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參院選舉後的日本政局
評參院選舉後的日本政局
日本自民黨與共同執政的公明黨在參議院選舉遭到空前挫敗,繼去年11月失去眾議院過半席次優勢,參議院亦未能過半,石破內閣成為日本戰後新憲法實施後首度「雙少數」執政。日本首相石破茂選後雖表態以國會「相對最大黨」負起責任留任首相,待美日關稅談判抵定後交由黨的「兩院議員總會」討論去留,但不論首相是否更迭,未來自民黨運轉國政將面臨在野兩大勢力--立憲民主黨與國民民主黨--的強力挑戰。
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7月21日揭曉,在改選的125席中,自民黨及公明黨聯手僅攻下47席,與未改選的75席合計,未達過半門檻,但石破茂仍表態以「相對第一大黨」的地位領政日本。
石破內閣的選情不佳透露出共同執政的自、公兩黨皆面臨支持者老化的難題,選舉支持基本盤弱化,自民黨傳統上的「三番政治」(獻金、派閥、選區)與公明黨背後的「創價學會」不再是勝選的方程式。極右翼的新興政黨參政黨異軍突起,訴求「日本人優先」、「對抗全球化」,對新移民問題積極表態,撩撥年輕族群的相對剝奪感,爭取新世代選民的支持,政黨支持率竄升至第二位,僅次於自民黨,分食保守派的選票,使立憲民主黨及國民民主黨坐收漁翁之利。
日本的國會採眾議院優越制,參議院選舉常態下無涉政權更跌,選情向來偏冷,但石破內閣係未掌握眾議院過半席次的「少數內閣」,此次參院改選被定位為「政權誰屬的抉擇」,投票意願大幅提高,其中特別是過去不投票的年輕選民表態,投票者近半,使自、公兩黨選情雪上加霜。
美日關稅大戰,石破為國家利益堅守農產品市場及汽車關稅底線,未為自、公兩黨在選戰中贏得支持。此肇因於日本選民關注生活的痛苦指數,外交與安保議題非左右選票流向關鍵,難對石破內閣低迷的選情加分,反而年來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及米荒使日本人民怨聲載道,小泉進次郎臨危受命,出任農林水產大臣,雖小有所成,但時不我予,難再造「小泉劇場」,自、公兩黨在選戰中只能頂風而行。
自民黨與公明黨將爭取無黨派的參議員加入,加上未改選的自公席次而勉強過半,以求穩住石破內閣,避免執政陷入國會的雙少數。目前自民黨內眾山頭無人敢火中取栗,逼宮石破下台。因為8月1日為美國設下的談判展延的最後期限,陣前換將談判恐難有成,25%的「相對關稅」及汽車「特別領域關稅」如期實施,此嚴重衝擊日本的經濟,今(2025)年度的日本經濟預估將因之衰退1.3%。石破階段性續任,完成對美談判任務,黨內群雄再見風使舵不遲。
然而,自民黨參院選舉挫敗,若無法擴大執政聯盟,日本政治極可能進入無法集結穩定多數的戰國時代。在野黨派的意識型態、政策主題雖有顯著差距,但自、公執政聯盟在眾議院未過半為結構性難題,是否藉自、公參院選舉結果差強人意,乘勝追擊對石破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打破朝野僵局,仍待觀察。畢竟在野政派政治光譜左右分歧,要眾志成城難度不小,非立憲民主黨大老小澤一郎登高一呼即可成事。
石破敗在內政、不在外交及安保,此亦非全因石破內閣之失政所致,但首相須概括承受,檢討敗選,調整農政及外國人管理措施,亡羊補牢。日本有排外傳統,但少子化下,企業缺工、大學院校生源流失,政府只能開放國門解燃眉之急。近年,在日外國人激增,影響日本人的生活步調,對外人觀感更趨負面,為極右翼政客創造機會,鼓動輿論,仿川普打出「日本人優先」,打動生活無著的青壯族群。
參政黨選舉動員中使用川普式的政治語言,但其排外的意識型態不為美國所喜。美國駐日大使館警告道,「助長歧視之類的政策將危及日本的國際地位。」《新華社》認為,參政黨通過此次選舉成為日本政壇「關鍵少數」,日本政治或將進一步保守化和右傾化。參政黨集結的極右翼勢力非以在日華人為矛頭,而是泛指外人的「排外」主張,為下屆眾議院選舉投下難測的變數,但一時之間無法成為取代自民黨的政治多數,帶日本回法西斯。
石破雖致力改善日中關係並取得成果,但仍不足以扭轉日中的地緣政治矛盾及衍生的安全困境,當前日中關係改善仍集中在經濟領域,政治及經濟關係出現乖離。石破外交對美是政治高於經濟,對中則是經濟高於政治。在中美角力升溫背景下,日本將持續以美日同盟為安全基石,但同時追求防衛與外交自主,以因應政策不靠譜的美國總統川普,此為避險操作,不意味日本將就此「近中遠美」。
