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為台灣人為外部勢力服務的政府
這個不為台灣人為外部勢力服務的政府
川普榨取世界的手段層出不窮,7、8月的措施更是盤剝、掏空台灣。
7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蘇格蘭達成貿易協議。多數歐盟輸美產品課徵15%關稅,比之前川普威脅的30%減半;歐盟同意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並額外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還將採購數千億美元的軍備。
美國算是與歐盟達成了全面性的貿易協議,這是川普政府祭出高關稅政策、重塑全球貿易以來達成的最大規模協議,也避免了美國與最大貿易夥伴爆發貿易戰。美歐框架協議將汽車關稅從25%降到15%,但不包含50%的鋼鋁關稅。根據協議,美國與歐盟對所有飛機及其零組件、特定化學品、特定學名藥、半導體設備、部分農產品、天然資源與攸關國安的原物料實施零關稅政策,未來還將新增更多品項。
歐盟承諾未來三年,每年向美國採購價值2,5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總額達到7,500億美元,以取代一大部分歐盟對俄羅斯進口的能源,歐盟還會從美國進口核燃料,採購美國軍備,歐洲企業也承諾在川普第二任內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
事實上,許多歐盟國家對15%的稅率非常失望,因為先前歐盟多國喊出美歐相互零關稅。歐盟原以為從來就和美國有共同的「普世」價值,在國際事務中唯美是從,甚至「打落門牙和血吞」,克林頓政府時期入侵南聯盟科索沃,打殘歐元,歐盟似乎也甘之如飴。或以為這樣的姿態可以博得個川普眷顧,獲得優惠稅率,結果給川普「一視同仁」,還遭譏為「新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義四國政府首長在德國慕尼黑召開會議,達成將蘇台德地區讓與德國,是為「慕尼黑協定」。)
7月31日晚間,白宮宣布各國的對等關稅,許多貿易夥伴輸美商品開徵10-41%的關稅,一週後生效,其中台澎金馬關稅區的稅率為20%(未公布其他談判內容),與東南亞國家差不多,但高於日、韓的15%,台灣與日、韓出口美國的產品同質性高,此一稅率落差影響台灣出口商的競爭力至鉅,8月1日賴清德卻說,這是「暫時性關稅」,「簽有保密協定」,在確定最終稅率前,不能公布細節。
8月初,川普前往蘇格蘭展開私人行程,陪同官員有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南韓為了達成關稅協議,工業部長和通商資源部長,專程趕到蘇格蘭與美方官員會晤。瑞士總統凱勒蘇特和經濟部長帕姆蘭8月5日亦專程搭機飛往華府,尋求在關稅生效前夕舉行談判,並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晤。各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與川普周旋,在對美出口中爭取有利競爭位置。 8月6日日本率先發生「疊加」關稅的問題,日本談判代表赤澤亮正立刻赴美處理,讓美國做出修正,擺平了稅率「疊加」問題,。而隨後爆出川普給台澎金馬的稅率也是「疊加」的,20%是「地板稅」,賴政府因應之道是要產業界「逆來順受」!
今年4月、7月底和8月初,台灣媒體與業界在談論稅率時都是繞著32%、20%,沒有人提到「疊加」,賴政府經貿官員都默不作聲,台澎金馬的稅率也是「疊加」的公開後,賴政府的經貿談判辦公室卻大言不慚地喊出「4月已說明」,本來就是「疊加」,看不到有絲毫速謀補救的意思,反而批在野黨不認真、不做功課,惹得在野黨立委群起質疑政府「黑箱」作業,兩在野黨的縣市長也紛紛參戰,直呼會掀起產業恐慌。行政團隊則一副事不關己,頗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概!然而轉身面東,又「俯首甘為川普牛」了。
川普的關稅政策像初一、十五不一樣的月亮,掌握談判細節與動態的賴政府,在資訊混亂之際選擇默不作聲。過去賴政府最愛將台灣與日、韓相提並論,但關鍵時刻,台灣經貿團隊啥也不做,啥也不會做!
