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模式」的可期與不可期

從一場紅藍綠互動研討會談起

黃鐘
(資深媒體人)


開春以來,世局變幻莫測,連帶也使台灣處於諸多不確定因素中,原本低迷的兩岸關係,更因賴清德政府一意孤行而雪上加霜。日前賴一席公開宣稱「中國是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談話,震撼兩岸,台海又陷入兵凶戰危險境,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忡忡。

紅藍綠澳門同台互動

繼王金平成立「中道和平聯盟智庫」之後,學界就不斷傳出有人來回穿梭兩岸,熱心充當「二軌」居中調和的訊息,意圖緩和日益緊張對立的局面。3月初一場在澳門舉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竟也出現紅藍綠學者專家同台互動的畫面,消息一經媒體報導,立即引發兩岸政壇和學界高度關注。

這場研討會由澳門大學舉辦,兩位主持人分別是台灣的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和澳門大學區域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偉,他們過去經常合作,舉辦多次視訊和線下會議,互動頻繁,此次再度以「僵局與破局」為題,廣邀兩岸學者專家,探討川普「回鍋」後兩岸關係發展前景。

川普上台後,兩岸類似研討會很多,唯此次受到較多關注,主要是因出席者有來自不同立場的紅藍綠學者專家,竟也能齊聚一堂,共議時事,十分難得,《聯合報》刊登在A10兩岸要聞版頭條新聞中,即以「罕見紅綠互動」標題形容。

台灣方面出席的人士有六位,除湯紹成院長外,另有政大教授蔡增家、海軍艦長出身的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資深政治評論員耿榮水、中央警察大學助理教授王智盛和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後兩人活躍於綠媒政論節目,被劃歸為小有名氣的親綠學者。

大陸方面出席的有10餘位,比較知名且屬於建制派學者的有廈大台研院院長李鵬、上海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主任郭擁軍、深圳大學台灣法律研究所副所長黃繼朝等人,旅美政治學者趙全勝和原國台辦研究局副局長、港澳事務局局長頓世新也加入討論議程,可視為是一場包含中共官員與學者專家的研討會,意義頗不尋常。

王金平重提兩岸新論述

王金平以預錄的短片視頻,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並期待兩岸和平,重提他引以為傲的新論述「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以此作為開場白和討論議題的參考,使得本次研討會的政治味道有所增加。

在一整天的研討會上,議題焦點集中在川普就職後的中美台三方的互動關係,大陸學者普遍表達悲觀的看法。

李鵬重申中共不放棄國家統一、不放棄「九二共識」立場,認為只能以實力保和平,以實力促統一。

信強認為中美台三方不可能良性互動,甚至會惡化升級,美方將持續推動「一中一台」、「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也將更加強「倚美謀獨」和「抗中保台」。

郭擁軍則研判川普表面仍將維持不支持台獨,繼續採取軍事模糊立場,實際上還是要利用台灣這顆棋子牽制中國,仍將發動與中國作經貿戰和科技戰。

頓世新則認為美國兩大政黨對華政策一致,引爆台海衝突企圖陰謀不變,不能把台海安全寄託在外部勢力身上。兩岸同胞應團結合作,決定自己的前途。他特別呼籲民進黨應早日凍結台獨黨綱,增加互信,打破兩岸僵局。

澳門大學的王建偉係留美海歸派學者,又擁有美籍身分,立場較為超然,發言也較無顧忌,他認為川普上台係改善中美關係的機會之窗,宜善加運用,他預估未來中美元首將在短期內互訪。

台灣學者專家則相對比較樂觀。

湯紹成引用前白宮顧問波頓觀點,分析川普個性喜歡亂中取利,他的唯一不變是隨時會變,充滿不確定性,未來中美台三角關係很難預料,但兩岸關係將在中美調整和解政策下出現較好機遇,應好好把握。

