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割台英雄傳》(1)
《反割台英雄傳》(1)
一、西鄉從道率領四隊兵馬侵台
1871年,部分琉球漁民在海上航行時遭遇風浪,漂流到台灣,誤入牡丹社,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死54人。12人幸運獲得社寮居民劉天保、楊友旺、宋國隆等人的救助,才得脫險,由台灣官方轉送福州。1872年6月閩浙總督文煌、福建巡撫王凱泰連銜奏准遣送此12人歸返琉球。
當時琉球仍為中國藩屬國,日本在長期的鎖國政策下,琉球與日本並無關聯,自明治掌權後即打破鎖國政策,明治見琉球人民在台灣被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9月,冊封琉球王尚泰為其藩主,強拉日琉之關係,同時照會各國公使,申明琉球已歸日本,作為侵台之藉口,並故意散佈日軍將進攻台灣之謠言。
日本派出其駐福州的領事館官員,協同陸軍少佐樺山資紀和兒玉源太郎及水野遵、黑岡季備、福島九成等人,前往台灣。6月由日本出發先到北京,再轉香港,喬裝為商人,再由福州搭廣東號輪船渡海來台灣。到台灣後又得到英國駐淡水領事的協助,分頭竄遍台灣各處,為攻打台灣事前的情報工作。這群日本人細訪台灣民俗,密探防備情報並採測沿海水深等。
經情報調查後在1873年3月,特派外務卿副島種臣為全權大使,外務大丞柳原前光為副使,搭龍驤艦赴北京。副島命柳原會見軍機侵台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大臣吏部尚書董旬吏部尚書毛昶熙,為牡丹社事件開始交涉。
1874年4月,日本政府悍然宣佈設立「台灣事務局」,任命參議大猥重信為台灣番地事務局長,並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事務都督」,率兵3,600名,在美國人員和船隻幫助下,大舉進攻台灣。
4月27日,31歲的西鄉從道命令四隊兵馬出動侵台:一隊是陸軍少佐福島九成率領日軍2,000餘人,在文職人員270人搭乘運輸船有功丸向台灣進發;二隊是參軍骨幹城和赤松良則,5月2日率領海軍、陸軍千餘人,分乘四艘軍艦開往台灣社寮港;三隊是熊本鎮台陸軍少佐山田穎太郎率領的步兵第19大隊、東京鎮台隊長陸軍大佐陸軍大尉山崎成高帶侵台日軍指揮官率領的第三炮兵隊,還有通過已經下野的兄長西鄉隆盛在鹿兒島募集的志願兵臨時編成的徵集隊;四隊是45人的信號隊。此外,炮兵科的陸軍大尉吉利用通、川上親章率其部下若干人,也攜帶格林炮二門隨同出征。海軍出動以隊長海軍大尉本島芳武以下55人編成的路上炮兵。參加侵台的軍艦有日進、孟春、龍驤、東、築波五艘,以日進、孟春二艦為主,巡弋於台灣、廈門之間。此外,還徵調13艘運輸船。
二、牡丹社人民反擊日軍侵台
1874年5月8日,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從台南琅嶠登陸,進至射寮(今屏東縣東城鄉射寮村)紮營。
5月10日,西鄉從道率領日軍在台灣南部琅嶠登陸,進至射寮紮營,一面張貼布告,一面派遣漢奸以甜言蜜語誘騙平埔人頭領。5月18日,雁南飛侵略軍沿著四重溪武裝進攻,台灣原住民高山族人民進行頑強抵抗,打響反擊日本侵台第一槍,打死日軍一名伍長而退。5月21日,日軍再次遇襲敗走。高山族同胞在暗處,日軍在明處,他們牽著敵人鼻子在林中打轉,打死打傷日本侵略者20餘名, 把日軍轉迷糊了,再回頭收拾他們,日軍被拖得筋疲力竭。洋槍洋炮在深山老林發揮不了作用,優勢變成劣勢。高山族壯士用大刀長矛弓箭偷襲敵人,幾天下來殲敵百餘,日軍被折騰得心驚膽戰,精神到了絕望和崩潰的邊緣。
