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中仍以擴大內需為重心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經社指標的政策意涵

魏艾
(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


由於受到內外在複雜政經環境衝擊,近年來中國經濟景氣低迷,增長下滑呈長期化趨勢,以致如何提振經濟使經濟回復正常運行便成為中國的主要經濟工作任務。在此一形勢下召開的2025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一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宏觀經濟調控規劃,這固然有去(2024)年以來經濟政策的延續性,但面臨詭譎多變的內外在形勢,亦有異於以往的政策設計。

從政策內涵來看,雖仍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新質生產力、構建健全產業體系等中長期發展規劃,而近期內擴大內需、激勵經濟景氣、緩解社會經濟緊張情勢,仍是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因此,在更加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框架下,提振股市、激勵房市,藉此推進經濟增長,避免潛在金融風險,維繫社會經濟穩定,將是中國迫在眉睫的主要工作。

然而,近來國際地緣政治急劇變化,特別是美國川普政府在全球點燃貿易戰烽火,對中國加徵高關稅,將是中國以擴大內需為主軸調控政策能否順利推展的關鍵,也將嚴重影響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

一、內外在政經形勢下的經濟問題

自2018年美國對中國掀起貿易戰、科技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並在全球蔓延,以及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一連串地緣政治變動,對世界經濟帶來鉅大衝擊,中國自然無法倖免。再加上由於社會經濟急劇變遷,中國再也無法維持長期高速經濟增長,而必須調整經濟發展策略以維繫社會穩定。

從國內環境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民生領域存在短板,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社會矛盾化解和風險防範工作還需要加強。

2020年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策略,主要政策內涵是要擴大內需,注重國內市場,提升創新能力,不依賴國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同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內需已是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內涵。

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經濟增速已由過往的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2019年GDP增長6.1%。符合6-6.5%的預期目標,惟增速呈現逐年下滑趨勢,為29年來最低。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2020年中國GDP增長2.3%(該年未設定預期增長目標);2021年在激勵經濟景氣措施和基期較低情況下,全年GDP增長8.1%(預期增長目標為6%);2022年全年GDP增長3.0%,遠低於5.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2023年GDP增長5.2%,達到原先所設定的5%預期目標。不過在此相對「亮眼」的經濟表現中,卻難掩目前中國經濟存在的通貨緊縮、經濟復甦動能不足、金融系統存有潛在風險、地方政府債務沈重、房地產低迷、消費振興乏力等事實。2023年通貨緊縮是中國經濟的重大問題,全年CPI與上年增長0.2%。

去年在「穩中求進」總基調下,中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調控。這一年,中國陸續推出降準減息,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實施以舊換新消費政策,以及頒佈激勵股市、房市、緩解地方債務的政策,期能提振經濟,防範潛在的金融風險。

歷經一年的經濟運行,2024年中國GDP增長5.0%,達預期增長目標。全年居民CPI上漲0.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5%,相關的政策指標基本上都達到原先所設定的目標,惟全年居民CPI與2023年同為0.2%,而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則低於2023年的7.2%,反映中國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社會的經濟預期心理仍有待提升。

二、2025年的主要經濟社會指標

今年3月「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揭示2025年中國經濟社會主要預期目標為:GDP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CPI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約1.4萬億斤;單位GDP能耗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則要求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主要為:1.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一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人民幣,後同),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2.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3.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4.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主要為:1.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2.更大力度促進房市股市健康發展,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3.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4.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強化融資增信和風險分擔等支持措施等。5.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便利度。6.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10項重點經濟工作任務,即1.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2.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3.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4.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5.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6.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7.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8.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9.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10.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揭示宏觀經濟調控方向和經濟社會指標具有如下的特點,其一、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適度寬鬆」,這是相隔近14年後再次提出,為央行實施降準減息創造了更大的政策空間;其二、全年居民CPI漲幅指標由過往的3%下調至2%左右,為緩解通貨緊縮減少政策壓力,符合現實情況和實際可能性。其三、赤字率安排為4%左右,較上年提高1%,為史上最高,充分顯現加大財政力度的政策要求。其四、穩住股市、房市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期藉此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這將是新一年的重要經濟工作任務。

