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這個唯我獨尊的總統的對華政策
評美國這個唯我獨尊的總統的對華政策
川普再次上台兩個多月來,對內大刀闊斧改革,美國教育部、國際開發署(USAID)、美國之音(VOA)等機構面臨裁撤。對外則是四面出擊,又是重啟關稅戰,又是揚言開疆拓土,近來更是強勢介入烏克蘭局勢,試圖兌現讓俄烏停火的競選承諾。總之,不甘寂寞的川普在重返權力中心後可謂風生水起,忙得不亦樂乎。在3月初的國會演講中,川普甚至洋洋得意地宣佈,「在43天內取得的成就比大多數政府在四年或八年內取得的成就還要多」。
然而,在國際輿論高度關注的中美關係議題上,川普至今沒有太大動作,似乎對華關係還沒有排到白宮議事日程的優先位置。目前來看,美國新政府對中國採取的是兩手策略。一方面,川普本人多次對華示好,並持續釋放中美元首即將舉行峰會的積極信號。另一方面,美國又以芬太尼問題為由連續對華加徵關稅,導致川普2.0時代的中美關係開局便出現波瀾。有美國媒體據此研判川普對華主打「微笑遏制」戰略,即「謀求在不公開敵對的情況下限制中國的影響力和實力」。
對此,中國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明確回應,「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幻想一邊對華打壓遏制,一邊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這種『兩面人』的做法不僅不利於雙邊關係的穩定,也無法建立起彼此的互信」。川普第二任期應認真思考王毅的講話,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發展方向,停止「兩面人」的做派。
一、川普持續對華示好
不同於2016年首次競選美國總統時多次對華出言不遜,甚至在當選後與蔡英文通話,踩踏一中紅線,2024年再度問鼎白宮時,川普的對華態度已有所收斂。雖然在各類場合照例就關稅等問題向中國發難,但總體上沒有特別出格的言論,尤其是再次當選後沒有重蹈「川蔡通話」的覆轍,表明他已從八年前那個橫衝直撞的政治素人「進化」了。
確定重返白宮後,川普更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向中國乃至習近平本人示好的機會。2024年12月,他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舉行新聞發佈會時說:「如果你想一想,中國和美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這很重要。」令全球輿論始料未及的是,川普過渡團隊還證實,不走尋常路的川普竟然破天荒地向習近平發出了赴美出席其第二任期就職典禮的邀請。要知道,除了習近平,收到邀請的只有義大利總理梅洛尼、阿根廷總統米萊等極少數與川普志同道合的外國領袖,連英法等傳統盟友的首腦都無緣親赴華盛頓觀禮。
雖然習近平沒有親自赴約,但在川普就職前夕的2025年1月17日,兩國元首還是通了電話。根據新華社的通稿,習近平祝賀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指出兩人都高度重視彼此互動,都希望中美關係在美國總統新任期有一個好的開始,願推動中美關係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進展。川普則感謝習近平的祝賀,表示很珍視同習近平的「偉大關係」,希望繼續保持對話溝通,期待儘快同習見面。川普還強調,「美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國家,應保持長久友好,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作為習近平的特別代表,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應邀出席了川普的就職典禮。在中美副元首會面時,萬斯請韓正轉達川普對習近平的誠摯問候,表示經貿關係對美中雙方都很重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影響,美方願同中方發展長久、富有成果的關係,加強雙方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對話合作,共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
川普再度上台後,利用其在輿論場上的優勢,多次釋放中美元首即將會晤的信號。據美國媒體披露,川普就職前後曾對執政團隊表示,他計畫未來訪問中國,日期越快越好,最好在上任100天之內。2月,川普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中極可能達成新的貿易協議,並希望習近平訪問美國,但未提出具體日期。3月,先是香港《南華早報》放風,稱川普最快4月訪華,與中方談判貿易協定,後是美國《華爾街日報》造勢,稱雙方可能安排兩國元首6月在美國舉行峰會,並形容這會是一場「生日峰會」(因川習兩人生日都在6月)。3月17日,川普更是親口向媒體證實習近平「會在不久的將來到訪」,但他仍然沒有透露具體訪問時間和其他細節。川普對中美元首互訪的熱心與前任拜登對中國的冷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中方最關注的台灣問題上,川普也比拜登顯得審慎。拜登任內三番五次在公開場合承諾協防台灣,但川普始終拒絕對台灣作出這樣的承諾,儘管他的理由並非基於「一個中國」原則,而是為中美談判或者交易保留底牌。更有甚者,川普提名的國防部副部長人選科爾比公開宣稱,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美國明確承諾保衛台灣不僅成本大於收益,並可能激化與中國的矛盾,引發多方面風險。無獨有偶,有美國智庫人士在《外交事務》撰文,主張為了防止中國在亞洲「稱霸」,美國在該地區的關注重點其實應是日本、印度和菲律賓等盟友,美國沒有必要為了台灣而捲入衝突。再加上川普對烏克蘭翻臉不認人,一度沉寂的「棄台論」再次浮出水面。
二、美國繼續打壓遏制中國
在川普微笑著跟習近平套近乎的同時,美國並沒有放鬆對中國的打壓遏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變本加厲。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川普上任伊始就重啟對華關稅戰,而且是連續對華加徵關稅,挑起中美新一輪經貿摩擦。
主白宮第一天,川普就拋出《「美國優先」貿易政策》,要求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商務部長、國土安全部長、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美國貿易代表、總統經濟政策助理以及貿易和製造業高級顧問等,同時針對各類貿易議題開展23項調查。這些議題包括不公平的外國貿易行為、貨幣操縱、針對美國公民或企業的歧視性行動或域外稅收,以及美墨加協定(USMCA)下進口影響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等。大部分調查工作必須在2025年4月1日前向總統進行彙報。
其中與中國相關內容主要涉有關與中國建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立法提案;審查美國出口管制制度,以應對「戰略對手和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變化,維持、獲得並增強美國技術優勢,識別並消除漏洞;審查來自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和任何其他相關司法管轄區的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流動情況;審查中國在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定》下的履約情況;審查中國不合理或歧視性且可能給美國商業帶來負擔或限制的其他法規、政策和做法等。
