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的台灣執念還是台獨執念?
華府的台灣執念還是台獨執念?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但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的主要抓手。因此,台灣的命運讓美國決策者夜不能寐,一旦中國武力收台,美國勢將面對史上最嚴峻外交政策選擇之一。若放任不管,將對駐外美軍帶來新挑戰,損及美國信譽;若介入,將付出朝鮮戰爭以來首次直接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的代價。核武器和網路武器恐使局勢惡化,給美國本土帶來毀滅性打擊,對美國而言,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3-4月一期刊出評論文章,題為《台灣執念:美國的戰略不應取決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The Taiwan Fixation : American Strategy Shouldn't Hinge on an Unwinnable War)。文章作者詹妮弗‧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和斯蒂芬‧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認為,要麼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要麼眼睜睜地看著台灣「淪陷」,美國領導人需設法逃避這一可怕的決定,他們需要第三個選擇。
華盛頓必須制定一項計劃,使台灣當局能夠自衛,美國則可進行遠距離援助,這樣無論台海兩岸衝突如何結束,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可保持不變。這樣,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就可以不派遣軍隊保衛台灣,美國的基地或軍艦也不會受到攻擊。川普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使第三種選擇切實可行。
美國決策者也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沒有美國的直接軍事干預,台灣(實為台灣眼下搞台獨的當局,後簡稱當局)可能只能阻止「中國入侵」,而無法擊退。華盛頓不應明確其保衛台灣的承諾,而應保持模稜兩可的立場,淡化台灣落入北京手中對華盛頓的重要性。在國內,美國政界人士和分析人士應該坦率地談論與中國開戰的代價,並反駁美國的生存和繁榮取決於台灣政治地位的錯誤觀點。通過決定但有限地支持台灣的政策,美國可以避免捲入一場世界戰爭,同時阻止中國進行冒險的「入侵」--並在「入侵」發生時保護美國利益。
卡瓦納和沃特海姆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方維護台灣事實上的自治所帶來的好處,不足以抵消美中戰爭帶來的巨大人力和經濟損失。美國的切身利益在於阻止中國在亞洲取得無人能制的霸權。有了這樣的主導地位,中國就可以向西半球投放大規模軍事力量,或者切斷美國與亞洲充滿活力的經濟市場的聯繫。但控制台灣本身並不能使中國成為霸權國家。美國仍然能夠召集制衡聯盟,阻止中國在亞洲謀求政治和軍事霸權的任何潛在企圖。
如果軍事考慮不需要直接保衛台灣省,那麼經濟利益也不需要。美國也沒理由擔心,如果中國控制台灣,它將失去進入東亞寶貴市場的機會。即使中國控制台灣,全面封鎖交通對解放軍來說也是昂貴而耗時的,中國自己的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台灣對美國來說當然很重要--但還不足以成為與中國開戰的理由。美國政府需要制定一項新戰略,在不讓美國軍隊參與戰鬥的情況下支持台灣(當局)的防禦。台灣(當局)無法通過這種方式擊敗中國的「入侵」。中國可以輕易找到並摧毀大型資產,其規模大得多的軍事力量將壓倒任何在初始攻擊中倖存下來的系統,使台灣(當局)失去進攻火力或防禦能力。屆時,台灣(當局)的生存將完全取決於美國軍艦和飛機是否能迅速抵達並參與衝突--這對其來說是一場豪賭,對美國來說則是魔鬼的選擇。
和許多分析人士一樣,兩位作者同樣認為,台灣(當局)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是成為一隻「豪豬」,其精銳的防禦系統,可以挫敗侵略者吞併該島的企圖。憑藉這種不對稱拒止防禦,台灣(當局)的軍隊可以阻止中國迅速奪取該島,將解放軍拖入一場漫長而代價高昂的戰爭,為政治解決鋪平道路。
為了加大壓力,美國領導人應該公開表示,儘管美國對維持兩岸現狀有著持久的利益,並且根據《台灣關係法》有法律義務為台灣配備防禦性武器,但台灣對其自身的防禦負有主要責任。就美國而言,它必須盡其所能使台灣具備不對稱能力。台灣應儘可能自力更生,但美國可能仍需要有能力在中國封鎖或中國火力之下補充台灣(當局)的軍事儲備--而無需讓美國軍隊捲入衝突。華盛頓的最佳選擇是使用無人系統運輸軍事物資,因為即使解放軍向他們開火,美國也不會遭受人員傷亡,並可避免捲入衝突。
近年來,五角大樓將中國「入侵」台灣視為迫在眉睫的威脅。與此同時,文官領導人也比前幾十年更強烈表達了他們保衛台灣(當局)的承諾。這種做法有潛在的好處。但也增加了造成最壞結果的風險:中國被挑起戰爭,美國因為擔心信譽受到威脅被迫加入。為了避免這樣的災難,華盛頓應該改變策略。川普政府應該鼓勵該地區的國家(當局)做好自衛的準備,並應該發出信號,表明美國對台灣(當局)的軍事承諾更為溫和和模糊。美國不應該計劃與中國在台灣問題上開戰,而應該優先加強這些夥伴的自衛能力。通過幫助合作夥伴發展自己的不對稱防禦,並保護美國在遠離中國、防禦更完善的基地的軍事存在,美國既可阻止北京擴大衝突,也可防止中國在任何情況下實現地區霸權(包括如果它控制了台島)。
