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吒2》拼第一看台灣影視界
從《哪吒2》拼第一看台灣影視界
最近,大陸出品的電影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票房驚人,上映僅短短21天就創下全球史上電影動畫賣座最高紀錄。出色的成績,刺激了民族主義的高漲,大陸民眾爭先恐後進戲院,儼然興起了全民看電影運動,至3月18日,全球總票房更突破151.34億人民幣,擊敗《星際大戰:原力覺醒》,成為全球影史第五高票房電影。
有人認為,《哪吒2》證明了,中國不僅已是經濟與體育強國,文化也開始躋身世界頂尖之林,所謂Chinawood已然名符其實,可與Hollywood(好萊塢)互別苗頭。但也有人質疑,該片之所以爆紅,炒作成分居多,甚至帶有點政治味。據說,為了拼紀錄,各單位瘋狂包場,還有人大量購票卻只看一場甚至不進場。天文數字的輝煌紀錄當中,難免存在灌水嫌疑。
不管有沒有灌水,《哪吒2》票房確實幾乎都是靠內銷撐起來的。根據大陸的動態票房統計網站顯示,在上述總票房當中,兩岸四地之外的票房僅2.05億,大約只占1.35%。可見,大陸電影離所謂稱霸全球還早得很。但無庸置疑的是,大陸人口之多,只要有心,光是大陸市場,就有辦法讓票房衝到全球第一了。換句話說,大陸具備足夠的本錢,耗費巨資拍大場面給自己人看,像《長津湖》、《戰狼》都是為中國人量身訂作的大型動作、戰爭片,儘管海外票房差強人意,照樣賺得盆滿缽滿。
放眼世界各國的影視產業,除了美國,其他國家或地區,尤其非英語系地區,很難攻占全球市場,主要原因是「文化隔閡」。儘管美國國力已逐漸衰退,但英語仍是世界共通語言,各國民眾學習英語的同時,多少也吸收了英美文化,所以觀賞好萊塢電影,比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片子更容易理解而引起共鳴。
反觀弱勢語言的影視作品,拍得再好、境內再賣座,也很難成功外銷歐美。不只因為陌生語言產生的障礙,還有思維模式、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不易突破。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汽車席捲國際,但電影卻做不到;韓劇引爆韓流,係以文化相近的亞洲地區為主,西方人想看,主要是基於好奇。儘管偶有佳作,轟動全球,往往也只是曇花一現,難以形成連貫的氣勢。
多年前曾聽影視界人士說,大陸市場是台灣影視產業唯一出路,其實並不誇張。電影、電視是高成本又高風險的產業,如果沒有龐大的市場,很難支撐。台灣早期影視產業受到政策保護,外來影視劇的播放比例不高,本土產影視劇得以在免受外片衝擊的環境下,蓬勃發展。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列入已開發地區之後,對好萊塢電影門戶洞開,本土影視不再受到保護,戲院幾乎完全被好萊塢大片攻占。本土片競爭不過洋片,台灣電影業迅速沒落。
然而,電影是文化產業的龍頭,政府也不可能任其自生自滅。當時新聞局建立了本土片輔導金制度,獲選的電影每部補助五百萬元。如此低的成本,只能拍「光線暗暗」、「動作慢慢」的所謂藝術電影,以到國際上爭取獎項為目標。像20年前蔡明亮導演的《天邊一朵雲》,就是低成本、高質量的電影。當年它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吸引了不少觀眾,但多數人表示看不懂。他們把電影當作娛樂,至於藝術電影則有賴學習,難免叫好不叫座。有些人以為,台灣電影是被一群專拍晦澀難懂的電影名導搞壞了,其實是倒果為因的誤解。
2002年政府開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在電影方面建立了新的制度,由政府作保,讓從業者可以向銀行借貸更多資金,《海角七號》就是第一部申請的電影。它以超乎當時大部分本土片的五千萬成本,2008年上映便出乎意料地突破五億票房,提振了台灣人對本土片的信心。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賽德克巴萊》等創造了高票房,相繼在台澎金馬院線打敗外片,被稱為「復興年」,本土商業片似有起死回生之象。
然而好景不長,本土製電影在歷經了短暫的高峰之後又沉寂了。每年電影票房能衝到前10名的本土片數量,簡直就跟奧運奪牌一樣稀罕。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影視業者對大陸市場寄予厚望的緣故。當年服貿談判,原本有為文創業爭取「綠色通道」,加快進軍大陸市場的審批速度,但太陽花學生闖進立法院後,服貿貨貿協議泡湯,蔡英文上台,沒了一中原則的共識,兩岸關係惡化。儘管後來大陸在2018年發布了「對台31項措施」,不再限制自台灣進口的影視作品數量,但蔡政府並未積極回應,而當時文化部長鄭麗君甚至還說,台灣電影進軍大陸會「自我審查」,被「本土化」。
如今台灣影視業已越來越依賴政府,不靠補助便難以生存。執政黨也就更有機會拿捏業者,越符合「政治正確」的,越有機會拿到補助。近年來,很多歷史劇都少不了黑化國民黨的元素,像電影《返校》的白色恐怖,電視劇《茶金》硬把發行新台幣從德政拗成暴政,而《零日攻擊》,更被批為政治洗腦劇,將綠營「第五縱隊」的幻想具體化,分化台灣人。
今年度文化預算創新高,有人就質疑,是不是又要灑錢拍洗腦劇了?當中央政府總預算遭到大量凍刪之際,執政黨並沒有好好與在野黨協商,反而當家帶頭鬧事,發動大罷免,影視人士則紛紛跳出來護航,指責反對黨不重視文化。可是仔細看看,那些喊得越大聲的,往往就是補助領得越多的側翼。當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要他們丟掉要飯的碗時,竟然還有人對號入座,說自己就是要飯的!
兩岸同文同種,拓展大陸市場是振興台灣影視產業的大好機會,可惜受到政治因素干擾,原本可以優勢互補、攜手創造文化雙贏的好牌,就這麼硬生生打爛了。當大陸電影頻頻創造佳績時,台灣的影視業卻只剩下「要飯」的,至於不肯折腰或爭取突破的文化與演藝人士,只能被逼著往大陸發展。五月天、吳慷仁、侯佩岑等等,是鮮明的例子。◆
社論
歐洲何處去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