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歐警記「美國已不可靠了」
日歐警記「美國已不可靠了」
近來美日主流媒體討論「雅爾達2.0」,示警「強國決定小國命運」的國際政治新結構,賴清德政府難再暗夜吹口哨壯膽,以「中國認知戰」搪塞。《紐約時報》評論川普重返白宮,「門羅主義」歸位,杜魯門以來美國歷代總統建構的秩序面臨瓦解。美國的同盟體系根基正遭川普掏。
日本首相石破茂今(2025)年2月8日在華府首會川普,除以外交辭令「黃金時代」定位雙方關係,關稅與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成本負擔,川普不假辭色,堅持「美國優先」的利益不打折扣。川普重返白宮,石破未能享有「蜜月」期,會談中雖未嗅到火藥味,「唐納德與晉三使美日同盟再度偉大」已成追憶。
「川石會」中,川普行禮如儀,表達對美日同盟的重視及「喜歡日本」。會後發表《美日共同聲明》,重申應對中國加強海洋活動是美、日的共同課題,再確認《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魚台列嶼,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元素,鼓勵以和平方式解決台海問題,並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方式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同時表達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
相較拜登的《美日共同聲明》,川普在安保議題上未有出人意表之舉,「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雖為「共同聲明」首見,但此在美國對台政策上不是新鮮事,但近年台海兩岸關係不睦,美、日對台灣參與國際組識的支持,口惠實不至。
何況川普對區域多邊自由貿易興趣缺缺,重回白宮後亦相繼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巴黎氣候協定》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要求國務卿魯比奧審查並向白宮報告「促進激進或反美情緒」的國際組織、條約或公約,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頻頻退群的川普,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或多邊自由貿易體系恐心餘力絀。
「共同聲明」關注台海和平穩定,應是川普對石破希望「台灣無事」以避免「日本有事」的回應,而非美日同盟對台灣的安全保證。賴政府切莫誤讀此為川普與石破繼承安倍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表示,台灣應是「無事」,兩岸問題須對話解決。
川普初會石破,意在彼此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個人關係,對敏感的關稅,川普直言「沒有討論太多」,但針對美日貿易逆差問題,川普表示「有必要使其恢復均衡」。「關稅俠」川普預告近日將公佈「對等關稅」,帶給美國貿易赤字的主要地區中,日本居台灣之後,位列第七,恐難幸免「對等關稅」。
川普3月6日在白宮對《美日安全保障條約》表達不滿,對記者說,美國須片面防衛日本,日本卻沒保護美國的義務。意味二戰結束後日本始終搭美國的便車,占盡美國便宜,道盡川普對戰後日本的刻板印象,仍是第一任期對美日同盟的態度。
有關日本的防衛支出,川普提名的國防部政策事務副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3月4日在參議院的軍事委員會人事聽證會上提出,日本應提升防衛預算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川普政府須以「建設性但伴隨施壓的方法」,敦促日本強化防衛力,推進防衛與集體自衛權的改革。
石破茂對此回應道,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皆不能干涉日本防衛預算的決定,關於防衛預算的GDP占比將取決於各種因素,而非預設某個固定比例,內閣無意進行如此粗糙的討論。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對外表達內閣對防衛預算的基本態度,著眼於防衛力的實質內容,不隨科爾比的「GDP的3%」說法起舞。
對川普的索求,石破顯然不願照單全收,反映在石破對美日關係不對等的不滿上,石破有感於源自於幕末歷史的美日不平等關係,直指「日本還不是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石破茂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期間拋出重新構建美日同盟的思路,建議將駐日美軍基地改為美日聯合作業,強化日本在同盟的主體性,而非美國的附從角色,石破力爭擺正不平等的美日同盟,不如此日本難以蛻變為「普通國家」。
回應川普的日本受惠於美國的偏見,石破直言日本雖沒有保護美國的義務,但有提供基地的義務。已故美國東亞研究學家傅高義(Ezra Vogel)認為,自1952年後,美國始終控制日本,不讓日本「轉大人」,亦不讓日本獨立發揮作用,如當年的尼克森及佐藤榮作,顯然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在川普跟日本打交道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想法與作法。傅高義生前預言,日本在維持美日同盟的前提下,將變得更「獨立」,日本首相會擴大其影響力,但此無關乎憲法中的「和平主義」變調與否。