台灣內部還在為「疊加」關稅吵嚷不休之際,白宮8月11日宣布,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將美國對華關稅的暫停期(再)延長90天。中方在數小時後也公布了《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確認暫緩90天對美實施相關報復性關稅。可以說,川普恣意對全球各國揮舞關稅大棒,面對中國就揮不動了。
美國對等關稅上路,對島內產業的衝擊隨即浮現。8月18日,勞動部最新減班休息、無薪假的統計,共有191家公司、近4,000人。這是美國8月7日宣布對台灣進口商品疊加20%的對等關稅後,賴政府首次統計無薪假的數據,當中,製造業淪為重災區。川普「疊加」的對等關稅影響全台,已對工具機產業造成嚴重衝擊,面臨淘汰戰。
現今台灣產業,除了資訊電子產業受惠於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一時看不出有什麼影響。傳統產業則成為重災區,包括金屬、機電、化工產業。
以工具機為例,大廠連環爆,無薪假激增。美國對台灣課徵「20%+N」的高額關稅,加上不利出口的台幣升值,製造業受到雙重壓力衝擊。近期業界陸續傳出無薪假與裁員風暴。據瞭解,工具機業「做四休三」,從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後,就逐步發酵,現已成為業內「不能說的秘密」,廠商接單普遍趨緩,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如果情況無法獲得改善,廠商下一波勢必得採取精簡人力的措施--裁員。一葉知秋,賴政府集中精力搞「大罷免」,台灣產業界勢必會面臨極大的折騰和考驗。
川普關稅上路,弄得各國及台灣產業界雞飛狗跳,川普自己則是回過頭來搞他的「諾貝爾和平獎事業」。
8月15日,川普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雙普會」。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後,普京首次踏上了西方國家的領土。川普非但沒有像拜登那樣為難普京,還在停機坪鋪上紅地毯迎接,多架美國軍機在上空呼嘯而過,包括一架B-2匿蹤轟炸機,在上空中編隊飛行;川普與普京握手,在一個寫有「阿拉斯加2025」的舞台上合影。川普還邀普京坐進總統專用的「野獸」防彈座車,一起前往會談地點。
2023年3月18日國際刑事法院(ICC)對普京發出逮捕令(中、美、俄均非ICC成員國)。2024年3月11日來自日本的法官赤根智子當選ICC新任院長,任期三年。這是日本人首次當選。她當時就表示,絕對不能讓普京逃脫刑事責任。如今普京去阿拉斯加與川普把手言歡,赤根與一眾「扈從」美國的國家大員一樣,遇強則弱,遇弱則強。
與普京有了初步的溝通後,8月18日川普在白宮會晤七位歐洲領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英國首相斯塔默、法國總統馬克宏、芬蘭總統史塔布、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德國總理默茨、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外加北約秘書長呂特。討論未來由歐洲在與美國協調下,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中間川普還一度與普京單獨通電話。烏克蘭提出由歐洲出資購買總額900億美元的美國武器,交換與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後獲得美國的安全保證。
翌日,川普受訪時說,「保證」不派美軍駐烏;歐洲願意派地面部隊,美國可能透過空中支援等方式協助。烏克蘭將獲得某種安全保障,但需重申不能加入北約,也不得拿回克里米亞。川普表示,已告訴普京將安排他與澤連斯基會面。如果順利,就舉行美俄烏三邊會議。似乎在美國主導下,俄烏停戰的和平景像呼之欲出。但是,「領土交換」爭議尚無解方,澤連斯基的總統合法地位遭俄方質疑等問題不少,再說隨後俄烏又展開激戰,看不到一點和平的曙光。川普和「跑龍套」的歐洲領袖群像是在演一場大戲。
最讓台灣不寒而慄的是,川普不單傷害台灣傳統產業,更要將手伸進台積電。