蔡增家研判以川普重商現實主義出身,凡事講究利字當頭,對中國不會懷有好意,但中國經濟體大,底氣夠,已做好奉陪到底準備,預料美方也得不到什麼便宜,倒是台灣註定作為強權棋子,要防範被川普拿來交易。

張競則關注未來中美是否會基於共同利益,出賣或犧牲台灣「主權」,中美雙方恐將不排除簽署第四公報的可能,那將大大不利於台美關係的發展。

耿榮水認為,因美國過去八年壓制不了中國的崛起,川普2.0任期四年內必然要設法改變作法,很可能加強雙方合作,調整對華政策。台灣在大兩岸和解形勢下,也勢須降低兩岸對峙衝突的氛圍,這將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中美未來和解,共存共榮可期。

林廷輝分析川普奉行結構現實主義,不喜空談理念,基於台美雙方共同利益,台灣選擇發展的空間勢必加大,美國不會放棄台灣,台海安全仍將得到有力保障。

王智盛強調歷來美國政府對中、對台一向採平行政策,美國利益優先,不會獨厚或偏袒任何一方。台灣安全不會有太大威脅,川普將有效約束習近平不得對台動武,未來四年任內台海不會有戰爭,台美仍將維持緊密關係。

最後在湯紹成提議下,對出席研討會成員現場民調,究竟中美台未來關係是悲觀還是樂觀?結果竟然是11比12,幾乎平手,使得這場相對嚴肅的研討會,出現較為輕鬆有趣的畫面。

重啟運作「澳門模式」

儘管政治立場不同,觀點有異,但在討論交流過程,與會人士均展現良好風度,彼此相互尊重,特別是紅綠學者也有不少互動,交換微信聯絡方式,看不出有何違和不適之感。

倒是部分同樣來自台灣的藍綠專家學者。由於係初次認識同台,不免存有陌生感,加上因缺乏瞭解的互信感不足,反而在交流過程中保留有幾許戒心。

在研討期間,有不少兩岸學者不約而同提到,過去澳門曾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為兩岸和平作出貢獻,盼望今後能再度重現「澳門模式」,為重啟兩岸交流再度扮演積極角色。

細究歷史,澳門確曾利用其特殊地位,在兩岸關係低潮時發揮了作用。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澳航曾由台北、高雄經澳門,以「一機到底」、「只換班號不換航班」方式直飛大陸,開啟了準直航模式。

2005年春節前兩岸航空同業以「行業對行業」、「團體對團體」方式,在澳門展開談判協商,終而達成「雙向、對飛、多點、不落地」春節包機直航大陸的協議,開啟兩岸分隔56年的創舉,也為未來的兩岸直航奠定基礎。當時的陸委會主委吳釗燮還沾沾自喜加以肯定,表示「兩岸之間的協商,門一旦打開就很難關上」,足見澳門確曾作過並見證兩岸交流的歷史。

如今「澳門模式」有無可能再創歷史的輝煌?從當前主客觀條件已大幅改變,兩岸關係形移勢轉,包括兩岸當局意識型態的嚴重對立,欲使澳門再度扮演重要角色,確實相當不現實,也很難有所期待。唯從此次澳門跨黨派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又不免令人萌生希望,兩岸的春暖花開並非完全不可想像。筆者建議務必創造以下條件配合,始克有成:

是兩岸當局各退一步,不要走上無可轉圜的絕地,特別是台灣當局不應冥頑不靈,尤應深體「智者以小事大」政治哲理,改變信念作風,以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首要前提條件。

二是經由協商談判,包括學界「二軌」也應發揮作用,看看能否重新研商凝聚新共識,另起爐灶,並以之作為恢復兩岸兩會對話交流的媒介起點。

三是在野各界有影響力人士,宜拋開各自黨派立場和成見,齊心誠意共議兩岸和解之道,以「成功不必在我」初心,呼籲團結四方,提供建言,期為兩岸和平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