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解放日」別人「解放前」
川普「解放日」別人「解放前」
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乃是一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於它的偉大目標。
美國總統川普訂4月2日為「解放日」,如期實施「對等關稅」,除與美國幾乎斷絕貿易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北韓與古巴四國外,無一倖免。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指出,日本、歐盟及加拿大等國長期以來從美國獲得許多利益。川普不分親疏,對所有貿易對手展開關稅戰,日本、南韓及歐盟未因盟友關係而例外,仰視川普的賴政府「享」32%關稅,高於日本的24%、歐盟的20%及南韓的26%。
美國對台灣加徵32%的「對等關稅」,遠超賴政府的預判,川普還說是「優惠」五折了。這種「對等關稅」稅率是以各貿易夥伴的對美貿易逆差金額除以各國自美國的進口總額後除以2,不是以各國對美出口貨物課徵之平均關稅為準,思路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迥異。
川普表示,對各國加徵的「對等關稅」是打對折的「折扣稅率」,似乎對美報復「折扣」就會取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估算全球GDP或被拉低0.6%,美國GDP更將下降2.5%,相較各國,美國經濟受創最深,典型的損人不利己。
川普執意推動「對等關稅」,市場警惕全球經濟減速,各國股市應聲暴跌。不僅「對等關稅」,美國4月3日針對進口汽車加徵的25%關稅中有日本汽車,波及整體日本經濟,石破內閣派外務省及經濟產業省官員赴美爭取豁免,無功而返,日本將延長戰線,「慢慢」與川普政府進行艱難的貿易談判。
日本為對應川普的關稅戰,石破政府由政調會長小野寺五典領軍成立「深化美日關係綜合戰略本部」,因應此一重大經濟危機。石破茂首相表示,政府正全力與美方進行談判,同時考慮親上前線與川普對壘。日方認為對美國的產業和就業做出巨大貢獻,卻未得川普豁免。
川普對日本不假辭色,在4月2日的演講中表示,「外國對美國產品徵收鉅額關稅,並設置極端的非關稅壁壘,企圖摧毀美國產業」,點名日本汽車的行政監管,批評「日本對稻米徵收700%的關稅」。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殷鑑不遠,川普的「美國優先」將牽動日本的對美政策,一味投其所好,難保國家利益,日本須相應調整外交佈局,強化與中國等新興市場關係,共禦川普的關稅大棒。
川普肆無忌憚對各國發動「對等關稅」,但這種關稅保護主義不僅阻斷美國在自由貿易中的利益,更令各國視美國為貿易的風險,並重新評估曾視之為風險的中國市場。《日本經濟新聞》直言,美國不再可靠,世界應減輕的或許是美國風險,而非中國,阻擋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高牆」鬆動。
川普的「對等關稅」攻擊二戰結束後的布列敦森林體制,誠如其言將「顛覆全球貿易體系」,但「美國治下的和平」亦可能劃下休止符。《紐約時報》認為,川普為中國帶來重新塑造世界秩序的機會。中國無須刻意離間美與盟邦關係,因川普的關稅大棒已自造裂痕,破壞美國在日、韓及歐盟等盟邦間的信用。
美國新孤立主義風潮為中國拉攏日、韓創造「戰略機遇」,近期中、日、韓互動熱絡。在「解放日」前夕,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Pete Hegseth)訪日,會見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意指中國是西太平洋安全構成的挑戰,重申升級美日同盟承諾,強調「團結對抗共產中國的脅迫行為,日本為遏制中國軍事侵略不可少的夥伴」,赫格塞思未提敏感問題,如日本防衛預算的GDP佔比過低,如駐日美軍經費負擔的「體貼預算」等,中谷元暫時鬆口氣,但川普對日防衛預算的索求不是不到,是時候未到。果然,4月16日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訪華府與川普政府交涉關稅問題,臨時起意參與談判,但川普總統向日方提出三大要求,第一項就是提高對駐日美軍經費負擔。
