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兩岸融合發展芻議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老問題新認識

當前兩岸關係面對著政治性與社會性「雙重敵意」的全新形勢下,致從正常角度理解所得出「中國強大和解決國家尚未完全統一的能力成正比」的判斷,出現明顯的反差;面對此一全新的形勢,有必要從辯證的角度去認識和分析:首先國家「強大」代表國際影響力提升和解決問題籌碼、選項明顯增加;因此,不懼任何挑釁,同時可以牢牢掌控事態發展的主動、主導權;但我們也必須辯證地看到在現實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的「強大」,對美帝和西方國家而言,絕非他們所樂見。因此,中國尚未解決的「台灣問題」,反而成為美帝和西方國家阻礙中國強大的絆腳石之一,是以中國的強大也決不會順利、平坦,而且注定困難重重,反反覆覆,這是所有事物向前發展的常態。另外在上述話語中,所謂「強大」主要指涉的意涵是結果,不是指過程,如今的中國只能從時間意義,從自己的歷史向度上自我對比時,得出「強大」的結論;如果放在當今的空間向度中,中國尚不能全面地壓過美帝或西方國家的聯合,另外國家的強大尚有一個「未來向度」,即強大的可持續性,總之,中國如今在強大的過程中去解決棘手的「台灣問題」,是鑲嵌其間成為中國和平崛起重要的試金石。從上述「雙重敵意」來看,其實也是台獨分子勾結美帝及西方國家的反華勢力所形成的逆流。

其次就國家強大達成國家統一的目標與方式的角度看,絕大部分人都肯定國力的強大對「國家統一」目標的完成沒有任何疑問,然而,以和平方式完成國家統一的目標,則顯然信心不足,而且呈現越來越弱的趨勢;最明顯證據是在新的世紀裡,縱使是中國國民黨主政的台灣,也是公開地主張「不統一」(馬英九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所以「國家統一」原本就不容易,如今希望「和平統一」則更是考驗,加上美帝及西方國家的反華勢力一方面培植台獨反華勢力,一方面也以「和平」為藉口,不斷干擾、干預中國對「台灣問題」的解決。因此,在中國強大的過程中,如何以「中國統一法理的正當性、合法性」,支持中國以任何必要手段排除一切內、外阻力和障礙,與統一後和平治理台灣形成新一組的辯證關係,即國家統一與長治久安的辯證關係。

隨著中國進入了「百年不遇的大變局」的新時代,兩岸關係也進入「本質化雙重敵意」的全新形勢,所謂「本質化雙重敵意」是指兩岸政權敵對和民間敵意同時存在,不斷深化,也指兩岸逐漸滋長的政治和文化敵意;更令有識之士深以為憂的是台灣當權派正不餘遺力地,將兩岸的「敵意、仇恨」透過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向台灣學前班的兒童灌輸。我們需要針對台海的美帝因素、台獨因素和民間敵意的新時代、新形勢的變化,辯證地分析問題,並在此一基礎上提出新思考,以期有效地解決台灣問題,這才是「融合發展」必須關注的課題。

二、融合發展的第一步

北京最早提出以「融合發展」引導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在2014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在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將……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促進經濟融合,推動交流合作,開展協商談判……為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到了這年的年底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福建宸鴻科技公司時,提到「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此後「融合發展」乙詞便在兩岸關係中成為「熱搜」;由於中共中央並未對「融合發展」乙詞提供權威的解釋,也由於當時台灣仍由主張「九二共識」的中國國民黨掌權;所以在此時的「融合發展」可以理解為加速兩岸之間的合作,特別是經貿方面的合作,以便台灣人民可以儘早地獲得兩岸交流的實質好處,加速台灣的發展;所以大陸各地、各部門競相出台更新、更大、更多、更便利的「惠台」措施。然而,這就高估了馬英九的執政能力,低估了外部勢力操縱反對黨誣衊、抹黑北京善意的伎倆和決心。

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後,在台獨政權對大陸的惠台政策更加嚴防死亡,處處阻撓。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兩岸交流日趨冷淡。

其後北京也將兩岸「和平統一」的處理台灣問題的指導思想,轉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而今台獨政黨在台掌權已近10年,反中、仇中已是台灣唯一政治正確的主流,大陸學者也瞭解此一情況,「尤其是對大部分的台灣年輕人而言,經過不斷在地化、異己化和再定義自身的台灣社會,往往視中國大陸為『另一個』世界,實際上,台灣社會正在透過創造一個與自身相反的大陸形象來定義自己。其個中原因,正是兩岸的敵對意識暨台灣方面『懼中』與『仇中』的價值觀使然。」

如今的台灣當權者則在兩岸關係方面更進一步欲將兩岸交流脫鉤,以期徹底終止,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以「惠台」為主軸的融合發展,雖不致毫無進展,然而成本效益恐不成比例。因此融合發展的對象,不得不分出先後,先是大陸台胞,再去影響兩岸關係。

以今年兩會福建省人大的報告為例,報告稱「自202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意見以來,福建省已出台3批共45條惠台政策,涵蓋便利台胞生活、鼓勵就業創業、扶持台資企業及涉台法治建設等領域。」以福建省的對台工作的先天優勢,加上北京的政策加持,都只能先從大陸台胞作起,其他省、市相信也必然有類似的想法。但這畢竟只是融合發展的第一步,那麼融合發展如何面向兩岸關係真正發力呢?

