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 民族血淚
百年滄桑 民族血淚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被暗殺。廖仲愷在協助孫中山確立以俄為師的革命方略,聯合蘇俄和中國共產黨推動國民革命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孫中山逝世後掌握黨、政、軍實權的重要領導人。「廖案」牽動全局,激化了本已日益尖銳的矛盾。「廖案」及以緝凶為名進行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極大地影響了國民革命的進程。
胡漢民、廖仲愷和汪精衛是孫中山晚年的三大重要助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孫中山逝世後,南方革命政權一度遭遇生存危機。唐繼堯在雲南宣佈就副大元帥職,揮師東下,意在佔據廣東掌控大元帥府。當時,大元帥府轄下最強大的軍隊為楊希閔部建國滇軍和劉震寰部建國桂軍,二者趁勢公然排擠粵軍、控制廣州,與唐繼堯有遙相呼應之勢。面對岌岌可危的局勢,代大元帥胡漢民應對無方,欲聯絡魏邦平等舊粵軍勢力,對楊、劉部綏靖,引發廖仲愷等人的不滿。廖仲愷、蔣介石和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在蘇俄軍事總顧問加倫的勸說下,決定率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平定滇、桂軍,解除心腹之患,進而拒唐繼堯於廣東之外。胡漢民與廖仲愷等人的主張各異,矛盾已然公開。
東征軍回師前,廖仲愷主持國民黨中央會議,決定組建黨軍,將黃埔軍校教導團改編為黨軍第一旅,建立直接受國民黨中央指揮的軍隊。廖仲愷自任黨軍黨代表,蔣介石任司令官。平定滇、桂軍之役後,黨軍實力迅速壯大,成為廣東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乃至政治力量。粵軍佔據了原滇、桂軍的地盤,許崇智因軍事力量壯大而崛起為政治新星,躋身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經此一役,胡漢民遂威信大失而被邊緣化。
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無人能當共主,實際上形成多頭政治。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實行黨治,由國民黨中央領導。汪精衛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廖仲愷掌握黨務、財政實權,得到工農團體的擁護,並以黃埔力量為後盾;胡漢民擔任政治委員會主席和外交部長,但在當時的政治架構中無實際權力。在擁胡人士看來,汪精衛篡奪了原本屬於胡漢民的位置,支持汪的核心人物則是廖仲愷,遂把矛頭指向廖。具有象徵意義的是,國民政府委員會推選常務委員時,經過兩輪投票廖仲愷仍落選,甚至落後於此前從未在政府任職的許崇智,胡漢民等人對廖仲愷的不滿可見一斑。
國民政府成立後,著手推行統一廣東軍、民、財政的措施,將原先按省籍命名的建國軍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在軍隊中實行黨代表制、推行政治工作;把原本由各地駐軍把持的財政稅收和縣長實質任命權交還給省政府。平定滇、桂軍後,佔據地盤最多的是粵軍,黨軍沒有地盤。當時主軍、客軍觀念盛行,粵軍認為這些舉措限制和削弱了粵軍,有利於包括黨軍在內的客軍,因而對國民政府極為不滿。廖仲愷擔任軍隊和軍校總黨代表、財政部長兼財政廳長,在軍事委員會負責指導軍餉分配,力主統一軍、民、財政,遭到了一些粵軍將領的敵視。此外,他同時擔任中央農民部長,因支持農會觸犯了駐防各地的粵軍的利益,遭到一些軍人的不滿。