川普政府在兩岸問題上應採取比拜登政府更不具挑釁的公開立場。過去四年來,美國實際上淡化了「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長期以來讓華盛頓和北京得以掩蓋他們在台灣問題上的深刻分歧,避免衝突。根據該政策,美國承認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同意不挑戰這一立場,並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然而,在拜登政府執政的最初幾個月裡,美國國務院放鬆了對美台官員會晤的限制。兩位作者認為,川普政府還可以公開或私下做出新的保證,表示它尊重中國的紅線。美國可以宣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支持台灣獨立,除非台灣面臨北京發起的武裝攻擊。此外,華盛頓可以申明,它將接受任何以和平、非脅迫的方式並在台灣人民同意的情況下達成的解決兩岸分歧的方案,包括統一。
加強「一個中國」政策對美國也有好處。這樣做將向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和夥伴表明,台灣不是美國的首要關切,兩岸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將源於中國的「侵略」,而不是美國的挑釁。北京可能會得出結論,美國軍事干預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這種考慮可能也有好的一面:如果中國真的決定「入侵」台灣,那麼它相信自己可以阻止美軍介入,那麼一開始就沒有什麼動機瞄準美軍。
現實地說,即使台灣(當局)在軍事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也只能讓「入侵」行動緩慢、耗時長、代價高昂,而無法使強制統一成為不可能。即使台灣變成豪豬,中國有可能通過提高自身能力來應對,而不是冒險「入侵」。
自2019年以來,美國政界人士,尤其是國會政界人士,一直在推行一系列對抗性政策,營造出一種對華敵視的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下,總統和國會可能更傾向於拿起武器保衛台灣。正如政治學家埃文‧梅德羅斯(Evan Medeiros)所言,在國內形成有利於中美共存的共識「不僅是避免這兩個地緣政治對手發生衝突的有用條件,而且是關鍵條件」。 即使台灣脫離了美國控制……
兩位作者指出,在危機來臨前,政治領導人應就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展開坦誠的全國對話。美國人必須瞭解與中國發生衝突的真正代價: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國士兵的死亡、在絕望的情況下發射核武器的可能性、遠超2008年大衰退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嚴重破壞。政策制定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傳達潛在破壞的規模,因為與中國的戰爭與美國近幾十年來發動的相對規模較小且受控制的戰爭完全不同。
除了明確說明與中國開戰的代價外,美國官員還應在討論與中國競爭的必要性時,同樣突出強調與中國共存的必要性。未來幾年,尤其是如果北京的行為有所改善,美國決策者應採取「競爭性共存」作為美中關係的方針。通過這樣做,他們將傳達華盛頓願意建立穩定的互動模式、限制安全競爭並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意願。至少,政治領導人應避免對台灣問題過度危言聳聽。拜登政府抑制公眾對中國可能打算在哪一年發動「入侵」的猜測是正確的。川普政府應進一步阻止災難性思維,包括向公眾傳達,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控制,中國也不會對美國構成難以估量的更大挑戰。
兩位作者認為,台灣是一個距離中國大陸100英里的爭議島嶼。台灣對美國確實有價值,但如果美國決策者高估其重要性,他們就會犧牲現狀的安全,以換取一場毀滅性戰爭的永久風險。那將是一個無論多少軍事力量都無法糾正的錯誤。華盛頓不應出於恐懼或狂熱而浪費自己的優勢。無論台灣海峽發生什麼,美國都可以與盟友和夥伴一起維護一個開放和平衡的印度洋-太平洋--但它需要現在就做好準備。
兩位作者關於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第三種選擇,說穿了,就是為擺脫美國捲入台海戰爭,首先必須認識到美國不一定有勝算的把握,其次是必須估計到美國可能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為了保衛對美國不是首要關切的爭議島嶼是否值得。他們認為美國政界人士過度強調了台灣的重要性,其實,即使中國控制了台灣,對於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並不能產生任何重大的影響,因此,不值得為此犧牲數萬甚至是數十萬美國士兵的性命。充其量,美國可以在不傷及美國人生命的情況下,遠距離提供軍事援助。
美方既然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則保衛台灣就是中國人的首要任務 ,就像保衛華盛頓特區是美國人的首要任務一樣。美方要出兵保衛台灣,就跟中方要出兵保衛中國承認是美國一部分的華盛頓特區一樣,這樣簡單的道理,兩位作者不可能不明白,明白又要說中國「入侵」台灣,說台灣「淪陷」(無異說美國「入侵」華盛頓特區,華盛頓特區「淪陷」美國),只能說是霸權思維在美國政界之外,早已瀰漫學界了。◆
社論
歐洲何處去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