受制美日貿易結構,報復性關稅無法成為對抗「對等關稅」的「王牌」,為免川普予取予求,盤點日本對美外交工具箱,日中關係仍是有利槓桿,「日中友好議員聯盟」4月2日宣佈4月下旬訪問北京。「解放日」解放的不是支持共和黨的美國選民或勞工,而是將日、歐從美國「囊中」解放出來。
石破茂批評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稅率計算缺乏根據,電話會談中,向川普表達「失望和遺憾」、「對美投資意願降低」。自民黨政調會長兼「深化美日關係綜合戰略本部」本部長小野寺五典在自民黨總部與美國駐日臨時代理大使楊舟(Joseph Young)會談,小野寺直言,由於日本與美國有長期同盟的信任關係,對24%的稅率「倍感憤怒」。
「川普2.0」的關稅大棒對75國展延最多90天生效。川普主觀認定全球在貿易上皆對美國構成不公平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未見美國得利於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形成全球化下制定創新科技規格的權力,並藉此維繫美國在全球GDP的最高佔比及霸權。
川普在公佈「對等關稅清單」的演說中表示,美國半世紀來受到不分距離及敵友的所有國家侵佔、掠奪與凌辱。川普點名南韓及日本兩大盟邦對美國採取的非關稅壁壘最為嚴重,直指無論敵人或是朋友皆相同,甚至朋友更為過分。在川普的「關稅政治」中,只見美國與「非美國」之別。若想在美國享有零關稅,除在美國生產別無它途。川普思維無疑把「資本主義」推到「最高階段」。
對川普而言,只要存在對美貿易順差,皆判定該國對美國存在「不公平貿易」。在二戰結束後的全球貿易中,美國率先降低關稅,開放國內市場,促進冷戰時期西方陣營的經濟發展。冷戰結束,中國2001年加入WTO,在全球化下成為世界最大工廠,美國製造業流失25%就業機會,社會貧富差距惡化,促動美國「反全球化主義」浪潮,催生「川普主義」。
「川普主義」背後有中美博弈的佈局,但若將「對等關稅」化約為逼退「中國加一」,全面壓制中國的「貿易窒息戰」未免偏離事實。川普的「對等關稅」的重災區為越南、泰國等發展中國家,而中國、日本及歐盟等經濟大國將尋求消化產能的替代市場,以美國為中心的經貿秩序恐無以為繼,全球走向多極,在新結構的形成中,交易成本的墊高及衰退的痛苦難免,但美國將成最大輸家。
為維繫自由貿易體系不墜,降低川普的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的傷害,日本將融入亞洲自由貿易體系,深耕亞洲域內貿易。估計亞洲市場將持續擴大規模,至2030年約可佔世界經濟總量四成,以此維繫亞洲及日本經濟的動能,避免亞洲新興國家捲入關稅保護主義。
石破首相視川普發動的關稅戰為「國難」,召集六大在野黨黨魁會談,共赴國難,爭取朝野齊心支持相應方案所需的追加預算,克服朝小野大困境。相形之下,同樣是朝小野大的台灣,在朝的民進黨一手邀立法院在野黨團共商國是,一手「大罷免」在野黨的立法委員不遺餘力,也只能等到達成「大罷免」的「朝大野小」目標後再去應付川普的「對等關稅」了。
賴清德矢志「倚美抗中」,應對川普來勢洶洶的32%關稅只能躺平,台灣各行各業中的公司與個人只能自求多福,免於破產、失業。日前召開的「日中韓經貿部長會議」聲明支持多邊貿易,賴政府卻獨沽川普的“Kiss my ass”一味,眼裡全無台灣人的生存與生計。
「中日韓外長峰會」3月22日在東京落幕,三方外長達成一致,將為儘早在合適的時間舉行中日韓峰會加速各項作業,依慣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與會,藉此實現訪日,為中日關係改善加溫。中國外長王毅表示,將不斷挖掘三方合作潛力。
藉王毅訪日,中日舉行雙邊外長會談,同時召開時隔六年的「中日經濟高層對話」,討論取消因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廢水排海而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限制措施,改善日商在中國大陸經營環境,磋商中國大陸恢復進口日本牛肉並擴大日本稻米進口。石破內閣積極為日本農業縣爭取中國大陸市場,有利7月參議院選舉的自民黨選情。
