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大失敗」之後
「大罷免大失敗」之後
由民進黨幕後主導的大罷免活動,經過近一年的折騰,在8月23日結束第二波的罷免投票後,終告一段落。第一波在7月26日投票,以25比0遭國民黨完封,第二波也以7比0再遭完封。至此,開創台灣甚至美歐民主運動史上的先例,更是世界民主國家大笑話的罷免活動就此落幕。
仔細探究最荒謬的罷免鬧劇,最主要原因是民進黨把台式民主遊戲規則玩到淋漓盡致,也玩到走火入魔了。過去台灣雖有零星的、個別的罷免活動,但像這一次無差別的、全面性的罷免活動,只有民進黨才搞得出來。始作俑者應該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柯後來說他是經過與賴清德、卓榮泰三人商議後決定搞的活動,這是企圖拖賴、卓下水的卸責之舉。從某個角度言,此番賴清德確有一點半推半就、被趕鴨子上架的味道,但無論真相如何,賴清德必須肩負所有「大罷免大失敗」的政治責任,殆無疑問。
這次大罷免活動由聲勢浩大轉為大失敗的過程,相當具有戲劇性,結果也大大出乎一般人預料之外。究其原因可從三個角度觀察:
一是罷免缺乏正當性,尤其是無差別的罷免理由,無法為多數選民接受。民進黨企圖透過罷免來扭轉國會的劣勢,可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賭(選)輸就翻桌」的缺乏民主風度的心態,更是暴露無遺。從這個角度而言,民進黨低估了台灣選民的智慧,也代表台灣的民主素質已逐漸提高,已高到無法讓無良政客隨心所欲了。
二是民進黨選擇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草率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這場錯誤的戰爭代表民進黨的戰略與研判完全錯誤,也犯了戰場不宜仰攻的兵家大忌。這次被罷免的32席立委,原本基本盤就是藍大於綠,除了少數選區贏得不多以外(如板橋的葉元之),僅僅經過一年,民意的變化應該不會很大,藍軍只要發揮傳統組織動員的優勢,配合有力的宣傳,嚴防死守,效果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三是民眾黨全力相挺,展現了徹底的藍白合。此次民眾黨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加上柯文哲已被拘押快一年,如果大罷免得逞,民進黨檢調單位押人取供,枉顧無罪推定的恣意妄為將更加猖獗。從投票的結果來看,此次藍軍立委反罷的得票數,不少人還遠比一年多前選舉時的得票數為多,估計這主要應是由於民眾黨支持者的加持之故。
此次「大罷免大失敗」的影響,應該是深刻而長遠的。
對民進黨而言,必須徹底接受一年多前的選舉結果,國會的朝小野大局面,也必須嚴肅面對,不能再隨意歸咎國會擴權、毀憲亂政,反倒是應該回歸到立法權監督行政權,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憲政常理。民進黨應該認清現實,接受人民的監督,不能絲毫再有一黨獨大、唯我獨尊的心態,過去全面執政,府院一家那一套,也不能再搞了。
對國民黨而言,則是一次徹底的翻身仗,情況有點像是1949年的「古寧頭大捷」,此役是國共戰爭中反敗為勝,重新站穩腳跟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在此之前,國民黨士氣低迷,罷綠的第二階段連署竟然掛零,加上各地執事黨工人員,不斷遭到搜索、調查、約談甚至羈押的不公平待遇,全黨籠罩在一片遭到團滅的肅殺與噤若寒蟬氛圍中。經此一役,可說徹底掃除陰霾,大大提振了士氣,今後應該有更多更大的底氣因應各項挑戰。
對民眾黨而言,這一次成功的藍白合,也徹底發揮了關鍵少數的地位與作用,證明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鐵律,若能記取教訓,2024年的悲劇應該不會重演。當然,民眾黨自從柯文哲被押後,元氣大傷,黨內也沒有類似柯文哲的領袖人物,本來就沒有條件自立門戶,今後只能認真面對現實,與國民黨真心合作,這也才是民眾黨生存發展之道。
此次大罷免大失敗之後民進黨除遭在野陣營的嘲諷與嚴厲批判之外,國際輿論也一反常態,幾乎是一面倒的批判民進黨。
彭博社調侃民進黨企圖搞一黨獨裁,卻令多數人民感到「選民疲乏」,美聯社指為「沖淡民進黨翻轉權力平衡的希望」。一向對民進黨友好的日本媒體也深不以為然,不論左中右都不認同這次的大罷免,認為完全無視於民主的規則,《讀賣新聞》更以社論呼籲賴清德政府「應透過話彌合社會裂痕,而非朝野對立」。
一向友綠且神準預測台灣選舉的日籍學者小笠原欣幸,也難掩他對大罷免結果的失望。他認為經此次大罷免大失敗,已使賴清德政府失掉日本媒體的信任,包括他自己在內。他更進一步指出,民進黨過去10年的優勢已經落幕,未來藍綠將進入「勢均力敵」的階段。
實則小笠原私下最早預測是至少罷掉10席,明顯受到民進黨罷團的宣傳影響,以後始發覺形勢不對,發言趨於謹慎,自始至終不曾公開發表預測。據聞現在正在閉門思過,深切檢討其評估觀察失準的原因。
從事後的多項民調顯示,賴政府的信任度和民意支持度已跌到30%以下,要想挽回,恐怕不容易。雖然賴清德在8月23日罷免全線失敗以後,表示要從四個方面加以調整,包括內閣局部改組、重視民生議題政策,以及調整立法與行政關係等,但以賴的剛愎與傲慢,能有多大改革誠意,有待觀察。
筆者研判,今後賴政府的支持度只會低不會高,民調下滑的趨勢不容易改變。2012年吳敦義當選副總統後,離開行政院,由於繼任者江宜樺內閣缺乏經驗,貿然實施「油電雙漲」等錯誤的民生政策,導致兩個月後,民意支持度驟然由超過40%跌到20%幾,從此就沒有再升上來,殷鑑不遠,足以為賴政府戒。
筆者甚至提出一項大膽預測,未來幾年,只要藍軍內部團結,政策訴求也沒有出現重大的錯誤,2028年重返執政,應是順理成章,也是可以預期的。亦即7月26日第一次反「惡罷」的大成功,可以視為是終結綠色執政的第一張骨牌,第二張是8月23日的第二次反「惡罷」大成功,2026年選舉可確保兩任八年地方執政優勢是第三張骨牌,直到2028年總統與國會大選,就是終結綠政權的第四張骨牌。
當然,要締造發揮這些骨牌效應,尚須有一些條件配合。一是泛藍內部要事先協調出最有民意基礎的領袖,及早規劃2028年的總統候選人選,以凝聚內部民心。二是要真心實意促成藍白合,國民黨應深切體會權力分享的真諦,關鍵在於2026年地方選舉時,該讓就要讓,即使放棄幾個地方政權(如新竹市、嘉義市、宜蘭縣等),亦在所不惜。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目前聲望最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已傾向不競選黨主席,將專心於市政,並確保江啟臣順利接班,這是盧拋下的一大難題。陸續表態參選的張亞中、卓伯源、鄭麗文其實都只意在刷存在感,並非適格人選,有人想拱郝龍斌出來,其民意支持度也不高,最後可能還是會由朱立倫連任。果真如此,國民黨的改革誠意就會備受質疑,內部凝聚力也會大打折扣。
盧秀燕該承擔而不承擔,暴露其作為「媽媽市長」性格上的弱點,若該斷而不斷,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的決定,其作為藍軍2028年重返執政的主帥氣勢,也必將大打折扣。◆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