1967年邊界幾無可能,2018年以色列通過的《民族國家法》,更是邁出了在法律上吞併西岸的步伐,意圖追認非法定居點的合法性。

「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

總之,定居點的擴張已經積重難返,撤離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再者,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血仇導致了以巴雙方和平陣營的崩潰,內塔尼亞胡政權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右的政府;巴解組織的領導威信則持續下降,民眾視國際承認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為「以色列維穩機器」,它的戰略並沒有阻止以色列進一步在約旦河西岸建立定居點,也沒有緩解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封鎖和壓迫。因此,它的和解姿態並沒有贏得巴勒斯坦人的支持。而哈馬斯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並在約旦河西岸直至地中海的原巴勒斯坦領土建立伊斯蘭神權國家的激進路線,卻深得巴勒斯坦人特別是穆斯林的擁護。這就使和平進程的談判寸步難行。

在這種情況下,由以色列「一國統治」的現實也逐漸鞏固。截至2023年,約旦河西岸的土地面積有9.3%為定居點、20%為軍事禁區、20%被以色列宣佈為「國家土地」、9.4%位於隔離牆與1967年的邊界間,總共有約60%的地區處於以色列控制下,導致近300萬名巴勒斯坦人生活在A區與B區(約佔約旦河西岸面積的40%)中支離破碎的「飛地」上;加沙地帶雖於2006年哈馬斯在選舉中獲勝為哈馬斯統治,卻也同時被以色列嚴格封鎖,且哈馬斯無法控制加沙地帶的海岸線、領空與邊界,讓230萬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缺乏水、電、藥品的擁擠環境裡,其情況之惡劣一直被人權組織和聯合國專家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

從政治現實的角度來看,在約旦河和地中海之間的原巴勒斯坦地區,其實只存在一個國家,名字叫做以色列。那麼問題不在於是否存在單一國家,而在於它應該是什麼樣的國家。它是否會事實上的種族隔離,剝奪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權利?或者它是一個承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法律上平等的國家?後者應該是巴勒斯坦人的目標,美國人和以色列人也應該擁抱它。但首先他們必須認識到,現狀最終將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分割土地也永遠行不通--前進的唯一道路是承認兩族人民都是人。

年輕巴勒斯坦人有不同訴求

在約旦河和地中海之間有1,300萬居民,他們都在以色列國的控制下。其中約一半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其中約300萬人生活在軍事佔領下,他們無權對統治他們的政府進行投票,約200萬人生活在以色列,由於以色列的猶太國家地位而受到基於身分的歧視,成為二等公民。另有200多萬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激進組織哈馬斯統治的加沙地帶:以色列封鎖下的露天監獄圍牆與世隔絕。

以色列很快就會發現巴勒斯坦人要求保護公民權利的呼聲不容忽視。

儘管巴勒斯坦人沒有選擇他們現在所處的一國現實,但他們被迫嘗試以一種使他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方式塑造這一現實。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年輕人對獲得基本權利、自由和生活水平更感興趣,而不是他們長輩長久以來所珍視的建國夢想--特別是這個國家名義上的且不可持續的話。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巴勒斯坦活動家越來越注重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文書獲得法律保護。這些保護不太可能輕易實現,甚至不可能和平實現。巴勒斯坦人的平等可能永遠不會被堅持國家宗教和種族純潔性的以色列極右翼接受。但生活在以色列控制地區的巴勒斯坦人口的龐大規模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對平等和正義要求將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強烈。

保護公民權利呼聲不容忽視

根據2021年的統計,有超過73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要麼作為以色列公民,要麼作為西岸、加沙和東耶路撒冷的非公民--與近680萬以色列猶太人一起生活。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育率(在西岸每個婦女生4.3個小孩,在加沙每個婦女生4.5個小孩)遠遠超過以色列猶太人平均每個婦女生3.1個小孩。即使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明顯是少數,平等權利也將是道義上的當務之急。但人口統計數據表明,以色列很快就會發現巴勒斯坦人要求保護公民權利的呼聲不容忽視。

巴勒斯坦領導人應向國際社會提供兩種選擇:要麼提出一個可靠的計劃,在現實和短時間內實現兩國解決方案,或者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人在一個民主國家內爭取平等的鬥爭。儘管兩國解決方案看來已難實行,但巴勒斯坦領導人最好不要公開完全放棄它。在尋找替代方案時,他們應該繼續倡導兩國解決方案,儘管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人認為這種倡導注定失敗,但他們不能承擔最終失敗的責任。

與此同時,拜登和其他世界領導人不能再讓理論性的兩國解決方案蒙蔽雙眼,看不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系統性鎮壓。認識到這一現實,並不意味著立即放棄兩國解決方案的所有努力,如此巨大的政策轉變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但美國政策制定者必須明確拒絕無限制的佔領。

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可能會面臨來自本國公民越來越大的壓力:馬里蘭大學2018年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如果兩國解決方案被證明是不可能的,64%的美國人會選擇巴勒斯坦人完全平等,而不是以色列作為猶太國家繼續存在,即注重平等權利而不是解決方案的形式,比名義上堅持實現已不可能實現的結果更有可能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美國可帶頭設想新的和平道路

國際社會如何幫助確保實現一國制又能滿足兩個族群願望又不會鞏固種族隔離?一些學術和二軌外交活動已經提出了單一國家的模式--從以色列肯定會拒絕的自由主義、一人一票模式,到像比利時那樣的兩國聯邦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不同種族群體分享權力,同時保持一定程度的政治自治。無論哪種方式,許多巴勒斯坦人都害怕成為以色列公民,擔心他們永遠不會在猶太國家內享有平等的權利。他們認為,以色列需要發展為一個世俗國家,保護所有公民的權利,無論其宗教或出身如何。

目前看到的解決方案都不是理想的,但聯合國迫切需要就替代方案展開認真的辯論,並將討論集中在平等權利上。聯合國大會決議承認需要採取基於權利的方法來解決衝突,這將為巴勒斯坦人要求尊嚴的呼籲提供重要的道義支持。它還將為討論兩國解決方案的替代方案打開大門。

巴勒斯坦人最基本的生存權

10月7日哈馬斯發動的突襲,被稱為「第三次大起義」,它固然喚醒阿拉伯世界,認識到阿拉伯與以色列的和平進程是無法繞過巴勒斯坦問題的,但它對兩國解決方案的進程並無裨益。國際社會這些年來只會抱著陳年口號空談「兩國方案」,讓巴以衝突走到了今日境地。而真正對衝突雙方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對於困局的解決毫無誠意:美國極盡虛偽,一面縱容以色列擴大定居點,一面表示自己支持「兩國方案」,既要政治正確,又要政治利益;伊朗也不遑多讓,表面上高舉「支持巴勒斯坦」的大義旗幟,不斷協助哈馬斯武裝,其實用意就與當初培植黎巴嫩真主黨相差無幾,目的是為伊朗在中東的地緣利益服務,擴大其在各衝突熱點的影響力,形成伊朗滲透的既成事實,而非解決衝突。

最終,在大國政治的棋盤上,各方面對巴勒斯坦問題只見政治、地緣、軍事利益,而無務實解決的誠意,也就導致衝突的持續,從「兩國方案」到一國現實,巴以雙方已走過75年 ,而在下一個50年,如果國際局勢仍是如此,巴勒斯坦人要爭取的,或許就不是建國這般遙遠的幻夢,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權與人身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