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在短影音舞蹈中共鳴

從《科目三》到《大展鴻圖》

羅鼎鈞
(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在數字媒體重新塑造大眾文化語境的當下,一支舞蹈蘊含的力量遠超我們想像。從2023年大陸抖音熱曲《科目三》的旋律與搞笑舞步,到近期《大展鴻圖》充滿氣場的扇子舞,通過短影音平台迅速跨越地域、語言和制度的障礙,在兩岸年輕人中引發熱烈反響。

一、舞動之間:從笑點到焦點

《科目三》最初是一首略顯魔性的網路歌曲,其舞蹈風格誇張且肢體動作反差明顯,初次觀看時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舞者時而用單手抹臉,時而扭動臀部,配合那段略顯洗腦的旋律,難免讓人一笑了之。然而,隨著短視頻平台的不斷推送和模仿熱潮,這種原本被視為「低俗搞笑」的舞蹈意外地獲得了廣泛關注,逐漸演變為網路流行文化的焦點,成了大眾在社交媒體上彼此辨識的符號之一。

與《科目三》的反差感截然不同,《大展鴻圖》融合了傳統元素與現代節奏,創造出一種展現「中華武舞」的氣勢之美。舞者彷彿在進行一場剛柔並濟的現代武術表演。配樂結合快節奏電子音與中國古典旋律,使得整支舞蹈在視覺和聽覺上展現強烈的中式風格,不僅展示了民族美學的當代表達方式,還可能為短視頻文化注入另一種美學。

這兩種風格迥異的舞蹈在台灣、香港以及海外華人圈掀起了熱潮,反映出短影音已非單純的「短暫娛樂」,而逐漸演變為一種「社交語言」的文化符號。

在IG Reels、TikTok 和抖音等平台的全球推送演算法下,一支舞蹈不再只是表演,而是一種「我也能理解你在跳什麼」的群體情感共鳴。台灣大學生在夜市街頭齊跳《科目三》,大陸 B站UP主製作《大展鴻圖》的漢服版本,這些看似隨意的模仿,實際上是「人們通過動作與內容表達自我,同時在彼此的模仿中確認共同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記憶。」

二、數位平台:意想不到的文化橋樑

以TikTok和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新媒體平台「人人可參與、人人可改編」,內容普羅大眾化,是通過娛樂和日常的表達方式主動生成和流動的。

尤其在當前兩岸資訊交流受限的背景下,這種娛樂化、非意識型態的內容意外成為有效的文化對話形式。它在「搞笑模仿」、「動作共舞」與「內容再創作」中實現微妙的文化認同和心理投射。跳舞的瞬間無需言語,兩岸青年已心意相通。

因低門檻、高互動和可複製的特性,數字平台得以輕鬆跨越地域和意識型態門檻。用戶無需理解舞蹈背後的含義,只需模仿動作、複製節奏,便能參與。對許多台灣年輕人而言,跳《科目三》並非認同大陸文化,而是一種參與全球網路亞文化的共通行為;在台北夜市跳這支舞,或許只是潮流感官的更新,卻無形中打破了「你是你,我是我」的隔閡。

從模仿到再創、從圍觀到參與、從笑點到焦點。這種文化傳播路徑不僅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更超越了文本的符號傳遞,依賴於感官、參與和集體動員,悄然在一支舞和一段樂中生成「微認同」。

三、年輕世代的新認同

對於生活在數位時代的兩岸Z世代來說,他們的認同更多地源於網路創造的跨地域、跨文化的虛擬空間。平台如TikTok、抖音、B站和Instagram不僅是他們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也是他們實驗和表達文化認同的重要舞台。

這一代年輕人將文化視為可操作、可融合、可發揮的素材,他們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創作者、挑戰者和混合者。台灣大學生在Vlog中使用《大展鴻圖》的背景音樂,是因為音樂節奏與影像情境的巧妙契合,形成新的敘事方式。同樣,大陸青年在模仿台灣網紅的語氣、穿著和用詞時,並非單純的模仿,而是參與了一種去中心化的民間文化互動。

在當今社會中,以短影音、表演挑戰和日常共創為載體的文化互動,顯得更加自然和輕盈。年輕人在螢幕和演算法中找到的「我們其實很像」的共鳴,無需任何政治號召。

四、文化輸出的潛藏力量

儘管這類舞蹈源於草根文化,但它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逐漸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隱性載體。《大展鴻圖》通過漢服、美術字、摺扇動作,在歐美和東南亞的抖音平台掀起「中式風潮」。越來越多的非華裔用戶開始模仿其舞蹈,在評論區表達對中華文化的好奇與興趣。

2023年的《科目三》乍看之下似乎只是「搞笑模仿」的網路小品,但展現的幽默、集體模仿和自嘲,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貼近生活的中國網路社群形象。許多外國網友也開始嘗試學習這些誇張的動作,在鏡頭前挑戰「擺胯之神」。舞蹈不僅僅是身體的動作,更是連接全球觀眾的共通語言。

近期的《大展鴻圖》不僅是一支短影音舞蹈,更是新型的文化傳播工具,在無聲中發聲,在無意中對話,在娛樂中引發共鳴--這正是全球年輕人之間真正能夠「跳起」的文化溝通方式。

五、結語:節奏成共鳴,舞步是橋樑

或許,我們從未意識到,一支看似無厘頭的舞蹈,或者一首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抖音熱曲,竟能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紐帶。但這確實發生了,並且正在持續進行——在夜市的喧囂中、校園的社團活動裡、短視頻挑戰的榜單上,無論在螢幕的兩端,還是在笑聲和舞步交織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文化不再是彼此隔絕的疆域,而是能夠共舞的節奏。

未來的兩岸對話,或許不再局限於一張桌子或一份文稿,而是可以從一段共舞、一首歌聲開始。文化歷來不是單一的表現,它可以是典雅莊重的,也可以是幽默親切的;它既可以圍繞傳統節慶展開,也能在短視頻中展現滑稽的瞬間。重要的是,我們願意一起跳這支舞--這本身就是一種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