在美國政府官員向川普彙報調查結論之前,美國的關稅大棒已經兩次落下。2025年2月1日,川普以芬太尼問題為由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從2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10%關稅。3月3日,美方又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宣佈自3月4日起對中國輸美產品再加徵10%關稅。
具體來說,新增20%關稅後,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整體關稅提升至30.9%,其中鋼鐵、汽車、石油石化、建材、國防軍工行業的稅率最高均逾40%,醫藥、電子的關稅稅率較低於25%。根據中國經濟學家測算,新徵20%關稅,預計拖累中國出口4.1%。就行業看,食品飲料、電子、輕工製造、紡織服裝等行業受衝擊可能相對更大。更嚴重的是,兩次加徵關稅可能還是開胃小菜,若美國取消美中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則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將提高至48.1%,疊加新增的20%,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稅率將達到68.1%,拖累中國出口約6-9%。
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儘管川普對關稅情有獨鍾,但科技才是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核心所在。早在川普第一任期,美國就對中興和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下重手,包括導演「孟晚舟事件」、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對TikTok和WeChat進行制裁,甚至針對中國特定院校理工科留學生採取了全盤拒簽的極端舉措。2025年2月21日,川普第二屆政府發佈《「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限制涉及「外國對手」(主要是中國)的投資。
具體來說,美國既限制中國對美投資,也限制美國對華投資。據前引備忘錄,美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投資者進入美國市場的審查,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醫療、農業、能源、原材料或其他戰略領域。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甚至可能拒絕中國投資或要求剝離部分與中國相關的投資資產。即使中國投資者通過其他國家對美國企業進行間接投資,但涉及關鍵技術、基礎設施、個人數據等敏感領域的美國企業時,美國政府將根據投資來源是否與中國等對手國家的所謂技術獲取和掠奪性投資行為有密切關聯來決定是否放寬准入審查。在限制對華投資方面,華盛頓考慮對美國在中國的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生物技術、高超音速、航空航太、先進製造等領域的投資實施新的或擴大的限制,限制將涵蓋中國國家軍民融合戰略涉及的其他領域。
此外,在地緣政治領域,美國也沒有放過中國。在南海方向,美國繼續站隊菲律賓,慫恿馬尼拉挑釁北京。在台海方向,美國國務院最新版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刪掉了「不支持台獨」的表述。面對解放軍在台海的軍演,美國國務院也措辭嚴厲地指責大陸對台灣作出「明目張膽、不負責任的威脅」。
三、用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
川普或許深諳「伸手不打笑臉人」的中國文化,以為只要對中國講些好話甚至吹捧習近平,中國就會容忍美國的為所欲為。如果真是如此,那只能是打錯了算盤。中國正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正所謂「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一方面,中國一直在向美國釋放改善和發展兩國關係的誠意。2025年1月24日,王毅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電話,從而與美國新的外交團隊完成對接。2月18日,王毅利用在紐約主持聯合國安理會高級別會議之機同美國各界人士座談,重申中美之間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廣闊合作空間,雙方應切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加強溝通、建立互信,排除干擾、克服障礙,推動中美關係好起來、穩下來。在川普頻頻炒作的中美峰會議題上,中方雖然沒有正面回應,但態度始終是積極的。
另一方面,對於川普故技重施的關稅戰,中國毫不示弱,以實際行動展示奉陪到底的決心。2月初川普第一輪對華加徵關稅生效後,除了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方還以一套組合拳還以顏色。除具體對原產於美國的產品加徵關稅外,對仲鎢酸銨等25種稀有金屬產品及其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將美國PVH集團、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宣佈對美國互聯網巨頭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
在川普第二輪對華加徵關稅生效後,中國再次祭出組合拳,除針對包括對原產於美國的產品加徵關稅;將特科姆公司等10家實體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美國因美納公司向中國出口基因測序儀;將萊多斯公司等15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
相較美國對中國商品無差別加徵關稅,中國的反制措施顯然留有餘地,但也更加精準,目的是讓美國更「有感」。據美國媒體估算,如果完全依賴非中國供應鏈,鎢合金成本將上漲400%,用於噴氣發動機高溫段的鎳高溫合金的成本會增加,有可能影響包括F35戰鬥機在內的製造成本。此外,用鎢生產的穿甲彈的成本也會成倍上升。實施出口管制後,磷化銦的晶圓價格可能會翻倍,紅外成像設備的成本會上升,相關雷達通信器材的成本也會增加,美國企業需要花費更多的資金去購買替代品。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預警,F-35的光電瞄準系統,因為碲化鎘供應可能面臨的短缺,在2025年第三季度產量預計會下降30%。
四、小 結
正如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提醒的,「美國應該複盤一下,你們從這些年的關稅戰、貿易戰中得到了什麼?貿易逆差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製造業的競爭力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通脹是好轉了,還是惡化了?民眾的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中美經貿關係是相互的、對等的。如果選擇合作,將實現互利共贏;如果一味施壓,中國必將堅決反制。」川普以「交易大師」自詡,自以為得計搞「微笑遏制」,最後會笑不出來的恐怕是川普自己。
社論
歐洲何處去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