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人楊兆安
南投人楊兆安
楊兆安,原名楊昭安,生於1925年,台灣南投縣竹山鎮人。南投縣是台灣省唯一不臨海的縣份,位於寶島的中央,境內青山環繞,翠巒層疊,雄偉的高山,美麗的湖泊,更有蓊鬱的森林及甘美的山泉河流,境內有海拔近四千米的玉山,也有台灣八景之一的日月潭,這裡的好山好水孕育了楊昭安。
楊昭安三歲就沒有了父親,由二哥楊昭璧(曾任南投縣一屆副議長、三屆議長、縣長等職,1966年去世)撫養長大。楊昭安的成長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大,他說:「我自身的經歷和家庭的影響促成了家族民族主義覺醒,如比我大五歲的六哥楊石林於1939年潛回祖國大陸,後來在廈門參加抗日活動,日本投降前坐過日本憲兵隊的牢房。我的三哥楊昭鑒,在台灣參加抗日活動,同謝雪紅有來往,他們對我的思想影響極深。」
因此,楊昭安在15歲時就立志回歸祖國大陸,參加抗日。他公學校畢業後考入嘉義中學,在校期間,他的老師黃老福先生成了他抗日思想的啟蒙老師,特別是曾經歷了學校裡一名高年級學生因保存抗日傳單而遭秘密逮捕的事件,對他觸動很大,更堅定了反抗日本統治的決心。
中學畢業後,18歲的楊昭安離開台灣,赴日留學。1945年4月,毅然冒著風險由日本回國,實現了回歸祖國大陸的夢想,時年20歲。
回到祖國後,楊兆安即輾轉來到張家口,晉察冀抗日革命根據地擁抱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台灣青年。像大多數參加革命的青年學生一樣,楊昭安也改了名字,把自己名字中的「昭」字改為「兆」,從此,一個叫楊兆安的青年人,被組織安排在晉察冀邊區剛剛組建的化學研究所工作,所長就是蘇子蘅。
蘇子蘅是楊兆安回國後遇到的第一位台灣同鄉,因為同是台灣人,又都有日本留學的經歷,楊兆安很敬重蘇子蘅這位師長,兩個人很自然地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而且這種友誼保持了一生。
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晉察冀軍區所有的機關都撤出張家口。楊兆安所屬的化學研究所也隨機關撤到晉冀的大山中。
撤出張家口後,楊兆安所在的化學研究所到了石家莊。全國解放後,他長期從事建築材料的研製工作,在唐山工作過數年,隨後又調到上海華東工業部。
在文革運動中,楊兆安受到衝擊,被下放到江西12年。蘇子蘅得知情況後和北京、天津、上海的台籍前輩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問題才最終得到解決。
回到工作崗位之後,楊兆安攻克青磚瓦在現代化的隧道窯燒制的世界性技術難題。發明出新的工藝技術及設備,並於1993年7月31日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該專利被評選為國家級科技成果,美國權威性科技刊物《化學文摘》也摘要介紹了楊兆安的發明。
楊兆安是上海市退(離)休高級專家協會會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11月,楊兆安73歲時,實現了重返台灣探親的夢想。
楊兆安2009年8月去世,去世前兩週,重病在床的楊兆安還曾響應上海市台聯的號召,為遭受「莫拉克」風災的台灣同胞捐款。◆
社論
歐洲何處去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