三、預期經濟指標設定的可行性

自2022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這兩年中國積極致力於提振經濟,以期能回復經濟的正常運行,惟整體經濟仍面臨動源不足、通貨緊縮的困局,若不加以緩解可能引發諸多領域的潛在風險,影響社會的穩定。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各季度分別增長4.5%、6.3%、4.9%和5.2%,全年居民CPI上漲0.2%;2024年經濟增長5.0%,各季度分別增長5.3%、4.7%、4.6%和5.4%,全年CPI上漲0.2%。今年1月CPI上漲0.5%,但2月卻按年下降0.7%,創下去年以來最低水平,這雖有春節假期因素,然而時隔一年再現通貨緊縮現象,這是不容忽視的形勢。

面對當前的經濟困局,今年經濟發展指標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備受海內外關注。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目前所提出的各項預期經濟目標,是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兼顧了需要與可能而擬訂的。

1.經濟增長預期目標5%左右,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並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

2.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體現了在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背景下,加大穩就業力度的要求。

3.居民CPI漲幅2%左右,目的在於通過各項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關係,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

3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刊文《今年GDP預期目標為何訂在「5%左右」?》,指出,今年設訂「5%左右」預期經濟增長目標,可從三方面來理解。其一、是導向作用,引導各方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形成良好預期。訂在「5%左右」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國內和國外、需要和可能、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作科學判斷,體現對經濟向好的篤定。其二、是牽引作用,將為實施宏觀政策提供「準星」和「錨點」,預期目標「牽引」著宏觀政策。其三、是激勵作用,將有效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積極性。目標是前行的動力。過高,可能導致「頭腦過熱」、「累覺不愛」;過低,又會滋長「躺平」心態。「跳一跳、夠得著」,才是最理想的狀態。「5%左右」就是如此。

四、諸多內外在制約因素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完成的一年,為緩解經濟困局,中國已針對複雜內外形勢提出因應方案,其執行成效不僅關係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並對正在擬具中的「十五五規劃」(2026-2030)具有引導和借鑑作用。然而,目前提出的宏觀調控政策和預期經濟目標,正如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所說,「實現這些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顯然宏觀經濟調控將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面向為擴大國內需求,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等。這將加大財政支出,赤字率安排為4%左右,較去年提高1%,再加上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等,勢將大幅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主要面向是藉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相匹配,同時更須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使其在經濟體系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此外,貨幣政策也必須做好與就業、產業、區域、貿易、投資、環保、監管等政策的配合,才能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和功能。

經濟政策的推行有其延續性和優先性的考量。去秋中國推出一系列激勵股市、房市、緩解地方政府債務的政策,並獲致初步成效,不過今年1、2月全國新房銷售仍較去年同期低14.8%。由於房地產復甦可能僅限於少數一線城市,估算大多數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仍有問題,以致在回收存量房及閒置土地等政策力有未逮。基於此,房市和股市應是近期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著力點,以引領經濟景氣的提升。

作為全球第二經濟體的中國,近年國際地緣政治風險自然會帶來相當的衝擊,今年中國經濟的關鍵風險和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外部。事實上,去年年底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將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列為經濟運行面的諸多困難和挑戰之首。同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並將防範化解外部衝擊納入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報告」明確表明,「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衝擊」。

具體而言,依當今國際政經形勢的發展,中國目前面臨的外部風險便是美國川普政府掀起全球貿易戰,特別是對中國出口商品課徵高關稅。根據摩根大通的估測,倘若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40%關稅,將對今年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接近兩個百分點,而「兩會」後中國政策調整大概能把衝擊減緩至0.7個百分點,預期今年中國的經濟將僅增長4.3%,與「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有差距,但實際形勢的演變將會如何,這是另一值得觀察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