日本侵略軍200餘人大舉進攻石門,這石門位踞四重溪上游,距離龜山20餘里,是出入牡丹社必經之地,兩岸巉岩屹立,行動艱難。
西鄉從道集中兵力進攻牡丹社,牡丹社山勢奇絕,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山路陡峭狹窄,日軍兵力無法展開,只有沿彎曲的山路婉蜒爬行。高山族在草叢中埋地雷,樹幹上掛手雷,在平地挖陷阱,陷阱插尖竹竿,他們在大樹上放冷箭、打冷槍、放火銑,給日軍很大殺傷。1,000米路日軍走了三天,氣得西鄉從道暴跳如雷,燒了牡丹社後鳴金收兵。有的日軍撤退時被冷槍打死,有的被冷箭射殺,有的掉進陷阱被扎死,又死了一批。日軍回營後哨兵被冷箭射死,營房突然起火,官兵到河裡洗澡時,一抬頭發現軍服被高山族掛到樹上,他們裸體上樹,突然被繩索勒住脖子吊死,日軍就這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快嚇出神經病了。
侵台日軍與牡丹社等土著居民激戰於石門。牡丹社山民依據石門山崖石壁,頑強抵抗日軍入侵。日軍在台灣射寮附近海岸登陸,進攻牡丹社,殺死30餘人。牡丹社山民依據石門天險抵抗,戰鬥甚烈,日軍死傷慘重。石門左右兩山為海拔之間的隘口才能進入山內的牡丹社,故稱「石門」。
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抗日派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抗日派原住民強烈抵抗。打死打傷日本侵略者20餘名。牡丹社首領阿祿父子等16名高山族同胞,為保衛家鄉英勇犧牲。
5月23日上午10時,日軍在石門口因未見人影,便向四重溪的河心急進,剛要進入隘口之際,台灣土著便從正面和右前方的堡壘裡進行射擊。
石門口地勢險要,加之台灣人民構築了掩體,日軍難以從正面攻擊,於是,佐久間狡猾地便命令分兵一部作為日軍陸戰隊,配屬海軍的陸上炮兵,從土著右翼迂迴攀上峭壁居高臨下,從側面攻擊,才使情勢逆轉,原住民死傷頗多敗逃。5月29日,西鄉從道召集參軍、參謀會議,命令發起總攻擊。
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原住民。西鄉從道、佐久間率領主力部隊攻擊前進,沒有遇到大的抵抗。
6月2日,日本侵略軍主力1,300餘人分三路進攻牡丹社和高士佛社。兩社民眾伏在叢莽中阻擊敵軍。右翼日軍竹社口一路,因沿途都有巨木阻塞,牡丹社民眾佔據險要地形頑強阻擊,日寇推進困難,死傷嚴重,只好退兵。
軍左翼嬭奶社一路處境更慘,據水野遵《徵台私記》記載:「(日本)兵雖四處搜殺,而藩已捷足逃逸,不知所之。」
6月3日黎明,日軍各部隊繼續搜索前進,在進攻女奶社時,台灣同胞倚靠堅固的碉堡頑強抵抗,台灣同胞因不敵日軍強大的火力而潰散,不得不忍痛休戰,牡丹人民沿途與日軍激戰,不斷襲擊日本侵略軍,日軍如坐針氈,日軍士兵又染上痢疾,每天病斃四、五人,軍費浩大,後援困難,進退維谷,不能自拔。高山族同胞筋疲力盡,最後不支,撤往深山。牡丹、高士佛兩個部落共死傷70餘人。日本侵略軍戰死4人,負傷20人。
6月3日,日本侵略軍衝入牡丹社,台灣老百姓早已避入深山,日本侵略者除焚燒房屋外毫無所獲。只能以龜山為基地,建立都督府,修築醫院、營房、道路,並向後山南北各處番社分發日本國旗,準備長久佔領。為拉攏台灣原住民,西鄉從道在水野遵陪同下,與台灣原住民合影。