為緩解中日的地緣政治矛盾,建構安全互信,中日外長同意儘早舉行安全對話。中日目前除雙方領導人互訪外,各層級的對話全面恢復,雙邊關係基本上走出戰略脫鉤的陰霾,就全面推進擴大中日共同利益的「戰略互惠關係」達成共識。中日關係正因存在諸多待解決的問題及懸案,對話益顯重要。
日本外相岩屋毅強調,中日須反復密切溝通並一起發揮作用。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岡野正敬3月23日在東京會見王毅,就兩國保持溝通的重要性達成一致。為持續推進日中對話及關係改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擬於4月下旬訪中,屆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接見,為中日關係的回暖指標。
石破茂加速推進日中關係改善顯而易見,自民黨內雖有過於傾向中國的質疑,但川普的「美國第一」來勢洶洶,日本為避免美日同盟下出現「繞過日本」的「越頂外交」,石破須改善日中關係,尋求日本對美外交的槓桿,此不僅可證諸1972年的日中關係正常化,亦可見於安倍晉三首相任內致力改善中日關係背後的動因--「川普主義」。
川普再度成為日中接近的推手,「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不僅意在中日經濟關係待解難題,更為克服川普的單邊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負面影響。李強3月24日在北京與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神田真人會談表示,亞洲國家應加強團結協作,堅持多邊主義,努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此,北京呼籲早日重啟《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亦再度表達加入CPTPP的意願。「自由貿易」成為團結中日的紐帶,《中日韓自貿區》及CPTPP可為中日帶來雙贏的經貿利益。
然而,中日戰略互疑仍制約兩國關係的改善,此源自於1972年雙方國交正常化時未克盡全功的和解。王毅希望日本,「真誠反省歷史,才能開創未來」。畢生鑽研中日關係的傅高義生前建議日本應深入學習近代歷史,重拾戰前批判「軍國主義」、反對與中國開戰的石橋湛三的「小日本主義」,從內政、外交及世界局勢綜觀全局,與中國務實交往,建構日中關係。但傅高義亦點出中國人的「抗日」情結對戰後的日本有成見,缺乏對當今日本人的理解,此侷限了中日關係結構性轉好。
「中日韓外長峰會」雖圓滿落幕,但日本對中國公佈的石破茂接見王毅的會談內容提出抗議,認為聲明中的石破茂發言內容「與事實不符」,要求刪除相關措辭。中國在聲明中指出,王毅在會談中重申中國的原則立場,包括堅持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等兩國間的四份政治文件,並要求日本履行在歷史及台灣問題上的政治承諾;石破回應「尊重中方闡述的立場」。日本外務省予以否忍,表示「首相未作出如此發言」。
中日對話全面重開,擴大合作、緩解對立,但關係的改善仍缺乏互信。魔鬼藏在歷史裡,前《朝日新聞》主編、亞洲太平洋委員會理事長船橋洋一提醒,全球出現經濟低迷與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類似二戰前的世界,「阻止戰爭的可能,發生在向海外派兵之前」。船橋認為「歷史無邊界」,呼籲日本以全球視野來看待戰爭歷史。
中日關係須以歷史和解實現結構性改善。「72年體制」不在於《中日聯合聲明》本身,亦非爭辯其是否「具備法律約束力」,而在於建構不激化中日矛盾的爭端處理機制,累積互信,實現1972年未完成的和解。◆
社論
川普「解放日」
中國與世界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省史事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