2025年版《防衛白皮書》道盡中日關係改善的侷限性,但未來無論誰主政日本,中日關係雖時有波折,但對中外交仍會回到正軌,因為穩定且正常的日中關係既是日本經濟利益更是安全無可或缺的要件。至於「台灣問題」仍受制於源自《舊金山和約》的「七二年體制」,個別政治人物對台灣的情感好惡難以撼動「一中政策」。
在今年參院大選中,2020年於新冠肺炎疫情中創黨的參政黨席次大躍進。相較於2022年參院選舉參政黨僅在比例區取得一席,此次參議院改選,參政黨一舉在選舉區與比例區各攻下七席,成為選戰的最大贏家,該黨黨魁神谷宗幣選後表示,將在下屆眾議院大選中奪下50-60席,成為執政的勢力。目前參政黨在眾議院中僅三席,無足輕重,在眾議院優越制下,參議院的15席議員難以左右日本國政。參政黨未來仍將走入群眾,擴大民意基礎,但類似戰前的極右意識型態能否見容於多數的日本保守派選民,侵蝕自民黨的政治版圖,不無疑問。
參政黨2025年5月提出的《新日本國憲法》草案主張,重新將天皇神格化,採天皇主權說,定義日本為天皇統有的君民一體國家,而天皇主持國家祭祀、統合國民,神聖不可侵犯,並主張改革教育制度,回歸戰前昭和思想,將《教育敕語》、《天皇詔勅》、「傳統儀禮」、「愛國心」,甚至神道,重新列入教育核心價值。此無疑將日本帶回戰前,顛覆戰後新憲法下的西式民主,恢復「皇道」。
參政黨在參議院選舉以「排外」及「反全球化」的激進訴求,喚起青壯族群的政治熱情,在都會的複數選舉區及採開放式名單的全國比例區中攻城掠地,使選情困難的自、公黨吞下聯合執政以來的最大敗績。但眾議院的選制異於參議院,在小選舉區下,極端的意識型態難以獲得最高的選票支持勝出,頂多如其他小黨般,在比例區有所斬獲,難以成為中大型政黨,取代自民黨成為保守民意的政治托盤,將日本帶回昭和前期。
何況排外與「皇道」復辟的主張難見容於美國,更不符美歐民主的「普世」價值,任何日本的執政黨派恐難聯合參政黨共同執政。參政黨看似以川普式語言「日本人優先」投入日本政治,吸引川普的目光,成為美國媒體的熱門話題,但美國人的太平洋戰爭記憶尚未遠去,到底是「日本人優先」還是「美國人優先」,「優先」是相對的,川普式語言掩蓋不了日本人優先了,美國人只能「優後」的現實。
參議院選後,自、公兩黨將積極與在野黨派磨合政策,儘速兌現普發現金的選舉支票,協助在通膨中陷入經濟困境的國民,並提出推升日本經濟之產業政策,提高企業獲利,使薪資上揚幅度超過通膨,推進2040年前日本平均收入提高50%的執政願景,為下屆眾院大選贏得選民支持創造條件,避免貧窮化成為極右翼的溫床,畢竟軍國主義覆轍的殷鑑不遠。
參政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政黨支持率竄升,不意味日本社會右傾化,但全球化衍生的社會矛盾使以「反全球化」為訴求的「日本人優先」打動人心,此可窺知日本民意風向傾向於關注自身的經濟處境與社會安全網的補強,重建日本人的生計。石破內閣若想振衰起弊,須在施政上有效回應這股民意。
戰後的日本雖不似美國,不需為國際秩序的維護承擔公共財的支出,1960年代經濟騰飛後,日本在援外上不手軟,藉此樹立其在全球的親善形象,提升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日本人優先」的呼聲雖不致使日本如美國般與他國斤斤計較,但日本政黨轉向照顧好自己人應可預期。至於非自己人的台灣人,安倍晉三生前打動台灣人心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以當下日本的實力看,恐怕心有餘力不足。
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的國際新情勢,賴清德政府亟欲拉近台、日間的心理距離,突破「七二年體制」的桎梏,共同面對彼此所面臨的挑戰,但民進黨懷抱「被殖民者的日本觀」走上「媚日」化,支持日本強化在印太區域的軍事與安全角色,幻想以此為「抗中」的戰略依托,無異開歷史的倒車。
民進黨對參政黨在日本政壇崛起喜形於色,認為安倍的「台灣有事」後繼有人。此皇民化的自我奴化,不僅無助台日關係,更不利台海兩岸互動,徒令緊張情勢升高,是給日本「找事」。石破內閣坦言,「台灣有事」在台的日商「自己想辦法」,此反應「台灣問題」今非昔比,美軍的航母打擊群都躲得台島東岸遠遠的,日本又何來實力說三道四?