西鄉從道非法在駐地設立所謂的「都督府」,一面修築碉堡和公路,一面用船「裝載鐵器、農具及幼杉茶樹、花木等件,以備將來開墾栽種」,企圖長久霸佔台灣。台灣同胞已轉移撤往山中,日軍無果而還。
三、抵抗日軍的台灣高山族同胞
清廷獲悉日本侵台的消息,立即照會日本政府提出強烈抗議,雙方進行艱苦談判,最後簽訂《北京專條》,承認日本軍官台灣是「保民義舉」,中國賠償日本軍費50萬兩白銀。 西鄉從道終於完成「征台」使命。
1874年5月,經歷明治維新而國力日漸強盛的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灣牡丹社被殺為由,入侵台灣。船政大臣沈葆楨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台處理「牡丹社事件」危局。在與日軍的對峙交涉過程中,沈葆楨在台灣推進一系列全新的治台舉措。在沈葆楨等人的建議下,清廷廢止渡台禁令,台灣由此全面開放,進入近代化建設時期。
日本人水野遵日本尾張人(今愛知縣),字大路,1873年隨樺山資記從福州潛入台灣一年多時間裡,足跡遍及台灣各地,除蒐集情報、測繪地圖外,還深入台灣土著部落,用鹽巴、布匹、豬肉、美酒等結交台灣部落首領,以後又參加了1874年日本第一次對台用兵。
水野遵1895年5月21日以公使身分兼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1896年4月1日真除奉派為台灣總督府首任民政長官被任命為日軍通譯,著有《征台私記》,又稱《征蕃總督私記》,紀錄了1874年日本征台軍陷入台灣義軍沈重打擊的過程,成了日本有名的「台灣通」。
水野遵追隨樺山資記總督,與清廷派出的特使李經方在船上辦完了中日「交割台灣手續」,又勾結辜顯榮,蒐集台灣情報。
日本為了實現其一貫野心,藉口牡丹社事件,1897年悍然派出西鄉從道率領一支日軍,進兵牡丹社,並公然在龜山成立都督府,企圖在此盤踞下去。
當時琅嶠柴城附近平埔人聚居的「番社」,住著一戶人家,主人叫潘有訓,女人叫玉梅,兩人都才20多歲,帶著一個七歲的兒子、五歲的女兒,加上玉梅的父母親七口人住在這裡。 潘有訓是個小商販,經常在山裡山外兩頭跑,認識了牡丹社首領阿祿的兒子,日本人又放火燒了牡丹社全社的房子,還到處亂捕亂殺、姦淫婦女,點起牡丹社人民的憤怒烈火。
因為潘有訓很有人緣,而且與漢民、山胞都很熟悉,所以被推舉為首領之一。潘有訓就利用到山裡送貨之機,找到附近的高士佛聯繫過。不料在起事之際事機不密,被日本鬼子偵知,當即挨戶來搜捕幾個帶頭的人。
日本鬼子到潘有訓家搜捕時,潘有訓拿起菜刀與日本人拼命。幾個日本人把他逼到牆角,用刺刀刺死潘有訓,隨後又殺死玉梅母親和玉梅爹,兩個男孩嚇得躲在門後直哭,玉梅剛想搶上前去掩護,早被兩個日本人用刺刀分別高高挑了起來,幾個鬼子又跑上前來輪姦了玉梅,才滿足獸慾揚長而去。
可憐的玉梅一家人,只剩下那個剛出滿月的小女兒,因才吃飽奶睡去,僥倖活了下來。玉梅經此奇恥大辱,正待尋死之際,那個小女兒突然醒了,一聲啼哭喚回了玉梅的理智,跑過去把小孩抱在懷中。
那時候,徐驤的父親在柴城掛牌行醫,帶著一家人就住在平埔人社中,平日與玉梅一家也很熟悉,玉梅抱著孩子來到徐家,恭恭敬敬給徐驤父母叩頭,把孩子遞到徐夫人手中,然後玉梅走出徐家跳海而亡。
徐驤父親是個忠厚長者,收下孤女後害怕日軍前來報復,就帶著全家來到台灣新竹縣頭份街定居。這便是徐驤與徐翬的秘密,兩人的故事後文還有精彩呈現。◆
社論
川普「解放日」
中國與世界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省史事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