除了上述兩類人外,國民黨內一些人因政見分歧對廖不滿。廖仲愷主持黨務工作,主張加強與蘇俄和中共合作,發展工農運動,在孫中山逝世前已遭受諸多非議,孫先生逝世後面臨更加猛烈的責難。1925年6月,為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華全國總工會通過國民黨中央工人部動員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舉行大罷工,抵制英貨、封鎖香港,遭致港英政府的仇視。一般輿論認為,廖仲愷是這場罷工的主要領導者。
可見,「廖案」發生前,廣東革命政府內外已矛盾重重,而廖仲愷更成眾矢之的。「廖案」發生後時人評論說,上列任何一種因素都足以致廖仲愷於死地,集如此多因素於一身,於是乎廖仲愷乃不得不死。
「廖案」發生前,一些國民黨高層在私下集會中已有「倒廖仲愷的台」的討論。同年7月中旬,吳鐵城在胡漢民的外交部長私邸宴請孫科、伍朝樞、鄒魯等十餘人。吳鐵城公開指責廖仲愷「過袒」中共,孫科表示當諷廖仲愷辭職。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回憶此事說,與會人員集中攻擊廖仲愷,要運動把他們一派的人選為國民黨中央秘書長以取代廖仲愷。孫科說「倒廖仲愷的台是要的,但是萬萬不能採用暗殺手段」,事後把情況告訴了廖仲愷。其後,廖仲愷為了緩和矛盾,主動請辭工人部長、農民部長。
胡漢民等未必有暗殺的想法,但是後來被定性為主謀之一的胡漢民堂弟胡毅生也參加了宴會。胡毅生組織了名為文華堂的俱樂部,一些失意政客如林直勉、朱卓文等混跡其間。胡毅生、林直勉等公開提出要打倒廖仲愷,胡毅生還反復吹噓香港有200萬元的資助。林直勉後來在接受審訊時稱,自從聽說香港政府用200萬運動推翻國民政府,他就不再與聞倒廖的事了。他們創辦了《國民新聞報》,以反共為名發表反對國民政府,打倒汪精衛、廖仲愷等人的言論。
8月13日,廖仲愷、汪精衛首次得到有人意圖暗殺的確切情報。汪精衛致胡漢民的信中指是胡毅生等文華堂的一班人,並說當時「以為彼輩未必下此毒手」。何香凝在國民黨二大說,汪精衛告訴廖仲愷「香港帝國主義者要實行謀害汪精衛、廖仲愷、蔣介石三人」。也有報紙報導說,廖仲愷聽到暗殺情報後問何人主使,聽到名字後嗤之以鼻。何香凝勸廖仲愷增派警衛防範,還去找過公安局長吳鐵城,要求公安局留意。綜合汪、廖二人的反應來看,該次暗殺計劃由港英政府策劃的可能性不大,否則汪、廖不至於被動防守。
此說也可以與後來被認定為「廖案」主謀之一的朱卓文的說法相互印證。1930年代,朱卓文與人談起「廖案」說,他和「一般老同志」「決議殲其渠魁」,得知汪精衛、廖仲愷與蘇俄顧問鮑羅廷、嘉倫等常在東山百子路鮑公館開會,計劃派刺客伺機以炸彈機槍行暗殺。但下手前一日,刺客們在東山茶寮中「竟將此謀洩聞於衛戍部某偵緝員」,該偵緝員立即上報。公安局長吳鐵城致電向其詰詢,反復以公私情誼相勸止。朱稱知事已不可為,於是作罷。一星期後,刺客之一的「陳瑞同志」「匆匆自外歸來,言殺廖事,神色自若」,朱卓文當即逃離廣州。朱始終不承認直接實施了8月20日的暗殺行動,或因「廖案」是刑事案件,朱雖事後想逞能邀功,也不敢承認謀殺重罪。無論如何,朱必定深知內情。
除了失意政客籌備的暗殺行動外,還有粵軍策劃的「倒廖」行動。7月中旬,國民政府開始推動統一軍政的工作,隨後粵軍開始出現異動。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在「廖案」發生後對粵軍演講時提到,「起初我也稍稍聽得軍隊裡面有些醞釀,但我以為是由於改編的原故」。可見,此時粵軍中確有人擬議暗殺廖仲愷。7月底,社會上先後流傳8月1日和15日要實行共產,「共產派」廖仲愷、蔣介石與非共產派李福林、梁鴻楷要打起來的風聞。李福林、梁鴻楷均為粵軍將領,不牽涉政治,此種傳言無非是因為廖、蔣是黨軍和黃埔軍校領導人,暗示黨軍和粵軍之間將起衝突。8月初,魏邦平、梁鴻楷、楊錦龍、梁士鋒等粵軍將領在張國楨家集會,商議如何推倒國民政府。