應對「川普2.0」,賴清德與石破茂處境相近,該思考的是如何擴大東亞的自由貿易,降低川普的高關稅帶來的衝擊,而非冀望「泥菩薩過河」的日本,妄想其自衛隊在「台灣有事」時,在西太平洋扮演美軍航母打擊群的角色。
繼自民黨在參院大選挫敗,民進黨在「大罷免」亦遭完封。《讀賣新聞》以社論評台灣的「大罷免」結果,認為台灣的選民冷靜的否決消滅在野黨的圖謀,多數選民不認同民進黨選輸翻桌,以罷免推翻一年多前的立委選舉產生的民意,民進黨對國民黨立委的「中國代理人」指控未贏得選民的多數支持。
「大罷免」遭民意否決,《讀賣新聞》將之歸責於賴清德的「雜質說」,呼籲賴清德以對話的方式修補社會裂痕,莫挑起朝野矛盾。《讀賣新聞》立場保守,評論台灣政治向來避免苛責民進黨政權,對「大罷免」負評的社論引人關注。此或反映日本輿論對台灣的關注不再止於「台灣有事說」,而是意識到台灣朝野的零和式對抗導致美歐式選舉民主制的失敗,可能影響同奉美歐式選舉民主為圭皋的日本。
台灣多數民意不樂見民進黨持續為所欲為,不顧民意,爭相上下交征利,置政務、民生於不顧,中間選民的支持為「大罷免」的勝負關鍵,他們要取回政治走向的主控權。賴清德僅向支持其台獨主張的基本教義派喊話的「雜質說」,只能在台獨基本教義派極少數間「相濡以沫」,終至施政滿意度一路下滑,創下任內新低,約35%。賴清德起家的台南,選民飽受颱風、水淹之苦,賴視若無睹,「本命區」岌岌可危矣。
「大罷免」以25比0收場,意味民生才是王道。面對選民的怒吼,賴清德置若罔聞,8月23日續攤其針對在野黨的「大罷免」,在川普咄咄逼人關稅談判壓力下,繼續內耗,大有不見棺材不掉淚,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氣概」。台灣人只能自求多福。
川普對台灣祭出20%暫定關稅稅率後,相對日本、南韓及東協國家的企業,台灣企業處於極為不利的競爭地位,後續能否爭取到更低關稅,攸關台灣經濟及老百姓生計。面對川普的掏空台灣,面對川普恣意需索而要五毛給一塊的賴清德,馬英九政府時期的內政部長李鴻源痛批:幾代人的努力全部化為烏有,台灣只剩下一個爛攤子。李鴻源忘了還有民進黨執政10年搞出的綠電爛攤子,台電成本激增不說,風災毀掉的成堆光電板誰來清理,如何清理?
賴清德上任以來,好像一件事也沒為台灣人做,心中眼底只有「大罷免」,只有仇恨,經過8月23日的「最後一役」7:0大敗後,島內,逆轉不了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島外,美軍不會為「抗中保獨」流美國子弟兵的血。賴清德奉為「上國」的日本則能掙脫駐日美軍的枷鎖已「阿彌陀佛」。美、日都不可靠,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質變時刻,民進黨往何處去?賴清德又往何處去?◆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