三、融合發展下「惠台」措施之思考

如果我們粗略地將「融合」,視為一種「社會認同」,即透過各省、市的惠台措施,以促使台灣同胞認同大陸社會為自己的家園,那麼我們可以很客觀地說,絕大多數的赴陸求學、求職、經商的台灣人都只是視大陸為過程、方法或工具。究其原因,除上述兩岸迄未完全統一,從而為外力和台獨得以任意扭曲、醜化中國對台措施,形成惠台難有預期效果。從大陸對台政策的本身思考,是想要以「分離」方式求其「融合」的效果,恐怕只是加碼施惠,必然成本極高,事倍功不及半。因此,如果「惠台」措施仍是和平統一對台政策下促使兩岸融合發展的唯一選項,那麼在推動融合發展時期的惠台措施時,首先必須理解其與和平發展時期惠台措施的差異何在。

一、兩岸關係的背景。從北京提出和平統一政策以來,「施惠」政策一直是「統一」的基本內涵,2000年台灣出現政黨更替,兩岸關係趨向緊張,2005年國、共兩黨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公報,大陸各省、市在新對台政策指引下,紛紛出台「惠台」政策,給予台胞國民待遇,2008年台灣政權回歸中國國民黨,兩岸關係更加熱絡,但由於國民黨不重視意識型態與文宣,社會輿論依然被台獨把持。 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簽署服務貿易協定後,台灣由於民眾不滿之前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未普惠全民,民進黨趁勢誣指「服貿協議」會使台灣經濟受制於大陸,從而發動太陽花學運,推翻「兩岸服貿協議」。

2014年習近平在廈門視察提出融合發展,其目的在爭取台灣民心,結果在大陸再次引發地方的惠台措施競賽,但是如果我們不能重新認識和平發展時期的惠台政策與融合發展時期的惠台政策的差異,則惠台措施雖仍有政績,但融合的效果可能有限。

二、兩個時期「惠台」措施的的差異。

首先是和平發展的惠台措施是在兩岸關係相向而行的時期推動,其客觀的助力大於阻力;而融合發展下的惠台措施則是在兩岸敵意日深,分離意識更加明確的情境下,主觀阻力甚大,客觀助力弱化下推動。

其次和平發展的惠台措施應該是以經貿交流共促兩岸和平;而融合發展時期,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掌握在北京手中,故而惠台措施側重促進兩岸中國人心理認同、社會融合為重點,習稱之為「心靈契合」。

其三是和平發展的惠台措施應該是促使台胞落腳大陸,謀求其自身發展;而融合發展下的惠台措施是側重台胞參與大陸的經貿政策走向世界,特別是一帶一路。

其四是和平發展的惠台措施表現為經濟效果;而融合發展的惠台措施側重社會效果。

是以融合發展的政策下「惠台」措施仍有必要,但主要以在陸台商融入大陸社會的結果為政績,而以「惠台」措施融合在台台胞,在當前中美博弈勝局未定,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的情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四、融合發展的新思考

面對分離的兩岸現況,欲求一般意義「融合」或「心靈契合」的效果,可能是緣木求魚,所以需另尋他圖。所幸2010年後的大陸的以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完成社會的轉型,經濟的發展、軍隊的強大和科技的飛躍。從而全面建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不僅成就了當代中國,更指引了未來的發展。這就為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可能。

「融合發展」包括「融合」與「發展」,顯然對任何個人或集體而言,兩者相比,「融合」是「發展」的方法,「發展」才是目的。「融合」可以是「發展」的捷徑,如大陸加入WTO之後發展如虎添翼,成就了今日的中國。當年中國為什麼要「融合」進入西方世界,因為中國要「發展」,中國式發展為什麼去「融合」一個意識型態不相容的西方世界,因為當時的西方是進步的,是發展的「典範」。

那麼只要中國自己成為典範,其他國家想要發展,其理性選擇必然是融合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就是現成的例子。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台灣代表團審議致詞時說:「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塑造」就是強化自身的「典範」力量,試想如果今日中國的發展方向、方式、成果已成國際各國發展的「公共財」,即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未來,那麼未來的世界都可能與中國融合,解決台灣問題就不是和平、非和平的手段,而是台灣如何融入世界的問題,所以北京才自信地說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