川普不滿美日同盟為石破首相追求「獨立」的日本創造契機。石破3月6日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表示,將為實現亞洲版的多邊安全保障對話框架「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盡最大努力。面對川普的「美國優先」,與歐盟當下的情境相似,東亞國家須認真思考沒有美國的印太安全命題。應對川普的防衛費索求,石破首相或將順藤摸瓜,適時推出印太版北約倡議,但此非以圍堵中國及俄羅斯為前提的冷戰複刻,而為東亞安全共同體的建構。
王毅3月7日在全國「兩會」外交記者會上回應日本媒體提問表示,日本仍有人與「台獨」勢力暗通款曲,與其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王毅的發言道出日中關係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即背離田中內閣在日中邦交正常化時承諾的「一中政策」。
石破茂雖致力改善日中關係,積極推動雙方的高級別對話,但日中存在的「安全困境」難解,遑論建構互信。日本海上自衛隊「秋月號」驅逐艦2月初穿越台灣海峽,參與美國、澳洲與菲律賓在南海的聯合演訓。此為去年9月「漣號」驅逐艦通過台海以來,日軍艦再度以「航行自由」穿越經台海。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雖以事涉自衛隊運用為由,不予置評,但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或海上保安廳船艦行經台海恐將常態化,以反制大陸解放軍在東海的「灰色地帶」戰術,為日中關係投下變數。
大陸「兩會」揭露2025年國防預算較上年增加7.2%。林芳正對此表示,中國的軍事動向為日本與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事項」,日本將尋求與中國加強溝通,減少安保在內的雙方難題,增加合作。石破內閣在安保上強勢應對中國在日本周邊的軍事活動及逐年強化的軍力,但不願日中關係改善因此受挫,此可見於中谷元拒絕評論「秋月號」穿越台海,避免節外生枝。
石破為持續推進日中關係改善,對美軍有意藉與自衛隊舉行聯合演習在日本部署「堤豐」中程飛彈系統慎重以對,此為美、日前朝留下的問題,石破應不會照單全收,以免使日中關係改善戛然而止,結構性破壞「石破外交」在美中競爭下的平衡佈局。
「雅爾達」,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城市,因《雅爾達密約》而廣為人知。1945年二戰決戰前夕,美國、蘇聯及英國領導人在此聚首,中國不得其門而入,三位領導人決定犧牲中國主權,確保蘇聯在東北的利益、遼東利權,支持外蒙獨立,勾勒二戰結束後的大國勢力範圍。此即國際政治中只見利益,不顧道義的現實主義。
時過境遷,「雅爾達2.0」中國或可望成為談判桌上一員。若「雅爾達2.0」走入現實的國際政治,大國將再度劃分在全球的勢力範圍,意識型態中的核心價值將被利益算計取代。
川普高揚「美國優先」,無視北約及日本等傳統盟邦,「雅爾達2.0」之議將牽動歐洲及印太地區的安全戰略形勢,不容輕忽。
《日經亞洲》專欄作家中澤克二指出,若「雅爾達2.0」成真,對台灣將造成難以估算的影響。「雅爾達2.0」符合川普「新孤立主義」的戰略思路,但此將改寫美國與大西洋彼岸歐洲的戰略關係,重構美國在太平洋的利權,難以評估損益。地緣政治下的利益不似地產,無法複製商業談判套路,何況川普任期僅四年,單憑去價值化的「交易政治」能否翻轉歷史,不無疑問。
美、中博弈時,喜於交易的川普如何應對「台灣問題」?有分析認為川普或共和黨敵視中國,對中強硬,在俄、烏停戰後,倒轉俄羅斯與中國的戰略位置,中國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頭號對手,將國際秩序推回冷戰。
2月中旬,在德國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萬斯突顯美、歐的戰略矛盾。萬斯抨擊歐盟領導人,指責他們在言論自由與民主方面出現倒退。萬斯的演講預示美歐關係的可能轉折,質疑美國與歐洲是否仍有共同議程。萬斯直指歐洲面臨的真正威脅,並非俄羅斯及中國等「外部勢力」,而是歐洲內部對其「最基本價值觀」的背離。萬斯的發言傳達川普意志,代表川普政府對歐洲的觀點,俄羅斯對此表示歡迎,顯然美國與歐洲同床異夢。
「川普主義」如何撼動世界格局難以捉摸,但清楚的是國債高築的美國無力承擔「世界警察」責任,此將動搖戰後美國在歐洲及東亞建構的同盟體系。美中俄三國演義能否譜出「雅爾達2.0」仍在未定之天,但歐洲與日本擔心在美中俄三強合縱連橫下遭邊緣化,承受突如其來的「雅爾達2.0」衝擊。
「軟實力之父」奈伊(Joseph Nye)認為川普執著於他國搭便車的問題,卻忘記駕駛此大巴士向來符合美國的利益。川普不滿北約與美日同盟中對美國的「不公平」,打破美國與盟邦間的信任,日、歐點滴在心,警惕在「雅爾達2.0」中被交易,因此採取避險外交,賴政府豈能裝睡。深諳美日中關係的傅高義預見川普帶來的混亂,生前最後提醒「美國告別台灣」並非不可能,因「美國已不可靠了」。
為應對川普的關稅戰,日、中在外交上彼此需要降低雙方的對立。石破對中的政策,雖無法與北京在政治上前嫌盡棄,日本對中國的「親近感」在低檔中微幅上揚,對美國的「親近感」則在「川普主義」的摧折中下挫2.5%,或稱不上一葉知秋,但可窺川普不分敵我的錙銖必較,難獲日本好感。
林芳正留意到川普未就關稅問題提及日本,石破內閣因此燃起川普網開一面的希望,派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3月10日訪美,籲日商在美國對投資及就業方面做出重要貢獻,謀求豁免關稅加徵,但無功而返,川普堅持「一視同仁」,日本難逃25%鋼、鋁關稅,美日經濟關係蒙上陰影。
石破在國會表示,「若被課重稅,投資美國會變得困難」,石破訪美承諾的一兆美元投資是否兌現,將視川普是否對日本豁免對等關稅。岩屋毅3月13日銜命藉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再向魯比奧要求豁免於加徵關稅。石破將為「日本的利益」與川普討價還價,而非無條件奉上日本企業的對美投資。◆
社論
歐洲何處去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