「廖案」檢查委員會委員長陳公博說,8月初暗殺的消息越傳越緊,已成了公開的秘密,幾乎要馬上實現。自從13日首次得到行刺報告後,16日以後廖仲愷、汪精衛得到關於暗殺的情報越來越多。汪精衛從不帶警衛,此後也開始「挾衛士自隨」。廖仲愷也加強了防衛,把警衛增加到3人,連一向不關閉的住宅鐵門也開始半掩、派人看守。19日晚,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結束後,廖仲愷還提醒汪精衛注意防範。
8月20日上午,廖仲愷、何香凝乘車前往中央黨部參加中央執行委員會例會。國民政府監察委員陳秋霖因有事與廖仲愷相商,中途登車同行。到中央黨部大門外後,廖仲愷先進入大門,正準備登上台階進入樓內時,被埋伏在旁邊的四名暴徒開槍行刺,正中要害,在送往醫院途中逝世。暴徒衝出惠州會館大門時向外開槍,擊中陳秋霖,陳於幾天後亦傷重身亡。何香凝則因聽到槍響迅速伏地,幸運地躲過了子彈。
據衛隊回憶,除行凶者外,門外還有多名暴徒接應。衛隊擊中其中一名兇手,搜到南路司令部軍事委員陳順襟章及槍照、大曲尺槍一把、子彈三顆,以及一張記載有若干人姓名的所謂「分銀名單」。公安局根據現場撿獲的物品和陳順在醫院的供述進行搜捕,將朱卓文列為「廖案」主謀。隨即捕獲南路司令梅光培、參謀長郭敏卿,以及「分銀名單」上記載的部分人,朱卓文則於案發後逃離未能抓獲。
「廖案」震驚了各方,廣東革命政權陷入一片混亂。黃埔軍校的師生認為暗殺是要打擊軍校和黨軍,對長洲島實施戒嚴,群情激憤,要為廖仲愷報仇。中共廣東區委和共青團廣州地委於當天下午召開聯席會議討論,認為暗殺的目的是要破壞國共合作、打擊工農運動、推翻國民政府。
國民黨中央成立由汪精衛、蔣介石和許崇智組成的「廖案」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特委會認定暗殺廖仲愷只是推翻國民政府的陰謀的一部分,循著「廖案」發生前的暗殺傳聞追查,偵獲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線索。汪精衛認定胡毅生等文華堂人物是主謀,實際上指向的是主要政治對手胡漢民。蔣介石則對張國楨等與積怨頗深的粵軍將領頗為忌憚,希望解除這些粵軍將領的武裝。
許崇智和胡漢民歷來積不相能,在「廖案」發生前幾日矛盾已不可調和。蔣、汪以放逐胡漢民換取許配合對張國楨、梁鴻楷等粵軍將領採取行動。8月25日,黃埔軍校和黨軍解除了梁鴻楷等部粵軍的武裝,抓捕和扣押林直勉、張國楨、梁士鋒、梁鴻楷、招桂章、楊錦龍等人,胡毅生、魏邦平逃脫。次日,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各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原建國粵軍整編為第四軍、第五軍,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無形中被解除了軍權。9月19日,又解除了鄭潤琦、莫雄等支持許崇智的粵軍武裝。政治委員會認定胡漢民對胡毅生的圖謀負間接責任,20日以開展外交為名將胡漢民遣送蘇俄。21日,蔣介石以整頓粵軍為名遣送許崇智赴滬。汪、蔣共治的格局由此形成。
因陳順傷重去世,朱卓文、胡毅生等關鍵人物未能抓捕歸案,對在押嫌疑人的審訊也未能得到確鑿的證據,由廖案檢查委員會主導的偵查工作始終未能查清謀殺案的真相。對林直勉等文華堂人士和被捕粵軍將領的審訊,也沒有找到策劃和實施暗殺廖仲愷的確切證據,所謂港英政府出錢指使暗殺的傳聞也無實據。迫於群眾請願的壓力,1926年以槍決梁博、郭敏卿給「廖案」畫上了一個休止符。但是,案件的真相實際上並不清楚,「廖案」成為懸案。◆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