8月18日,英特爾與日本軟體銀行共同宣布,軟銀將斥資20億美元投資英特爾普通股,取得2%的股權,躍居第五大股東。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考慮取得英特爾10%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就政府收購英特爾10%股份的討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8月19日向美媒CNBC說,政府投資大公司時應「用錢換股權」。他抨擊拜登政府的《(科學與)芯片法》對企業的補助,質疑美國為何要提供台積電資金,讓其到美國設廠,「我們希望英特爾在美國成功」。
英特爾有望先獲得日本大型財團與美國政府的奧援。市場預期英特爾挾日本大財團,聯手美國這個重量級國家機器的銀彈奧援,以追趕台積電,並助力推進川普政府落實半導體「美國製造」。台積電赴美投資、赴日設廠,根本不能滿足美、日的胃口。
盧特尼克坦言:為了國家安全,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芯片,而不是依靠9,500英里外的台灣,讓99%的高階芯片在台灣製造,尤其是台灣距中國80英里。他說,川普希望「把補助轉換成股權」;雖然英特爾生產的AI芯片不如輝達與超微先進,但英特爾的優勢在於同時具備芯片設計和製造能力。川普希望藉由國有化確保芯片在美國本土生產,稱此為「國家生存戰略」。
白宮官員對路透社說,盧特尼克在英特爾以補助換取政府入股的計畫基礎上,正研議美方是否也能入股其他受惠於《芯片法》的廠商,包括美光、台積電和三星。
盧特尼克表示,美國希望英特爾能夠成功在美國生產芯片,但否認川普政府希望取得公司控制權,聲稱政府不會干涉英特爾的營運。
8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說得更露骨,特定產業必須回到美國生產。他認為,世界經濟的諸多問題中,有一個就是讓99%的先進芯片在台灣生產製造,為了國家安全,應該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輝達和超微同意將其向中國銷售的芯片中15%的營收交給美國政府,換取政府出口的許可。貝森特表示,輝達H20芯片是比較落後的芯片,不會造成國家的安全風險。貝森特說:美國政府和產業希望包括中國和全球南方在內,全世界都能以美國標準為標準,美國最不希望看到華為版一帶一路把中國芯片銷到全世界,把美國科技排除在外。
美國政府宣布入股英特爾後,有意將此模式複製到其他獲《芯片法》補助的企業,引發投資人「台積電變美積電」的疑慮,衝擊台積電股價單日跳空大跌50元,收在1,135元。台積電單日市值蒸發1.3兆元台幣。成為29.4兆元。
台積電目前外資持股近八成,如川普要直接入股母公司,台積電外資會第一個反對,推斷入股子公司或孫公司較可能,但仍得要董事會同意。台積電在日本、歐洲投資採取和主要策略夥伴合作合資的方式進行,可以稱之為歐積電及日積電。但模式是客戶帶進訂單,並承諾包下產能。當地政府給台積電補助款的比率都遠遠高於美國,卻未見歐洲和日本政府要求入股台積電。
未來美國要入股,台積電也應該比照歐、日合作方式,要求帶進美國重要客戶,如蘋果、輝達、超微及Open AI等重要芯片廠先入股。美國有意將《芯片法》補助轉換成股權,並點名要入股台積電,這是台美談判小組先前沒有透露的訊息。事實上,美國藉由股份進入董事會,就可能干預台積電公司的運作。如只是補助,則無法干預。
若美國政府入股成真,意味著台積電部分股權及利益將與美方直接綁定。引發外界對台灣科技主權的疑慮。川普政府尚未決定最終規模與方式。但原有補助將不再只是「無條件支出」,而會被視為政府投資的一部分。
貝森特表示,這項計畫不是為了干預企業管理,而是確保美國在國家安全和經濟上得到回報。這是「說一套,做一套」的陽謀,其實就是在干預及掠奪。貝森特強調,入股方式能讓美國在全球芯片競爭中站穩腳步,避開再度依賴中國和其他供應鏈的風險。
顯然這項政策可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對美國來說,入股芯片大廠有助於鎖定關鍵產業控制權,另一方面,對台積電與三星等非美國企業,則可能意味著部分主權與自主性被美國政府掌握。在「丟還」中國前,川普早晚會把台灣掏空。◆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