一、以新典範「未來」融合

那麼兩岸「融合發展」的問題,在本質上就是中國發展成「未來性典範」的問題。

以Deepseek為例,Deepseek V3,Deepseek R1的橫空出世,不僅是打破美國矽谷科技的資本門檻的壟斷,並將原始代碼開源共享,這就是AI科技的硬實力的表現,是AI科技的未來。然而,在Deepseek V3回答客戶問題時,仍有不少的政治禁忌,與其不回答,不如提供標準回答,Deepseek V3可以回答客戶所有的問題,果如此,那就是科技軟實力的表現,是人類想要的AI。如果Deepseek V3,Deepseek R1能短期內改善,相信必然使全世界知識菁英對此大模型刮目相看。

以人工智能為重心的科技正面臨激烈的典範革命,中國若能在此科技的硬、軟實力競爭中成為市場典範,則融合發展就不是「惠台」的問題,而是台灣是否「搭便車」的問題。

又如AI賦能教育,剛剛結束未久的大陸「兩會」,教育部長項懷提到「我們還會繼續加大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設,把人工智慧與教育結合起來。今年將發佈中國人工智慧教育白皮書。提升學生數位化時代、智慧化時代的素養和能力,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與此同時,北京市教委等部門已針對「AI + 教育」連發兩份重要文件,分別是《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工作方案》及《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應用指南》,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市將完成建設教育領域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使大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慧場景應用。

今(2025)年1月,上海市市經信委與市教委正聯合推進「人工智慧+教育」的垂類場景應用落地工作。雙方將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完善教育大模型標準和評測,加快教育數據的歸集與整合,加速謀劃高價值應用場景。

今年2月下旬,成都市教育局發布通知,首批遴選35所中小學開展「人工智慧+教學」試點,目標在形成一批「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經驗,並逐步向全市中小學推廣。只要這些作為適合未來生態,成為AI賦能教育新榜樣,則台灣必然學習、模仿。在正常交流困難重重,政治顧慮無限上綱的情況下,同根、同源的歷史與文化因素的「融合力」逐步消退,則應大大發揮科技作用,使得大陸在AI科技的典範搶得先機,引領潮流,形塑未來,就能發揮「融合」的效果。

二、以非政治的融合途徑

前一陣美國政客要禁美國人為之瘋狂的TikTok,結果大量戲稱「TikTok難民」的美國TikTok用戶,跑到大陸的「小紅書」註冊,故意把「個資」洩露給共產中國,諷刺美國政客所謂「國家安全」,卻意外引發中美兩國人民最直接,最樸實的生活比較,相互打開了原本被封閉的眼睛,看到了最真實的對方,瞭解最實在的「他者」,拆穿西方媒體的公正、客觀與長政客的謊言。

大陸的通信、人工智能科技在商業市場的規劃應該將台灣用戶納入,台灣青年才方便下載大陸科技業者開發的各種APP,特別是與生活、學習、運動、文藝、娛樂等非政治的APP,以便兩岸青少年接觸,擴大自我,開放自我,豐富自我而赴陸交流。一個人能開放自我,才能勇於反省,敢於突破,才能不受禁錮;這才是未來有競爭力的人。

三、重新定義兩岸「融合」

以今日的世界形勢與國際格局來看,台灣如果不與大陸融合發展,就只能向西方尋求合作發展,但以資本主義的貪婪,帝國主義的邪惡,台灣的發展必然有其局限,因此,大陸完全不必急於在兩岸「融合」中刻意拉攏台灣,應優先關注登陸新台胞、台青在大陸的「融合」情況,在正常情況下,登陸台胞融合的情況愈順,兩岸融合的可能性愈大,反之兩岸融合就更難。「融合」不建立在政府的特殊政策,優惠優待的特別作為上,建立在對政府治理的優越,建立在地方對人文的關懷、環境的舒適、交通的便捷、信息的流暢等,最終表現為個人願意為地方付出和投入。所以地方政府在「融合」政策上比較的不是政策的「投入項」,而是政策的「效果項」,不是多少台胞、台青辦了「居住卡」,而是他們是否願意在社區有角色,參與社區活動,是否有大陸好朋友,是否參與大眾議題的討論,是否為公共事務出錢出力,是否影響其家人一起參與地方事務等等。

五、結 語

人大福建省的報告指出,2024年,閩台旅客往來增長62.7%,「小三通」旅客突破百萬人次,福建口岸入境台胞92萬人次。數字「第一家園」服務平台上線,實現台胞在閩「一網通查」與「全網通辦」。此外,台灣職業技能資格採認擴大至60項,逾3,000名台胞取得證書;台灣教師納入職業教育「雙師型」認定,享受職稱傾斜政策;台胞就業創業過渡期免費住房政策亦率先推出,吸引更多台胞來閩發展。

從「融合」的角度看,其本質依然是「惠台政策」的績效居多,期待下次各省市的對台工作是台胞、台青在陸的社會化「融合」的績效報告,用以彰顯台胞、台青在陸社會融合的情況。相比於潤英、潤加的港青之困境,必然對關心自己前途的台灣青年更有說服力。

2025年3月11日,4月11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